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筆模:為逐夢者所打造的版畫平台
岩筆模:為逐夢者所打造的版畫平台
興城街、萬全街和赤峰街這一帶,早期聚集眾多打鐵、五金加工廠,舊有「打鐵街」之稱,店家也多能製造機器零件,加上雙連火車站(捷運雙連站前身)的交通便利性,更匯集了許多來自於國外的機械用品,當時若有工廠需要零件,多半會來此尋找,可省去向外國原廠購買以及等待時間的不便。近年來打鐵盛況已不復見,但卻有股生活手感風格吹入,不少個性小店紛紛看中這裡低矮樓房、老舊社區特有的悠閒氣氛與人情味,因而別具巧思的甜點店、日式雜貨鋪、咖啡館、服飾店與工作坊等一間間的冒出,並與仍堆滿漆黑汽車零件、舊式理髮店、老字號的燙金社、印刷行錯落相鄰,共同守護著舊時光的美好,亦為巷弄表情增添了多樣的風貌。
做為台灣首創版畫藝術的複合式展售平台,「岩筆模」由於認同赤峰街這一街區仍保留了台灣特有的鄰里文化,以及如同版畫是從傳統技法、手工出發,只要加諸新的想法而後便可能變得現代、有質感,但還能較嶄新事物更多了一分情感溫度,所以選擇在這個老社區落腳,並以他人拆卸下來汰換的木格柵玻璃窗重新打造空間門面,良好的通透性為室內帶來了明亮溫暖的陽光,也希望將自身對於傳統文化美感的尊重和積累,在賦予新時代的包裝改造後,仍能散發出其厚實的底蘊並因而影響週邊居民看待生活美學的態度。岩筆模除了展示各種以版印技術製作的限量手工文創商品,提供教學課程與講座等活動,亦積極舉辦中青輩的主題展覽,希望推廣台灣民眾能夠接受價格較其他平面媒材來得可親的版畫,同時卻能夠欣賞到唯有原作才能帶來的感動,藉此提升人們居住空間的品質和生活美感;又或是提供台灣各個專業版畫工作室的相關訊息,讓想要接觸版畫的愛好者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協助和資源,這也是在閩南語中發音近似的「鉛」和「緣」,被負責人林仁信所賦予能以版畫與大家結緣的期許之一。(「岩筆」一詞來自閩南語中「鉛筆」的諧音,在繪畫中,鉛筆常被用作打草稿、素描的工具,但在版畫創作中卻因其不會褪色的特性,而做為完成作品之後簽名的工具。)
林仁信認為台灣民間其實充斥著許多資源,只是一直沒有平台的角色能夠挖掘、連結甚至擴充它們的能量,更為可惜的是這些人才資源終究會有凋零飄散的一天;而同時兼具藝術教育者身分的他,很感概版畫教育在台灣的養成業已完整甚至頗具多元樣貌,但在畢業之後,社會這一端卻沒有相對應的銜接環節,創作者往往很難仰賴自己在版畫上的專長維生,他便是看到這一個空缺與相對的潛力,故而充滿熱忱地投入實體空間的經營,期許持續推動人們對於收藏藝術原作的接受度,也讓創作者、版畫愛好者和資源能夠串聯在一起,林仁信說:「這個平台讓我認識了許多喜歡版畫的人,而唯有堅持讓空間存在著,緣分就能持續地發光與連結。」
岩筆模不定期地舉辦版畫課程,以小班制教學讓學習者感受版畫的魅力。
興城街、萬全街和赤峰街這一帶,早期聚集眾多打鐵、五金加工廠,舊有「打鐵街」之稱,店家也多能製造機器零件,加上雙連火車站(捷運雙連站前身)的交通便利性,更匯集了許多來自於國外的機械用品,當時若有工廠需要零件,多半會來此尋找,可省去向外國原廠購買以及等待時間的不便。近年來打鐵盛況已不復見,但卻有股生活手感風格吹入,不少個性小店紛紛看中這裡低矮樓房、老舊社區特有的悠閒氣氛與人情味,因而別具巧思的甜點店、日式雜貨鋪、咖啡館、服飾店與工作坊等一間間的冒出,並與仍堆滿漆黑汽車零件、舊式理髮店、老字號的燙金社、印刷行錯落相鄰,共同守護著舊時光的美好,亦為巷弄表情增添了多樣的風貌。
做為台灣首創版畫藝術的複合式展售平台,「岩筆模」由於認同赤峰街這一街區仍保留了台灣特有的鄰里文化,以及如同版畫是從傳統技法、手工出發,只要加諸新的想法而後便可能變得現代、有質感,但還能較嶄新事物更多了一分情感溫度,所以選擇在這個老社區落腳,並以他人拆卸下來汰換的木格柵玻璃窗重新打造空間門面,良好的通透性為室內帶來了明亮溫暖的陽光,也希望將自身對於傳統文化美感的尊重和積累,在賦予新時代的包裝改造後,仍能散發出其厚實的底蘊並因而影響週邊居民看待生活美學的態度。岩筆模除了展示各種以版印技術製作的限量手工文創商品,提供教學課程與講座等活動,亦積極舉辦中青輩的主題展覽,希望推廣台灣民眾能夠接受價格較其他平面媒材來得可親的版畫,同時卻能夠欣賞到唯有原作才能帶來的感動,藉此提升人們居住空間的品質和生活美感;又或是提供台灣各個專業版畫工作室的相關訊息,讓想要接觸版畫的愛好者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協助和資源,這也是在閩南語中發音近似的「鉛」和「緣」,被負責人林仁信所賦予能以版畫與大家結緣的期許之一。(「岩筆」一詞來自閩南語中「鉛筆」的諧音,在繪畫中,鉛筆常被用作打草稿、素描的工具,但在版畫創作中卻因其不會褪色的特性,而做為完成作品之後簽名的工具。)
林仁信認為台灣民間其實充斥著許多資源,只是一直沒有平台的角色能夠挖掘、連結甚至擴充它們的能量,更為可惜的是這些人才資源終究會有凋零飄散的一天;而同時兼具藝術教育者身分的他,很感概版畫教育在台灣的養成業已完整甚至頗具多元樣貌,但在畢業之後,社會這一端卻沒有相對應的銜接環節,創作者往往很難仰賴自己在版畫上的專長維生,他便是看到這一個空缺與相對的潛力,故而充滿熱忱地投入實體空間的經營,期許持續推動人們對於收藏藝術原作的接受度,也讓創作者、版畫愛好者和資源能夠串聯在一起,林仁信說:「這個平台讓我認識了許多喜歡版畫的人,而唯有堅持讓空間存在著,緣分就能持續地發光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