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 生命的學問從實踐而來
初冬時節,南京東郊依然「秋意盎然」。在明孝陵博物館的人流裡,我們一眼就看見臺灣林谷芳先生:清瘦,和善,銀髮,一身布衣。林谷芳是一個非常低調的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雖然這些年淡出臺灣文化圈,但他身體力行的禪修、悟道,以及他所著的有關禪修、音樂、情感方面的書,在大陸、臺灣、香港讀者中影響很大。
林老師對南京很有感情,這次在南京開設台北書院,正如他所言也是感情使然。談到南京,他指出南京要談文化必須回到六朝,因為六朝是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段,六朝的南京,大唐的西安,南宋的杭州,最後才是明清的北京。文化重建南京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文 主體是「人」
東方潮:林老師,我們有幸讀過您的書,涉及到禪修、音樂、情感等多方面,對於文化傳承方面,您是如何理解的?
林谷芳:我在臺灣文化人裡,可能是最低調的,倒不是有意為之,是因為我不想影響自己的生活。幾年前我在長沙參加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我提出除了臺灣不斷傳承中華文化的特質之外,在傳承上還有幾個特點,大陸也值得參考。
第一個叫「均衡性」,我經常說三家齊好,即儒、釋、道三家,他們彼此是可以相互打通的。第二個是「體踐性」,什麼叫體踐性,我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問我,新儒家對臺灣有沒有影響,我的回答非常直接:沒有影響。為什麼,因為所做和所說是兩回事。像臺灣慈濟的證嚴法師,他講話都是淺顯易懂,為什麼他的信眾那麼多,是因為他做到了「體踐性」。其實傳統文化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現的,很多人「日用而不知」。第三是「相容性」,我們在談傳統文化的時候,總容易跟當代文明做一個對比,甚至跟科學做對比。舉個例子,臺灣的知識精英或者搞科學的這些人,他們若是沒有宗教信仰,但要講出一番道理,就需要為沒有宗教信仰找出理由來,很自然地他們就與傳統文化對接上,就不會把傳統和當代做一個惡分。這幾點就是說傳統文化在臺灣除了沒有斷之外,它的發展也應該是一個渾圓的整體,不得割裂開來。
東方潮:有人說「學問用在自己身上才是真學問」,因為很多人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甚至掛羊頭賣狗肉,林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林谷芳:我剛才說的「體踐性」就是這樣,人文的東西該從人出發,它的主體是人,驗證的基點也是人,離開了人,所謂的人文就是一個虛妄的存在。為什麼我們要談「修行」,臺灣和大陸不同,我常常用這個例子來說,十幾年前,「修行」這個詞在華人社會是陌生的名詞,在大陸是帶有一些禁忌性的名詞,但是它在臺灣就是日常用語,比如最近你遭受了一點困厄,我可能就會開玩笑說:「哎呀,你修行不夠啦!」在世界各種文化中,修行其實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化抽象的哲理為具體的真悟。
不落實在你生命上的,都不是生命的學問。它可能是一個客觀的知識,可能可以作為某些功名性的用途,但是跟我說的書院這種安身立命是無關的。所以,談人文的事一定要關注到生命的基點。學問跟人的關係,其實蠻複雜的,就像藝術跟人的關係,我們常常講「文如其人」,其實不一樣,比如說這個文章可能是一個人的直接的投射,他也可能是人內心淨化之後的沉澱,也可能只是他的一個理想的抒發,也可能恰恰相反,是他生命的另一面。比如你看到一個畫家畫的都是陽光溫暖的東西,你會覺得這個畫家很溫暖,但當你接觸畫家本人的時候,卻發現他是一個生命陰濕灰暗的人。
林老師對南京很有感情,這次在南京開設台北書院,正如他所言也是感情使然。談到南京,他指出南京要談文化必須回到六朝,因為六朝是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段,六朝的南京,大唐的西安,南宋的杭州,最後才是明清的北京。文化重建南京必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文 主體是「人」
東方潮:林老師,我們有幸讀過您的書,涉及到禪修、音樂、情感等多方面,對於文化傳承方面,您是如何理解的?
林谷芳:我在臺灣文化人裡,可能是最低調的,倒不是有意為之,是因為我不想影響自己的生活。幾年前我在長沙參加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我提出除了臺灣不斷傳承中華文化的特質之外,在傳承上還有幾個特點,大陸也值得參考。
第一個叫「均衡性」,我經常說三家齊好,即儒、釋、道三家,他們彼此是可以相互打通的。第二個是「體踐性」,什麼叫體踐性,我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問我,新儒家對臺灣有沒有影響,我的回答非常直接:沒有影響。為什麼,因為所做和所說是兩回事。像臺灣慈濟的證嚴法師,他講話都是淺顯易懂,為什麼他的信眾那麼多,是因為他做到了「體踐性」。其實傳統文化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現的,很多人「日用而不知」。第三是「相容性」,我們在談傳統文化的時候,總容易跟當代文明做一個對比,甚至跟科學做對比。舉個例子,臺灣的知識精英或者搞科學的這些人,他們若是沒有宗教信仰,但要講出一番道理,就需要為沒有宗教信仰找出理由來,很自然地他們就與傳統文化對接上,就不會把傳統和當代做一個惡分。這幾點就是說傳統文化在臺灣除了沒有斷之外,它的發展也應該是一個渾圓的整體,不得割裂開來。
東方潮:有人說「學問用在自己身上才是真學問」,因為很多人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甚至掛羊頭賣狗肉,林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林谷芳:我剛才說的「體踐性」就是這樣,人文的東西該從人出發,它的主體是人,驗證的基點也是人,離開了人,所謂的人文就是一個虛妄的存在。為什麼我們要談「修行」,臺灣和大陸不同,我常常用這個例子來說,十幾年前,「修行」這個詞在華人社會是陌生的名詞,在大陸是帶有一些禁忌性的名詞,但是它在臺灣就是日常用語,比如最近你遭受了一點困厄,我可能就會開玩笑說:「哎呀,你修行不夠啦!」在世界各種文化中,修行其實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化抽象的哲理為具體的真悟。
不落實在你生命上的,都不是生命的學問。它可能是一個客觀的知識,可能可以作為某些功名性的用途,但是跟我說的書院這種安身立命是無關的。所以,談人文的事一定要關注到生命的基點。學問跟人的關係,其實蠻複雜的,就像藝術跟人的關係,我們常常講「文如其人」,其實不一樣,比如說這個文章可能是一個人的直接的投射,他也可能是人內心淨化之後的沉澱,也可能只是他的一個理想的抒發,也可能恰恰相反,是他生命的另一面。比如你看到一個畫家畫的都是陽光溫暖的東西,你會覺得這個畫家很溫暖,但當你接觸畫家本人的時候,卻發現他是一個生命陰濕灰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