椏溪鎮 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
椏溪,隨處可以看到「蝸牛」標誌,這是國際慢城的著名徽標,也許是蝸牛性子慢和爬行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印象。我們被眼前掠過的山清水秀、草木葳蕤所驚異,那種急於求答的浮躁心情好像立刻被沉澱,代之而起的就是在閒適心境中品味起所謂「慢城」的滋味。
生態資源圓滿了緣分的邂逅
怎麼名不見經傳的椏溪鎮,忽然變成了中國首個「國際慢城」呢?二○○七年,經當地一位華僑的牽線,南京高淳縣與義大利波利卡市結成友好城市,波利卡市市長安傑羅瓦薩羅第一次來到高淳,對這裡優美的生態環境留下很好印象。
二○一○年春天,在高淳油菜花節開幕前,安傑羅瓦薩羅收到高淳縣一封附帶照片的邀請信。看到照片中美麗的油菜花,還有那些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他立刻被吸引了。安傑羅瓦薩羅後來說:「很遺憾因為行程的原因沒能在春天來高淳,但我記住了那個油菜花開的地方。」直到當年的七月份,安傑羅瓦薩羅帶領世界慢城聯盟相關人員前往韓國時,專門繞道中國,在高淳逗留了三天,他點名要看心儀已久的「生態之旅」。親眼看到照片中的景色後,他更喜出望外,繞著椏溪鎮到處走了走,當地的老鄉熱情地招呼他們進屋納涼,切開當地名產西瓜,邀請他們品嘗;安傑羅瓦薩羅還與他們聊了好一會的家常,他對這裡自然淳樸的民風和不經雕飾的原生態非常認可,冷不丁地撂下了一句話:「這裡的一切,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準」。
講這話的時候,大家都沒在意,因為誰不知道慢城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安傑羅瓦薩羅市長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但接下來的故事,卻是一點就通、一通百通。在安傑羅瓦薩羅的精心解釋和鼓勵下,當地人逐步瞭解慢城的意義,並迅速啟動申報「國際慢城」的工作,很快就被納入到「慢城運動」之中,最終於當年十一月在蘇格蘭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椏溪鎮的「生態之旅」被世界慢城聯盟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的稱號。
有人認為,這種稱號的獲得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如果安傑羅瓦薩羅不來,可能就沒有這個結果,但是「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也是留給有條件的地方的。如果沒有多年積累起來的生態基礎,即使安傑羅瓦薩羅來了,也未必讓他一見傾情、最終拔得頭籌!
椏溪鎮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和瓶頸。上個世紀九○年代,高淳縣政府提出的「生態發展」戰略,將生態發展擺在了發展的第一位,椏溪鎮順勢而為、趁勢而上,逐步鋪設成了一條綿延四十八公里長的公路,兩側包括六個行政村區域的「生態之旅」,整合丘陵生態資源,具有三分山、兩分水、五分田的生態黃金比例,最終形成了集休閒、度假、娛樂、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觀光景區。
而這種融山、水、城、林為一體的自然風光,以及人文景觀與慢城主倡者的理念卻不謀而合,這種不謀而合也導致它們能夠在意外邂逅中一拍即合!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完璧歸趙起源處
到了椏溪鎮這個地方,好像自然已經把時鐘悄悄地調慢了,「慢」成為一種哲學和嚮往,許多渴望返璞歸真的都市人,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在這裡小憩,慢釣、慢讀、慢走、慢用在這裡不是客套話,就是實實在在的「慢生活」。
我們住的地方是椏溪鎮的芮家村,一進村頭就是芮家祠堂,窄窄的院子裡,在夕陽的照耀下,擁擠著兩廂老房子,斑駁的牆書寫著滄桑的歷史,昏暗的室內散發著古色古香的味道。據說這裡原來是研究和解決氏族重大問題的地方,現在只保留了祭祀祖先的功能。整個村子好像是以此為中心放射開去,沿路看到的都是青山綠水,路邊錯落的都是各種各樣的農家樂,還有一些出售當地特產的小商店。
我們住在一戶農家裡,雖沒有多少華麗的裝飾,卻很乾淨、寬敞、明亮。我住的房間裡沒有電視機,以為這是刻意安排的,沒想到房東趕忙解釋:「我們慢城可以慢待自己不能怠慢客人,」說著馬上就把自己臥室裡的電視機搬了過來!我打開電視,恰巧碰到節目裡正介紹著當地的人文資源。據介紹,《韓非子》中記載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尋得一塊璞玉,捧著先後奉獻給楚厲王和武王,忠貞之人反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被先後砍去雙腳。到了文王時代才破璞見玉、如獲至寶,將其命名為「和氏壁」。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這個歷史事實毋庸置疑,但荊山在哪裡卻爭論不休,椏溪鎮人認為故事中所說的就是當地的荊山。椏溪曾經是楚國地盤,獻玉的卞和是楚國人,相傳卞和是個青年石匠,手藝精湛,住在卞家村。因荊山上石料豐富,他經常上山採石料。有一天,突然發現一隻鳳凰落在荊山頂上,鳳凰腳下還閃閃發光。等他爬上去又發現鳳凰不見了,亮光也不見了。第二天再次發現鳳凰停在荊山頂上。他認為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一口氣爬上山頂,卻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塊石頭是鳳凰的停留地。後來他就在可能是鳳凰停留的石頭上插上樹枝並系上紅帶子做標記,一天後果然發現鳳凰停留在插有標記的石頭上,就這樣他就帶著這塊石頭回家。
時間長了,發現這塊石頭冬生暖、夏生涼,果然是塊寶石。第一次,他將寶石獻給楚厲王,但對方不識,以為是想拿普通石頭騙取賞金,一氣之下砍掉了他的一隻腳。過了幾年,楚厲王駕崩,武王即位。他不想被天下人恥笑,再次進城獻寶,結果被砍掉了另一隻腳。他一路乞討,爬回了家。等楚文王繼位後,他已經老了。楚文王派人找來他,瞭解情況後,讓周圍人看個究竟,周圍人都說只是一塊普通石頭。他急了,覺得太委屈,用頭撞寶石想一死了之,他的血流到寶石上,石頭裂開,裡面果然是稀世珍寶。
但他不願為官,他死後,卞家村人將其安葬在荊山下,立碑紀念,卞家後人每年清明前來祭祀。民間還修建了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廟,其中間財神即為卞和。由於他沒有腳,是個癱子,故又叫「坐寶財神」。這個故事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據專家說,從當時楚國來看,荊山主要是專指漢水流域的荊山,卞和取寶獻寶的事情應該是發生於今湖北一帶。但作為一種歷史傳說,確實也可以讓我們發發思古幽情。
第二天,又是一個寧靜的早晨。我們早早地就起來了,推開大門,就見遠山染紅疊翠,近處粉牆黛瓦。早晨的陽光照著各種精神抖擻的草木,褐黃的土壤裸露在潔淨的空氣裡,溢出濃濃帶有泥土氣息的馨香,我們貪婪地吮吸著、吐納著,恨不得把這裡純淨空氣永遠地典藏於胸肺之中。
房東告訴我們,這裡山好、水好、吃的更好;早餐吃的是粗糧稀飯,中午卻吃得是有滋有味,全是當地的土菜。印象比較深的是「炒藕鑽」,據說這道名菜明清時就已風行大江南北,原汁原味,嫩滑酥鬆,口感脆嫩,爽口無渣,我們品嘗的絕對是「草根」,咀嚼的卻是農家的傳奇。
每當霜降前後,這裡每家都會醃一缸鹹菜,那菜根長葉大成色新,房東從缸裡拎出了幾棵鹹菜,在清水裡涮了涮,別出心裁與土雞燴燒,味道出奇的鮮美,再配上胡蘿蔔、藕絲、慈姑、荸薺等,應該說品貌兼優!更妙的是取幾勺醃鹵來「燉老豆腐」,火候一到,入骨入髓,化腐朽為神奇,變生臭為熟香,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很香,難怪當地人要把它叫做「千里香」呢!要我看,這個香不止是千里香,還是千年香、千次香、千人香,只要吃過的人都會終身難忘,餘香滿腹,久久不散,回味無窮!
生態資源圓滿了緣分的邂逅
怎麼名不見經傳的椏溪鎮,忽然變成了中國首個「國際慢城」呢?二○○七年,經當地一位華僑的牽線,南京高淳縣與義大利波利卡市結成友好城市,波利卡市市長安傑羅瓦薩羅第一次來到高淳,對這裡優美的生態環境留下很好印象。
二○一○年春天,在高淳油菜花節開幕前,安傑羅瓦薩羅收到高淳縣一封附帶照片的邀請信。看到照片中美麗的油菜花,還有那些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他立刻被吸引了。安傑羅瓦薩羅後來說:「很遺憾因為行程的原因沒能在春天來高淳,但我記住了那個油菜花開的地方。」直到當年的七月份,安傑羅瓦薩羅帶領世界慢城聯盟相關人員前往韓國時,專門繞道中國,在高淳逗留了三天,他點名要看心儀已久的「生態之旅」。親眼看到照片中的景色後,他更喜出望外,繞著椏溪鎮到處走了走,當地的老鄉熱情地招呼他們進屋納涼,切開當地名產西瓜,邀請他們品嘗;安傑羅瓦薩羅還與他們聊了好一會的家常,他對這裡自然淳樸的民風和不經雕飾的原生態非常認可,冷不丁地撂下了一句話:「這裡的一切,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準」。
講這話的時候,大家都沒在意,因為誰不知道慢城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安傑羅瓦薩羅市長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但接下來的故事,卻是一點就通、一通百通。在安傑羅瓦薩羅的精心解釋和鼓勵下,當地人逐步瞭解慢城的意義,並迅速啟動申報「國際慢城」的工作,很快就被納入到「慢城運動」之中,最終於當年十一月在蘇格蘭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椏溪鎮的「生態之旅」被世界慢城聯盟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的稱號。
有人認為,這種稱號的獲得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如果安傑羅瓦薩羅不來,可能就沒有這個結果,但是「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也是留給有條件的地方的。如果沒有多年積累起來的生態基礎,即使安傑羅瓦薩羅來了,也未必讓他一見傾情、最終拔得頭籌!
椏溪鎮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和瓶頸。上個世紀九○年代,高淳縣政府提出的「生態發展」戰略,將生態發展擺在了發展的第一位,椏溪鎮順勢而為、趁勢而上,逐步鋪設成了一條綿延四十八公里長的公路,兩側包括六個行政村區域的「生態之旅」,整合丘陵生態資源,具有三分山、兩分水、五分田的生態黃金比例,最終形成了集休閒、度假、娛樂、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觀光景區。
而這種融山、水、城、林為一體的自然風光,以及人文景觀與慢城主倡者的理念卻不謀而合,這種不謀而合也導致它們能夠在意外邂逅中一拍即合!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完璧歸趙起源處
到了椏溪鎮這個地方,好像自然已經把時鐘悄悄地調慢了,「慢」成為一種哲學和嚮往,許多渴望返璞歸真的都市人,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在這裡小憩,慢釣、慢讀、慢走、慢用在這裡不是客套話,就是實實在在的「慢生活」。
我們住的地方是椏溪鎮的芮家村,一進村頭就是芮家祠堂,窄窄的院子裡,在夕陽的照耀下,擁擠著兩廂老房子,斑駁的牆書寫著滄桑的歷史,昏暗的室內散發著古色古香的味道。據說這裡原來是研究和解決氏族重大問題的地方,現在只保留了祭祀祖先的功能。整個村子好像是以此為中心放射開去,沿路看到的都是青山綠水,路邊錯落的都是各種各樣的農家樂,還有一些出售當地特產的小商店。
我們住在一戶農家裡,雖沒有多少華麗的裝飾,卻很乾淨、寬敞、明亮。我住的房間裡沒有電視機,以為這是刻意安排的,沒想到房東趕忙解釋:「我們慢城可以慢待自己不能怠慢客人,」說著馬上就把自己臥室裡的電視機搬了過來!我打開電視,恰巧碰到節目裡正介紹著當地的人文資源。據介紹,《韓非子》中記載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尋得一塊璞玉,捧著先後奉獻給楚厲王和武王,忠貞之人反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被先後砍去雙腳。到了文王時代才破璞見玉、如獲至寶,將其命名為「和氏壁」。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這個歷史事實毋庸置疑,但荊山在哪裡卻爭論不休,椏溪鎮人認為故事中所說的就是當地的荊山。椏溪曾經是楚國地盤,獻玉的卞和是楚國人,相傳卞和是個青年石匠,手藝精湛,住在卞家村。因荊山上石料豐富,他經常上山採石料。有一天,突然發現一隻鳳凰落在荊山頂上,鳳凰腳下還閃閃發光。等他爬上去又發現鳳凰不見了,亮光也不見了。第二天再次發現鳳凰停在荊山頂上。他認為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一口氣爬上山頂,卻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塊石頭是鳳凰的停留地。後來他就在可能是鳳凰停留的石頭上插上樹枝並系上紅帶子做標記,一天後果然發現鳳凰停留在插有標記的石頭上,就這樣他就帶著這塊石頭回家。
時間長了,發現這塊石頭冬生暖、夏生涼,果然是塊寶石。第一次,他將寶石獻給楚厲王,但對方不識,以為是想拿普通石頭騙取賞金,一氣之下砍掉了他的一隻腳。過了幾年,楚厲王駕崩,武王即位。他不想被天下人恥笑,再次進城獻寶,結果被砍掉了另一隻腳。他一路乞討,爬回了家。等楚文王繼位後,他已經老了。楚文王派人找來他,瞭解情況後,讓周圍人看個究竟,周圍人都說只是一塊普通石頭。他急了,覺得太委屈,用頭撞寶石想一死了之,他的血流到寶石上,石頭裂開,裡面果然是稀世珍寶。
但他不願為官,他死後,卞家村人將其安葬在荊山下,立碑紀念,卞家後人每年清明前來祭祀。民間還修建了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廟,其中間財神即為卞和。由於他沒有腳,是個癱子,故又叫「坐寶財神」。這個故事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據專家說,從當時楚國來看,荊山主要是專指漢水流域的荊山,卞和取寶獻寶的事情應該是發生於今湖北一帶。但作為一種歷史傳說,確實也可以讓我們發發思古幽情。
第二天,又是一個寧靜的早晨。我們早早地就起來了,推開大門,就見遠山染紅疊翠,近處粉牆黛瓦。早晨的陽光照著各種精神抖擻的草木,褐黃的土壤裸露在潔淨的空氣裡,溢出濃濃帶有泥土氣息的馨香,我們貪婪地吮吸著、吐納著,恨不得把這裡純淨空氣永遠地典藏於胸肺之中。
房東告訴我們,這裡山好、水好、吃的更好;早餐吃的是粗糧稀飯,中午卻吃得是有滋有味,全是當地的土菜。印象比較深的是「炒藕鑽」,據說這道名菜明清時就已風行大江南北,原汁原味,嫩滑酥鬆,口感脆嫩,爽口無渣,我們品嘗的絕對是「草根」,咀嚼的卻是農家的傳奇。
每當霜降前後,這裡每家都會醃一缸鹹菜,那菜根長葉大成色新,房東從缸裡拎出了幾棵鹹菜,在清水裡涮了涮,別出心裁與土雞燴燒,味道出奇的鮮美,再配上胡蘿蔔、藕絲、慈姑、荸薺等,應該說品貌兼優!更妙的是取幾勺醃鹵來「燉老豆腐」,火候一到,入骨入髓,化腐朽為神奇,變生臭為熟香,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很香,難怪當地人要把它叫做「千里香」呢!要我看,這個香不止是千里香,還是千年香、千次香、千人香,只要吃過的人都會終身難忘,餘香滿腹,久久不散,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