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藏長江中游史前考古文物展」
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這座建立於台灣史前鐵器時代十三行遺址旁、同時也是北台灣唯一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於6月14日推出考古新展「城濠內的故事:湖北省博物館藏長江中游史前考古文物展」。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是一個充斥著河流、湖泊與丘陵的地理環境,史前的這兒,遠在中原之外,有著自己精采的故事,基本經歷了城背溪文化(距今8500~7000年)、大溪文化(距今6500~51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5100~4500年)及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200年,一說4500~4000年,與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爭議有關)四個發展階段,特別是屈家嶺文化以降,長江中游地區達到了空前的統一與繁榮,他們就像現今社會一樣,有權力集團掌控著整個社會,裡頭有著專司祭祀的階層,也有著富翁與窮人;一直到石家河文化後,來自中原的文化才漸漸滲透過來,中斷了原來的文化,開啟新的篇章,而一切的一切就在壕溝保護的古城中上演。
來自城背溪文化的展品〈太陽人石刻〉,揭開故事的序幕。這是一件由1998年秭歸縣東門頭出土,長115、寬20、厚12公分的長條形石板,上頭以簡潔的線條陰刻出身軀頎長、四肢短小的人物,人物頭上為有著23道光芒的太陽,腰際則為星辰。〈太陽人石刻〉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時代太陽崇拜圖像,可能與原始宗教有關。
不容錯過的還有石家河文化可愛的動物造型文物。石家河文化〈陶象〉,1987年天門鄧家灣出土,高7、長8.5公分,為夾砂紅陶,大象圓頭,寬額,長鼻,短頸,短身,腹部略為內收,後腳稍長,象牙、耳朵、尾巴雖已殘損,仍可略窺一二。這類小型的紅陶塑像為石家河文化的特色,主要出土於鄧家灣灰坑中,計有上萬件之多,象之外,人、鳥、雞、狗、豬、羊、兔、虎、猴、龜等應有盡有,可能為祭祀中的犧牲。
而1988年天門肖家屋脊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鹿〉,長6.5、寬5.5、厚1公分,以黃綠色滑石雕成對稱的鹿頭,雙目為兩小孔,可穿結佩帶;石家河文化〈玉虎〉,長2.8、寬3.4、厚1公分,同為黃綠色滑石,雕琢技法更為複雜,以淺浮雕為主雕成對稱的虎頭,虎頭略成梯形,上寬下窄,頭頂有三個尖狀凸稜,圓目,寬鼻,鼻樑線與眉相連,兩耳則為直立尖耳,耳朵中央有旋狀雲紋,耳尖各有一穿孔。這類小型玉器為成人甕棺中的陪葬品,除了鹿頭、虎頭,還有人頭、蟬、鳥、玦、璜等。
十三行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藏長江中游史前考古文物展」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是一個充斥著河流、湖泊與丘陵的地理環境,史前的這兒,遠在中原之外,有著自己精采的故事,基本經歷了城背溪文化(距今8500~7000年)、大溪文化(距今6500~51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5100~4500年)及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200年,一說4500~4000年,與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爭議有關)四個發展階段,特別是屈家嶺文化以降,長江中游地區達到了空前的統一與繁榮,他們就像現今社會一樣,有權力集團掌控著整個社會,裡頭有著專司祭祀的階層,也有著富翁與窮人;一直到石家河文化後,來自中原的文化才漸漸滲透過來,中斷了原來的文化,開啟新的篇章,而一切的一切就在壕溝保護的古城中上演。
來自城背溪文化的展品〈太陽人石刻〉,揭開故事的序幕。這是一件由1998年秭歸縣東門頭出土,長115、寬20、厚12公分的長條形石板,上頭以簡潔的線條陰刻出身軀頎長、四肢短小的人物,人物頭上為有著23道光芒的太陽,腰際則為星辰。〈太陽人石刻〉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時代太陽崇拜圖像,可能與原始宗教有關。
不容錯過的還有石家河文化可愛的動物造型文物。石家河文化〈陶象〉,1987年天門鄧家灣出土,高7、長8.5公分,為夾砂紅陶,大象圓頭,寬額,長鼻,短頸,短身,腹部略為內收,後腳稍長,象牙、耳朵、尾巴雖已殘損,仍可略窺一二。這類小型的紅陶塑像為石家河文化的特色,主要出土於鄧家灣灰坑中,計有上萬件之多,象之外,人、鳥、雞、狗、豬、羊、兔、虎、猴、龜等應有盡有,可能為祭祀中的犧牲。
而1988年天門肖家屋脊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鹿〉,長6.5、寬5.5、厚1公分,以黃綠色滑石雕成對稱的鹿頭,雙目為兩小孔,可穿結佩帶;石家河文化〈玉虎〉,長2.8、寬3.4、厚1公分,同為黃綠色滑石,雕琢技法更為複雜,以淺浮雕為主雕成對稱的虎頭,虎頭略成梯形,上寬下窄,頭頂有三個尖狀凸稜,圓目,寬鼻,鼻樑線與眉相連,兩耳則為直立尖耳,耳朵中央有旋狀雲紋,耳尖各有一穿孔。這類小型玉器為成人甕棺中的陪葬品,除了鹿頭、虎頭,還有人頭、蟬、鳥、玦、璜等。
十三行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藏長江中游史前考古文物展」
石家河文化〈陶象〉,7×8.5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