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 古鎮極品 水鄉絕境
夏天時候,我們去太倉,行至市郊,忽然發現路左邊矗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古塑今」石牌坊,從外表上看並不顯眼,也說不上氣派,我隨口問了句,當地人卻告訴我,這是沙溪古鎮的旅遊大門。「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我們立即下車,來到門前,看到牌坊兩旁有「沙裡淘金金耀千年古鎮,溪中染彩彩溢三裡古街」的對聯,想來是在臨門之初就把古鎮的精華濃縮於字裡行間,至於「古塑今」三字用意何在?我們似懂非懂,當時也未深究。
走進這個大門,一片寧靜,迎面撲來,綿延的古街,靜幽的古巷,稀少的遊人,彷彿一時間穿越了時空,繁華、俗世、浮躁,竟是那麼的遙遠……
據說全國叫沙溪鎮的有十多個,我們所到的是蘇州太倉市的沙溪鎮,又稱沙頭,又名印溪、團溪。唐代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廟興起;元代自塗菘西遷,形成市集;明代商運通達,成為商貿重鎮。據志書記載:「古巷同戶寬,古街三裡長,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蕩」。到了民國年間,小橋流水,枕河人家,巷街深幽,水鄉風貌,清麗典雅,當時就有「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之說。時至今日,綽約風姿,仍舊燦爛,「一河二街三橋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江南水鄉中依然獨樹一幟。
「一河」裡的悠悠歲月
「一河」自然就是七浦河。七浦河開鑿於宋代,橫貫於溪鎮,流經塗落,東注長江,是條古老的河。自古以來就是古鎮的生命和流動的血脈,它就像瓊漿玉液一樣,哺育著這裡的百姓,滋潤這裡的一切。
開始時我們對此並不以為然,當看到七浦河時,還真的被這條平常而又美麗的小河給驚呆了。恬靜的河面在午後陽光的折射下閃著點點金光,彎彎曲曲,羞羞答答,欲走還留,彷彿一條漂亮的綢帶飄繞古鎮之中。據說從水上看風景更美,於是我們上了船,就見河裡夏荷亭亭、紅花點點,兩岸草如茵、柳如眉,有亭翼然,玉樹臨風!面對那種青翠欲滴的河水,真想掬上一捧,洗上一把,品上一口,讓這灣清清的河水盛滿我們身心的酒杯,滌去浮躁的心靈,觸發思古的幽情:監察禦史蘇贊「禦史府」的磚瓦是從這裡運來的,山西道禦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也是從這裡上岸的。
這時導遊向我們介紹說,沙溪在明代中葉,由於婁江淤塞,途經鎮中的七浦河成了溝通崇明與蘇州一帶的航道。官民船舶,來往穿梭,商賈雲集,四方商人遊客紛至遝來,市鎮日趨繁榮,居民增多,沿七浦河而建的臨水住宅紛紛出現,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均拔地而起。至今仍留著沿七浦河而建的枕河人家。這些人家為了通舟取水、洗滌乘涼和透徹賞景,家家都在臨河一面都搭起了河棚間,有吊腳樓式的,也有石頭砌的。河棚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半窗的,也有落地長窗的,還配有欄杆和美人靠,而棚下有的還有船塢,特別是那些水橋石級也很別緻,有駁岸式或條石懸挑式,這種種別具一格的構件意味著別具韻味的風景。
透過這些高低著的河棚,目光逡巡,移船換景,可以看到一幅幅小鎮民居的生活圖。窗,有微開著的,有大開著的;裡面,繡花的、做畫的、閑坐的,還有人把桌子搬到窗邊,臨河小酌,或者泡杯茶,獨斟自飲,優哉遊哉,這是水岸人家的家常片段,也是水鄉生活的有趣畫面。小船搖過石橋,沒有繼續前行,我們捨船登岸,河水依然故我地向前流去,漸漸消失在轉彎處,流盡了歷史的歲月裡。
「二街」裡的往日時光
「二街」,就是緊緊倚靠在七浦兩岸綿延三裡長的二條古街河南街和河北街。對於河南街,我們只是匆匆走過,倒是對河北老街,作了一番認真仔細的品味。據說這條老街宋代就有,至明代最為繁華,後經倭寇侵擾,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這些粉牆黛瓦,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初期重建的,時代特徵非常鮮明。從外部看,這些臨街住宅多為二層木樓,斗拱、出簷、挑梁一應齊全。從內部看,梁拱雕刻著各種圖案,包括花卉、雲朵、壽桃、動物等等;有的大戶人家雕樑畫棟,出神入化,形成了雕花廳、花籃廳等。這些民居進深頗深,一般分為三進,頭進為門廳,二進為客廳,三進為起居之處,最後是臨河的河棚間,每進之間都有小天井相連。宅與宅、院落與院落之間形成了許多天然的巷子和弄堂,它們大大小小,形式各異,方便人們的出行,也壓成了狹小窄細的空間,比如邱家弄僅容兩人側身而過,人稱「天下第一古巷」。
「三橋」裡的文化氣度
「三橋」即橫跨在七浦河上的三座單孔古石拱橋,分別是利濟橋(又名新橋),閹橋,義興橋(又名曾家橋)。新橋位於西市街,建於明代崇禎七年,至今完好無損;庵橋位於東市街新弄東側,原為木橋,始建於宋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其北堍的過巷更樓和磚石橋門洞,不僅構思巧妙,也為吳地之所罕見。義興橋位於東市街高真堂弄南端,初建於明嘉靖三年,系明知州劉世龍因當地市民曾彪好義而令建造的表彰橋。
三座單孔古石拱橋淩駕於七浦河之上,使鎮裡人到島上有了便捷的通途。所謂「島」,就是鎮對面的一個小島,兩頭尖、中間鼓,當地人謂之橄欖島。一九五六年蘇州行署在組織當地民工對七浦河進行全面疏浚時,為不影響兩岸民房和水利發展,在鎮南開挖了「新七浦河」,那些被截的土地自然堆成了一個小島。島上竹林掩映中原有一尼庵,名「竹林居」。庵內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修竹萬竿,鬱鬱蔥蔥。林中棲有多種鳥類,一到暮色時分,林內百鳥齊鳴,竹濤陣陣。如今,尼庵雖已不復存在,但島上新建了三個竹亭,取名「松鶴亭」、「晚翠亭」、「聽潮亭」,居高臨下,深情凝望,婉如亭亭玉立的沙溪女。烈日當空的夏日,在島上納涼,會讓人心曠神怡。
能夠沐浴到如此盪氣迴腸、回歸大自然的感覺,皆賴於明清古橋的直接擺渡。橋上天光人蹤相輝映,橋下拱洞連影成滿月,不僅連接了兩岸,也打通了歷史。
「四居」裡的人生軌跡
沙溪鎮清代、民國初年的民居故宅六百多家四千二百多間,連片成群,錯落有致,名人故居不在少數,比如有宋代隱士瞿孝禎的樂蔭園,有清乾隆年間富商龔氏所建的宅院,還有原國民黨中央委員、臺北市市長陸京士的老宅,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現代舞鼻祖吳曉邦的故居。
這是一幢民國初年建造的歐式雙層建築,因其外觀白色,鎮上的人稱它為「小白樓」。此樓建造於一九二七年,占地面積六百多平方米,主體為西班牙式建築,內部為法式風格,有客廳、主臥室、儲藏室、用膳房等。客廳內裝有壁爐,房頂建有遼望台,可觀望沙溪全景。窗戶為百葉窗、紗窗、玻璃窗三層組成,轉角木樓梯雕花精細,雄偉堅固。上下兩層均為木地板,院內的拼花地磚,色彩鮮豔,完好無損。
吳曉邦(一九○六—一九九五)舞蹈藝術家、舞蹈理論家、教育家。上世紀初,西方舞蹈剛剛傳入,人們在接受交誼舞的同時,也受到了自由表達理念的啟發,因此催生了新舞蹈藝術的萌芽。吳曉邦生逢其時,上世紀二○年代末就離家去上海滬江大學讀書;五卅運動,沖出校門,走進了示威遊行的行列;大革命失敗後,回故鄉任教,辦起了「書報流通社」,傳播革命道理;為避免敵人的搜捕,東渡日本學習。有次偶然看到舞蹈《群鬼》的精彩橋段,激蕩起內心的巨大激情,他沒想到,形體動作也能表達生命的律動和奏響生命的旋律,而且竟能如此入木三分!至此,他毅然轉向舞蹈家江口隆哉學習了現代舞蹈。
回國後,在上海開辦了舞蹈學校。相繼創作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許多現實主義的舞蹈。吳曉邦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把舞蹈作為追求人生真諦的終身事業去奮鬥,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聯。迎著抗日的烽火,他執意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國」,同仇敵愾地奔向民族救亡的新戰場。一九三八年以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的同名歌曲創作了群舞《遊擊隊員之歌》,表達了民族救亡的萬眾一心的神奇偉力;一九四二創作獨舞《饑火》,著力表現一個被「饑火」燃燒的軀體發出的「怒問蒼天」的吶喊。這兩個舞蹈皆以鮮明的特點和熾烈的情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多年後也因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
一九四五年在周恩來的關心下,他與妻子盛捷一同投奔延安,繼續以忠勇戰士的政治品格和藝術家的敏感意識,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一九四九年後,他開創了「天馬藝術工作室」,致力於中國現代舞及新古典舞的探索;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建了全國唯一的培養舞蹈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舞蹈系;他勤於筆耕,著述甚眾,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宣傳講學,傳道解惑……吳曉邦主張舞蹈應當表現社會生活,他也用自己的舞蹈證明並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因此成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也是中國舞蹈界普遍公認的一代宗師。
除了吳曉邦外,沙溪鎮裡還走出了許多優秀人才,諸如還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等。這些名人志士的足跡走出古鎮時,我們對「古塑今」三字的含義已有所悟。其實訪古塑今、憶古塑今、追古塑今的最終答案就在自強不息的古鎮人,是他們,也只有他們,伴隨著古鎮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且還將繼續推動這個古老的水鄉不斷地煥發出青春的光焰!
江南名鎮怎麼去
1、上海→沙溪鎮:
從上海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上海市長途汽車客運總站乘坐到太倉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2、杭州→沙溪鎮:
從杭州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杭州北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3、上海→淳溪鎮:
從南京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南京中央門汽車客運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4、江蘇省內自駕路線:
沿江高速至太倉出口下—三三九複綫—向西至東亭路—東亭路一直往北即到沙溪鎮蘇昆太高速—雙鳳出口下,雙鳳方向—二○四國道—新港路—行至新港路與東亭路交界處往北—沙溪鎮。(乘機先到南京、杭州、上海。)
──我們立即下車,來到門前,看到牌坊兩旁有「沙裡淘金金耀千年古鎮,溪中染彩彩溢三裡古街」的對聯,想來是在臨門之初就把古鎮的精華濃縮於字裡行間,至於「古塑今」三字用意何在?我們似懂非懂,當時也未深究。
走進這個大門,一片寧靜,迎面撲來,綿延的古街,靜幽的古巷,稀少的遊人,彷彿一時間穿越了時空,繁華、俗世、浮躁,竟是那麼的遙遠……
據說全國叫沙溪鎮的有十多個,我們所到的是蘇州太倉市的沙溪鎮,又稱沙頭,又名印溪、團溪。唐代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廟興起;元代自塗菘西遷,形成市集;明代商運通達,成為商貿重鎮。據志書記載:「古巷同戶寬,古街三裡長,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蕩」。到了民國年間,小橋流水,枕河人家,巷街深幽,水鄉風貌,清麗典雅,當時就有「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之說。時至今日,綽約風姿,仍舊燦爛,「一河二街三橋四居」的基本格局,在江南水鄉中依然獨樹一幟。
「一河」裡的悠悠歲月
「一河」自然就是七浦河。七浦河開鑿於宋代,橫貫於溪鎮,流經塗落,東注長江,是條古老的河。自古以來就是古鎮的生命和流動的血脈,它就像瓊漿玉液一樣,哺育著這裡的百姓,滋潤這裡的一切。
開始時我們對此並不以為然,當看到七浦河時,還真的被這條平常而又美麗的小河給驚呆了。恬靜的河面在午後陽光的折射下閃著點點金光,彎彎曲曲,羞羞答答,欲走還留,彷彿一條漂亮的綢帶飄繞古鎮之中。據說從水上看風景更美,於是我們上了船,就見河裡夏荷亭亭、紅花點點,兩岸草如茵、柳如眉,有亭翼然,玉樹臨風!面對那種青翠欲滴的河水,真想掬上一捧,洗上一把,品上一口,讓這灣清清的河水盛滿我們身心的酒杯,滌去浮躁的心靈,觸發思古的幽情:監察禦史蘇贊「禦史府」的磚瓦是從這裡運來的,山西道禦史曹逵,刑部朗中葉遇春等達官貴人也是從這裡上岸的。
這時導遊向我們介紹說,沙溪在明代中葉,由於婁江淤塞,途經鎮中的七浦河成了溝通崇明與蘇州一帶的航道。官民船舶,來往穿梭,商賈雲集,四方商人遊客紛至遝來,市鎮日趨繁榮,居民增多,沿七浦河而建的臨水住宅紛紛出現,印溪書舍、南野齋居、連蕊樓等均拔地而起。至今仍留著沿七浦河而建的枕河人家。這些人家為了通舟取水、洗滌乘涼和透徹賞景,家家都在臨河一面都搭起了河棚間,有吊腳樓式的,也有石頭砌的。河棚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半窗的,也有落地長窗的,還配有欄杆和美人靠,而棚下有的還有船塢,特別是那些水橋石級也很別緻,有駁岸式或條石懸挑式,這種種別具一格的構件意味著別具韻味的風景。
透過這些高低著的河棚,目光逡巡,移船換景,可以看到一幅幅小鎮民居的生活圖。窗,有微開著的,有大開著的;裡面,繡花的、做畫的、閑坐的,還有人把桌子搬到窗邊,臨河小酌,或者泡杯茶,獨斟自飲,優哉遊哉,這是水岸人家的家常片段,也是水鄉生活的有趣畫面。小船搖過石橋,沒有繼續前行,我們捨船登岸,河水依然故我地向前流去,漸漸消失在轉彎處,流盡了歷史的歲月裡。
「二街」裡的往日時光
「二街」,就是緊緊倚靠在七浦兩岸綿延三裡長的二條古街河南街和河北街。對於河南街,我們只是匆匆走過,倒是對河北老街,作了一番認真仔細的品味。據說這條老街宋代就有,至明代最為繁華,後經倭寇侵擾,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這些粉牆黛瓦,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初期重建的,時代特徵非常鮮明。從外部看,這些臨街住宅多為二層木樓,斗拱、出簷、挑梁一應齊全。從內部看,梁拱雕刻著各種圖案,包括花卉、雲朵、壽桃、動物等等;有的大戶人家雕樑畫棟,出神入化,形成了雕花廳、花籃廳等。這些民居進深頗深,一般分為三進,頭進為門廳,二進為客廳,三進為起居之處,最後是臨河的河棚間,每進之間都有小天井相連。宅與宅、院落與院落之間形成了許多天然的巷子和弄堂,它們大大小小,形式各異,方便人們的出行,也壓成了狹小窄細的空間,比如邱家弄僅容兩人側身而過,人稱「天下第一古巷」。
「三橋」裡的文化氣度
「三橋」即橫跨在七浦河上的三座單孔古石拱橋,分別是利濟橋(又名新橋),閹橋,義興橋(又名曾家橋)。新橋位於西市街,建於明代崇禎七年,至今完好無損;庵橋位於東市街新弄東側,原為木橋,始建於宋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建。其北堍的過巷更樓和磚石橋門洞,不僅構思巧妙,也為吳地之所罕見。義興橋位於東市街高真堂弄南端,初建於明嘉靖三年,系明知州劉世龍因當地市民曾彪好義而令建造的表彰橋。
三座單孔古石拱橋淩駕於七浦河之上,使鎮裡人到島上有了便捷的通途。所謂「島」,就是鎮對面的一個小島,兩頭尖、中間鼓,當地人謂之橄欖島。一九五六年蘇州行署在組織當地民工對七浦河進行全面疏浚時,為不影響兩岸民房和水利發展,在鎮南開挖了「新七浦河」,那些被截的土地自然堆成了一個小島。島上竹林掩映中原有一尼庵,名「竹林居」。庵內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修竹萬竿,鬱鬱蔥蔥。林中棲有多種鳥類,一到暮色時分,林內百鳥齊鳴,竹濤陣陣。如今,尼庵雖已不復存在,但島上新建了三個竹亭,取名「松鶴亭」、「晚翠亭」、「聽潮亭」,居高臨下,深情凝望,婉如亭亭玉立的沙溪女。烈日當空的夏日,在島上納涼,會讓人心曠神怡。
能夠沐浴到如此盪氣迴腸、回歸大自然的感覺,皆賴於明清古橋的直接擺渡。橋上天光人蹤相輝映,橋下拱洞連影成滿月,不僅連接了兩岸,也打通了歷史。
「四居」裡的人生軌跡
沙溪鎮清代、民國初年的民居故宅六百多家四千二百多間,連片成群,錯落有致,名人故居不在少數,比如有宋代隱士瞿孝禎的樂蔭園,有清乾隆年間富商龔氏所建的宅院,還有原國民黨中央委員、臺北市市長陸京士的老宅,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現代舞鼻祖吳曉邦的故居。
這是一幢民國初年建造的歐式雙層建築,因其外觀白色,鎮上的人稱它為「小白樓」。此樓建造於一九二七年,占地面積六百多平方米,主體為西班牙式建築,內部為法式風格,有客廳、主臥室、儲藏室、用膳房等。客廳內裝有壁爐,房頂建有遼望台,可觀望沙溪全景。窗戶為百葉窗、紗窗、玻璃窗三層組成,轉角木樓梯雕花精細,雄偉堅固。上下兩層均為木地板,院內的拼花地磚,色彩鮮豔,完好無損。
吳曉邦(一九○六—一九九五)舞蹈藝術家、舞蹈理論家、教育家。上世紀初,西方舞蹈剛剛傳入,人們在接受交誼舞的同時,也受到了自由表達理念的啟發,因此催生了新舞蹈藝術的萌芽。吳曉邦生逢其時,上世紀二○年代末就離家去上海滬江大學讀書;五卅運動,沖出校門,走進了示威遊行的行列;大革命失敗後,回故鄉任教,辦起了「書報流通社」,傳播革命道理;為避免敵人的搜捕,東渡日本學習。有次偶然看到舞蹈《群鬼》的精彩橋段,激蕩起內心的巨大激情,他沒想到,形體動作也能表達生命的律動和奏響生命的旋律,而且竟能如此入木三分!至此,他毅然轉向舞蹈家江口隆哉學習了現代舞蹈。
回國後,在上海開辦了舞蹈學校。相繼創作了《傀儡》、《送葬》、《小丑》、《浦江之夜》、《和平的憧憬》等許多現實主義的舞蹈。吳曉邦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把舞蹈作為追求人生真諦的終身事業去奮鬥,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聯。迎著抗日的烽火,他執意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國」,同仇敵愾地奔向民族救亡的新戰場。一九三八年以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的同名歌曲創作了群舞《遊擊隊員之歌》,表達了民族救亡的萬眾一心的神奇偉力;一九四二創作獨舞《饑火》,著力表現一個被「饑火」燃燒的軀體發出的「怒問蒼天」的吶喊。這兩個舞蹈皆以鮮明的特點和熾烈的情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共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多年後也因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舞蹈經典。
一九四五年在周恩來的關心下,他與妻子盛捷一同投奔延安,繼續以忠勇戰士的政治品格和藝術家的敏感意識,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一九四九年後,他開創了「天馬藝術工作室」,致力於中國現代舞及新古典舞的探索;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創建了全國唯一的培養舞蹈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舞蹈系;他勤於筆耕,著述甚眾,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宣傳講學,傳道解惑……吳曉邦主張舞蹈應當表現社會生活,他也用自己的舞蹈證明並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因此成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也是中國舞蹈界普遍公認的一代宗師。
除了吳曉邦外,沙溪鎮裡還走出了許多優秀人才,諸如還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等。這些名人志士的足跡走出古鎮時,我們對「古塑今」三字的含義已有所悟。其實訪古塑今、憶古塑今、追古塑今的最終答案就在自強不息的古鎮人,是他們,也只有他們,伴隨著古鎮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且還將繼續推動這個古老的水鄉不斷地煥發出青春的光焰!
江南名鎮怎麼去
1、上海→沙溪鎮:
從上海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上海市長途汽車客運總站乘坐到太倉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2、杭州→沙溪鎮:
從杭州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杭州北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3、上海→淳溪鎮:
從南京火車站乘坐火車到蘇州火車站,再從蘇州汽車站乘坐到太倉沙溪汽車站的長途汽車。或從南京中央門汽車客運站乘坐到太倉市的長途汽車,再從太倉汽車站乘坐到沙溪鎮的汽車。
4、江蘇省內自駕路線:
沿江高速至太倉出口下—三三九複綫—向西至東亭路—東亭路一直往北即到沙溪鎮蘇昆太高速—雙鳳出口下,雙鳳方向—二○四國道—新港路—行至新港路與東亭路交界處往北—沙溪鎮。(乘機先到南京、杭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