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盒子版畫工作室:從赤子初心到版畫傳薪火盒子

火盒子版畫工作室:從赤子初心到版畫傳薪火盒子

1991年位於陽明山的火盒子工作室夜間工作一景,左為正在製版的顧何忠,右為正在上墨準備印製的蔡宏達。(火盒子工作室提供,攝影/黃錦玲)

台灣現存最為長壽的版畫工作室—「火盒子版畫工作室」已經走過了23年的歷史,它起源於四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的築夢計畫(創立成員為:蔡宏達、張堂庫、顧何忠與陳華俊)。基於對於版畫創作的熱忱,他們在1990年畢業的同時,在陽明山上開設了最初的工作基地;除了希望滿足四人的創作需求,也希望將自身的經驗、器材分享給學弟妹們一同使用。火盒子最初的設備購置僅能負擔壓印機與暖盤,並且在一個老舊的三合院廚房中設置腐蝕槽。而版畫創作所需要一切其它器材,都透過成員們個別尋找廢棄傢俱改建而成,甚至連刻印用的工作桌,也是利用一個報廢衣櫥的側面改造而成的。而赤子們的初始之心很快便面臨考驗,幾年內成員們相繼退出(原因主要為出國深造與身體病痛)到僅剩一人。而這位唯一的成員,便是現任火盒子的經營者陳華俊。憑著熱血與機運,陳華俊將工作室遷移至士林現址,並延續著初衷—創作、技術傳承與共享。為此陳華俊不僅一口氣購置了一整套版畫機具,甚至規畫了展演空間,乃至可聚會與休息的社交空間。但現實總是比人們的想像更加殘忍,新址開張的前兩年間不僅乏人問津,甚至幾乎沒有任何進帳,而一切經濟負擔僅能靠陳華俊遊走在各個學校的教學收入來支撐。但命運之神卻也並不真的無情,士林工作室在成立的第三年遇到了一個終於能穩下來的關鍵事件—全國學生美展將版畫列入比賽項目!這個始料未及變化之所以能拯救工作室的命運,是基於當年全國學生美展的獎杯仍是所有國高中生創作者的共同夢想;且這此獎項對於藝術院校的入學考試,也有相當程度的加分效果。故而藉由年輕學子在版畫技術的學習需求,終於讓火盒子吸收到了固定人氣與經濟基礎。

即便針對升學的版畫基礎技術教學並非工作室的成立初衷,但火盒子也確實藉此得以生存至今。與此同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創作研究所的成立,也讓陳華俊得以再度進入藝術學院,並遇到了另一批志同道合、亦師亦友的戰友。透過友誼支撐與經驗交流,陳華俊也開始對工作室經營有了更縝密的規畫,進而將工作室的專業目標鎖定於凹版、凸版等,需要較高技術門檻的版畫技術。2011年,關渡美術館希望於「SKY-2011亞洲版/圖展」中展出謝里法的一系列早年版畫創作,但此批作品的原初版本早已遺失,故而也為火盒子找到了新的營運項目—專業版畫的委託製作。稍晚火盒子開始為已逝的創始成員蔡宏達,重新印製其生前尚未完成的部分作品,並使其家屬終於能目睹其完整的創作系列。幾次的技術支援經驗不僅讓火盒子獲得了更多業界名聲,同時也開啟了火盒子與其它藝術家的深度合作—其不僅協助藝術家們進行印製作業,同時也能夠以長期的經驗累積給予專業的意見評估。而因應許多藝術家的經濟條件都無法負擔相應的報酬,火盒子也轉向開發了以「作品」折抵「工資」」的合作模式(案件計酬的營運模式也同時進行)。如今火盒子除了既有的營運項目(教學、委託製作與個人創作),也保持著開發更多合作可能的開放性意願。基於版畫創作在硬體與技術層面的嚴苛需求,如今的火盒子早已不再只是實現個人夢想的初心赤子,而成為台灣版畫發展中的重要傳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