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主席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

邁入第52個年頭,第27屆巴黎古董雙年展(La Biennale Paris)將於9月11至21日在法國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盛大展開,是展匯集了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Syndicat National des Antiquaires)所精挑細選的60多家出展單位,展現出法國人的奢華與浪漫,屆時場內將雲集中國古代藝術、現代藝術品及當代珠寶等作品。

「古董收藏家的展覽」的概念來自於1950年代,由當時新任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主席Pierre Vandermeersch所提出,而巴黎古董雙年展最初的概念:「一個可以讓精美展品與參觀美人相互爭豔的展覽」因而成型。1962年,第一屆巴黎古董博覽會於巴黎大皇宮展出。巴黎大皇宮是1900年世界博覽會的展出地點,玻璃製的穹隆頂與宏偉的建築,代表著法國的文化底蘊。

乍暖還寒五月天,巴黎古董雙年展團隊正好抵達細雨紛飛的台北,《典藏.古美術》藉此機會專訪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現任主席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除了請他分享2014年巴黎古董雙年展的革新與期許,也談論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近況。

更精、更美的追求

巴黎古董雙年展自1962年伊始。除了歷史悠久,該展會和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TEFAF)及紐約亞洲藝術週(Asia Week)等同性質的展覽不同點是:巴黎古董雙年展背後推手為單一團體「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也就是說,要躋身巴黎古董雙年展殿堂,首先必須是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的會員,並且要遵守此團體的相關法律,保證參展作品的品質及真假。戴克成直言道:「我們在歐洲有法律需要遵守,作品真假要有證明。在中國、亦或台灣,是沒有這樣的法律保障。也因如此,雙年展很難接納更多的古董商,因為外來的古董商並沒有相同的法律背景與概念。」這點一語道破近年來蓬勃的藝術市場假貨橫行的無奈現象。加入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可不簡單,首先要經過既有成員的推薦後,還須再得到其他成員的認可方可入會,因此也確保了巴黎古董雙年展的精良品質。

2014年的巴黎古董雙年展,戴克成期望要帶給參觀者較以往更精更美的藝術饗宴!「這次我們更嚴格的挑選並限制參展古董商,至少有50家古董商被剔除於參展名單之外,讓參展的人數銳減。雙年展展覽場地為巴黎大皇宮,該展覽區域較其他的展覽場小上許多,因此我們更該嚴選參展廠商。」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會員近300人,過去策展時主辦方為了盡量讓多一點的廠商參加,因此曾在巴黎大皇宮二樓也設有展覽場,但效果不佳,戴克成因此決定雙年展規模應當要縮小。一同受訪的法國前文化部部長Renaud Donnedieu de Vabers補充道:「巴黎大皇宮是個有特殊意義的展覽場地,是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因此巴黎古董雙年展必須在此舉行,也必須嚴選參展商。」除此之外,本屆的巴黎古董雙年展恰好與9月紐約亞洲週強碰,參展人數勢必會被分散,美國古董商也較無法參加巴黎古董雙年展。不過Renaud Donnedieu de Vabers也強調:「我們舉辦巴黎古董雙年展這個特別的盛宴,提供來自法國各地的私人收藏及兩個超規格的晚宴,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來此參觀,我們也竭誠歡迎各位。」

當被詢問到為什麼會特別巡迴至台北,Renaud Donnedieu de Vaber笑著道:「因為這裡的歷史!」但戴克成更加豪爽的說:「如果認真思考,是因為這裡有錢!」引起全場大笑。戴克成認為台北仍有許多關心藝術、熱愛珠寶的收藏者,但他也接著解釋:「台灣有很長的歷史,保留中國大陸文革期間所喪失的中國文化,收藏藝術品、珠寶的人很多,台灣是個重要且一定要來的地方!」

收藏家的斷層

近年中國市場崛起,不少中國買家開始到世界各地購買藝術品,不論收購目地為何,中國人開始出入歐洲的拍場。19到20世紀初的戰爭動盪,讓許多中國藝術品流落法國,的確吸引了不少中國人前往收購,拍賣場上充斥著中國人。面對這樣的現況,戴克成直指問題所在:「中國人致富後,開始買房子、車子,就像是50年前的台灣一樣。問題在於,這一群中國新一代的有錢人,是極端的有錢。走訪世界各地,購買任何東西,他們大多數不知道自己在買些什麼,想要的東西太多了!」但在近幾年開始出現了改變,戴克成接著道:「中國人開始思考某些東西是否過於昂貴、品質不夠好,並且小心翼翼地挑選他們所要的。中國人改變地非常之快,這之中出現了真正的古董商。」但在此之前,中國古董商已經被貼上標籤,過去在歐洲藝術市場橫行的中國人,因為買賣沒有信用而聲名大壞。事實上歐洲人分不清中國人、台灣人、香港人,都認定為『中國人』。中國人過去在歐洲藝術市場商譽很差,一些小的中國古董商,買賣東西相當快速,從中獲取利益。但如果東西賣不出去,這些中國古董商就拒絕付款,因此在歐洲,中國買家所買下的東西之中,大約有四成到五成是未付款的。」巴黎古董雙年展秉持著對於買賣雙方之間的法律觀念基礎,並未有中國古董商參展。

至於說起在歐洲收藏圈中收藏中國文物的現況,戴克成語帶遺憾的說:「在法國,已經沒有多少中國藝術收藏家,其他如瑞士、義大利等地的中國藝術收藏家,也都80、90歲了,但這一個圈子沒有什麼新血加入。」而近年中國人到歐洲市場炒作的結果,中國藝術品價格節節升高,也是歐洲中國藝術收藏凋零的原因之一。「拍品價錢都太高了!當一件來自中國藝術的作品從價格30萬美元,迅速漲到100萬、1000萬美元,你不會為了一件中國繪畫、中國瓷器付出1000萬美元的。如果要花1000萬美元,你或許會買一幅印象派的畫。中國藝術並不是歐洲既有的文化,例如中國青銅器也愈來愈貴,日漸稀有,人們會傾向於買一些裝飾性的藝術品,就像是家具等品項。」

法國各大博物館,如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等,皆收藏為數不少的中國藝術品,但沒有妥善的展覽陳設,讓歐洲人沒有辦法更加親近中國文化,這也是近年來中國藝術收藏逐漸沒落的原因。戴克成說道:「如果不能好好展示這些博物館的收藏,不舉辦展覽,人們就不會知道,就不會有興趣!沒有吸引人的展覽,就不會有更多的收藏家加入。」沒有夠大的展覽空間,沒有足夠的研究員,是目前歐洲博物館面臨的共同問題。除此之外,戴克成認為中國藝術收藏在歐洲的衰微,也和整個文化氛圍相關:「在法國,對於中國文化的專業認識在戰前達到高峰;戰後,或許因為政治策略,人們忘記了中國是個有著8000年歷史的文化大國。」中國文化收藏的斷層,在歐洲的情況或可引以為鑑。

專訪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主席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

法國國立古董商工會主席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Luc Cas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