醫護成猝死高風險行業!同行點出4點趨勢

醫護成猝死高風險行業。(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NOWnews今日新聞]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高國晉猝逝,享年59歲,震驚醫學界,同行重症醫師黃軒今(21)日發文「近年來,醫護人員猝死的新聞時有所聞令人唏噓」,也以「醫護,猝死高風險行業」重提的發文,以及現有的觀察性研究、新聞報導和專業共識來看,歸納出4點趨勢4點。
黃軒提到,醫護人員猝死,通常指醫生、護士或其他醫療工作者在沒有明顯預警、未明顯診斷的情況下,突然死亡,像是日前北榮胸腔醫柯信國參加忘年會後猝逝和長庚名醫高國晉驚傳「辦公室昏厥倒地」急救不治 享年59歲,讓他不禁感嘆「近年來,醫護人員猝死的新聞時有所聞,令人唏噓」。而值班室裡倒下的醫生、手術後猝然離世的醫生,這些悲劇不僅讓人震驚,也讓我們開始反思「究竟是為什麼?? ?讓原本應該健康、充滿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卻成為高危險猝死的群體?」
黃軒也轉發自己今年初所寫的貼文,指出醫生猝死的年齡常在「30-55歲」,而猝死高風險醫護為麻醉科醫生、急診醫師與護士、外科醫師、重症(ICU)醫護人員和基層醫護人員,且有超過 64.5% 的醫護人員認為自己的醫護工作負荷過重,以及40%的醫護人員每天工作,已超過10小時,而顯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風險。
黃軒說明,在醫護群體裡,目前沒有非常精確的全球統計哪個科別醫護最容易猝死,因為多數醫護猝死,未必細分科別,但他從現有的觀察性研究、新聞報導和專業共識來看,歸納出一些4點趨勢,分別是:
「外科醫師」幾乎公認為最高風險人群,這些科室的手術時間極長,體力與心理消耗巨大
「急診與ICU醫師」因為晝夜顛倒、工作不可預測,風險次之。
「心臟內科介入醫師」雖發生率略低,但夜間急診率高,風險不容小覷。
「 護理人員」的猝死率相對較低,但因數量龐大,總體案例數也很多。
黃軒重申,醫護人員猝死事件的頻發,反映了醫療體系內部的結構性問題。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提供健康支持以及提升社會對醫護職業的認識,將是減少此類悲劇發生的關鍵。「醫護人員是守護生命的英雄,他們的健康與福祉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與保障。」
相關新聞
長年協助防疫工作!重症名醫高國晉猝逝 邱泰源、莊人祥深切敬悼
胸腔重症名醫高國晉「倒地猝逝」 長庚醫院慟發聲:醫界痛失英才
名醫高國晉猝逝「享年59歲」!辦公室昏厥倒地被發現 醫界超震驚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