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別對癌症患者說的話
最有用的不是言語,而是具體行動
猜猜看,癌症患者最常聽到什麼問題?
答案是─你好不好?
這句話充滿關懷,但往往沒有幫助,甚至令人傷心。
在我接受癌症治療一年後,一個遠親在家族慶祝聚會上問了我這個問題。我回答:「很好。」她接著繼續逼問:「真的好嗎?」
我告訴她,我真的很好。
但是,要是我真的不好呢?在理當充滿歡樂的場合中,難道我會想跟誰解釋壞消息嗎?親戚的問候絕對是好意,但她關懷的方式讓我困擾。
聽到親友罹癌,很多人都變得口齒笨拙,說出無心卻不當的言語。有人不知該說什麼,乾脆閃避病患,這個舉動比說錯話更令人難過。
舊金山州立大學榮譽博士戈德伯格在五十七歲時罹患了攝護腺癌。身為溝通專家的他指出,面對癌症病人,一般人往往以為要擔任啦啦隊的角色,不停地說:「不要擔心」、「你會好起來的」、「我們一起努力」……等鼓勵的話。
但根據他的觀察,鼓勵的話語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以長期來講,如果對方得的是重症,怎樣努力也好不了,這些話反而會讓患者內疚。他說,一般人並非缺乏同理心,而是不知道什麼才對病患有幫助。
綜合諮詢經驗與個人觀察,戈德伯格發現最有用的不是言語,而是行動。「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就說一聲」,這句話等於將擔子放在病人肩上,倒不如直接說:「我可以幫你送晚餐來,你看哪一天好?」
抗癌逾二十年的哈芬博士則建議,直接以具體方式協助患者,比方相約去買菜,幫忙遛狗或照顧孩子,甚至陪同患者看診。
哈芬坦言自己一聽到「你好不好?」就害怕,對方是出於善意沒錯,但生病的人特別脆弱,這句話會使病患心慌。而且,她經常還要反過來安慰問話的人。
戈德伯格建議,探望罹癌患者時,最好少開口、多傾聽,在抗癌過程中默默陪同患者走一段路,往往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要說話,戈德伯格建議以對話為主,少做一問一答的互動。
以下是專家建議別對病患說的話:
別自以為幽默,說患者「好歹終於瘦下來了」。
別談起其他有類似病情者的情形,就算另一人目前狀況良好。但不妨問問病患想不想跟有同樣經驗的人聊一聊。
別說你很幸運得了A癌症,而不是B癌症。沒有人得了癌症還能是幸運的。
別說「我懂你的感受」,因為你絕對不懂,不如說:「想談談你的心情嗎?」
別亂報偏方或介紹可疑的醫師。
別暗示對方某個生活習慣是罹癌的原因。
別叮嚀病患保持樂觀,不如說:「不管怎樣,我都會陪著你。」
別探問預後評估,如果病人自願吐露可以聊聊,否則應該按捺住好奇心。
猜猜看,癌症患者最常聽到什麼問題?
答案是─你好不好?
這句話充滿關懷,但往往沒有幫助,甚至令人傷心。
在我接受癌症治療一年後,一個遠親在家族慶祝聚會上問了我這個問題。我回答:「很好。」她接著繼續逼問:「真的好嗎?」
我告訴她,我真的很好。
但是,要是我真的不好呢?在理當充滿歡樂的場合中,難道我會想跟誰解釋壞消息嗎?親戚的問候絕對是好意,但她關懷的方式讓我困擾。
聽到親友罹癌,很多人都變得口齒笨拙,說出無心卻不當的言語。有人不知該說什麼,乾脆閃避病患,這個舉動比說錯話更令人難過。
舊金山州立大學榮譽博士戈德伯格在五十七歲時罹患了攝護腺癌。身為溝通專家的他指出,面對癌症病人,一般人往往以為要擔任啦啦隊的角色,不停地說:「不要擔心」、「你會好起來的」、「我們一起努力」……等鼓勵的話。
但根據他的觀察,鼓勵的話語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以長期來講,如果對方得的是重症,怎樣努力也好不了,這些話反而會讓患者內疚。他說,一般人並非缺乏同理心,而是不知道什麼才對病患有幫助。
綜合諮詢經驗與個人觀察,戈德伯格發現最有用的不是言語,而是行動。「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就說一聲」,這句話等於將擔子放在病人肩上,倒不如直接說:「我可以幫你送晚餐來,你看哪一天好?」
抗癌逾二十年的哈芬博士則建議,直接以具體方式協助患者,比方相約去買菜,幫忙遛狗或照顧孩子,甚至陪同患者看診。
哈芬坦言自己一聽到「你好不好?」就害怕,對方是出於善意沒錯,但生病的人特別脆弱,這句話會使病患心慌。而且,她經常還要反過來安慰問話的人。
戈德伯格建議,探望罹癌患者時,最好少開口、多傾聽,在抗癌過程中默默陪同患者走一段路,往往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要說話,戈德伯格建議以對話為主,少做一問一答的互動。
以下是專家建議別對病患說的話:
別自以為幽默,說患者「好歹終於瘦下來了」。
別談起其他有類似病情者的情形,就算另一人目前狀況良好。但不妨問問病患想不想跟有同樣經驗的人聊一聊。
別說你很幸運得了A癌症,而不是B癌症。沒有人得了癌症還能是幸運的。
別說「我懂你的感受」,因為你絕對不懂,不如說:「想談談你的心情嗎?」
別亂報偏方或介紹可疑的醫師。
別暗示對方某個生活習慣是罹癌的原因。
別叮嚀病患保持樂觀,不如說:「不管怎樣,我都會陪著你。」
別探問預後評估,如果病人自願吐露可以聊聊,否則應該按捺住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