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最後的世外桃源

從早春到暮春,多雨的江南總是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此時的花山,從石縫、石階、石壁、石崖上都滲出殷殷的綠苔,如纖秀的絲絨碧毯,把原本黑色、白色、黃色和褐色的石頭,全變成了溫溫潤潤的翡翠。

初識蘇州的圓明園

初識花山,我還在外地工作,經常去蘇州出差,總覺得蘇州除了城中園林,還該有城外山水,好讓老朋友有新驚喜,盡顯江南尤其是蘇州獨特的魅力。於是,吳縣的同志推薦了兩座山,一座是穹窿山,另一座,就是花山。

當時先去了花山。路不太好走,是彎彎曲曲的鄉間土路,停車處和山門也極簡陋,但一入山門,清靜和諧之氣便迎面而來。樹陰濃郁,澗溪輕響,古道蜿蜒而上,道旁有大石,上刻明代隱士趙宦光所題「花山鳥道」四個篆體大字。半山綠陰環抱黃牆古剎殘基,山門內是一片山凹平地,大殿已蕩然無存,孤伶伶豎立著的十幾根金山石鑿成的石柱,石階荒草淒迷,後崖雜樹如帳,這就是花山古寺大殿遺址,被人稱作蘇州的圓明園。

大殿遺址後的山壁下有條小路,通過一截矮牆間的小門,一直伸往山上。上山有兩徑,一是經陡直的「五十三參」石階直上,另一則繞山緩行,兩徑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巨石前會合,再繼續往上。巨石如屏,通體風化呈龜裂紋,上刻一盤旋繚繞似不斷升騰的「雲」字,下刻乾隆遊花山詩一首。

相傳這「五十三參」就是和尚們為供乾隆次日遊花山,連夜在整塊陡峭的巨石上鑿出來的;從「雲」字石屏而上轉兩個彎,就是花山之頂蓮花峰了。所謂蓮花峰,那是幾塊上寬下窄的巨石,淩空而起,搖搖欲墜,卻歷經千年巍然獨立于青天白雲之間,欲與天公試比高,人稱蓮花駕雲。此山雖不高大卻麓秀石奇。周遭綠色丘阜回繞,是距城最近的一處蒼翠寧靜之地,猶如一座天然後花園。

當時心一動,知道喜歡上了這座美麗幽靜的小山。沒想到,不久,我便來到蘇州工作生活,真的與花山相鄰為伴了。

春夏秋冬 空山寂徑 幽林清泉相伴

從此,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陰晴昏曉,有時累了病了,有時僅僅因為思念,只要可能,我都會去這座後花園。去的時候,往往不是中午休息時間,就是傍晚下班以後,彼時大抵無人,唯有空山寂徑與幽林清泉相伴,這才是我最喜歡的。上得山頂,總愛坐在石崖旁的大圓石之上,東面的遠方是漸漸長高的城市、工廠和日益萎縮的田野,我剛從那裡來。而西面及我的腳下是蔥蘢的山麓與叢林,讓人覺得這座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分界線,將喧鬧物化的現代與安寧和諧的自然作了一個區隔。

一踏上幽靜的花山鳥道,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更不用說上到山頂了。人在升高的同時,會受到四周山林的淨化,產生與之融為一體的嚮往。所以我在山上是選擇朝向的,我更多背對市井,面朝花山蔥蘢的山脈,得以讓身與心俱飛翔。

我會久久獨坐。有時背依落日,有時面拂輕風,靜靜傾聽山谷裡一聲聲清脆的鳥鳴,用目光輕撫山野之中無名草花簇擁著的岩石。沉靜下來時,覺得自己和這山上的一塊石、一棵樹、一枝草,也沒有什麼兩樣。

漫山遍野都走遍了。經常會陷入荒榛之中或止於石崖之下,迷失了路徑,身上往往掛花。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再上山時,就會穿上長袖長褲,但即便如此,臉與手仍會被茂密的枝條草刺劃出條條紅痕,算是我和花山親密接觸的紀念吧!

夏日的時候,滿山的植物瘋長,淹沒了條條細狹的支路。若硬要過去,兩腿須在草叢中嘩啦嘩啦如蹚水一般,雙手還要配合著不斷拂開橫斜的樹枝或濃密的草葉,有時會想,我的經過,驚擾了多少隱在草叢之中的小生靈呢?怕誤傷它們,便故意將草葉弄出更大些的聲響。一天中午,我正頂著驕陽走在山道上,不知為何忽若有所動,佇足回頭,荒草簇擁下的小路空寂無物,再細看,原來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四腳蛇。

它渾身翠綠,像飄落在地的一片竹葉,難怪不引人注目。兩粒細如芥籽的小圓眼也碧綠如身體,正昂頭細細觀察闖入它地盤的不速之客,是一種好奇而非攻擊之態。我也保持原地不動扭頭觀看的姿勢。相互注視片刻,我便先行走了,留它獨自逍遙,也留一山蟬鳴在身後。

秋天的花山黃黃綠綠,又漸漸地變紅變褐。銀杏樹金黃華貴,美得如同童話中的仙姝;漫山的野栗樹不斷搖落枯葉和包著褐色刺衣的果實;山草也在枯萎,原本難覓的小路開始顯露。秋日是登高的季節,站在山頂,錦繡穀就在腳底,如同人生,進入收穫的境界,卻五色雜陳,只能道一聲「天涼好個秋」。這個「好」字,什麼都在裡頭了。

進入冬季,即使在最冷的時候,南方的山也是溫潤的,只是脫去了外套,將渾身的筋絡袒露了出來。有太陽的時候,在清減了許多的花山裡走來走去,那是很愜意的事。冬日的山野如同退潮後的海底,雖有高崖丘壑,畢竟一切盡收眼底,給人相對深入的機會。憑了這一覽無餘的視野,我常常在山中確定某個方向,翻崖越嶺,每次總能抵達那些新的高地或處所,一直能走到確實無路可走的地方,最後佇足在一片壁立的高崖下,或某塊標誌般兀立的圓石上。這在夏日是不可想像的,那時植物的海洋只能使人「望洋興嘆」。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春天的花山。至今猶憶第一年來蘇州後去花山的情景。那是二○○一年三月的一個星期天的下午,當時天正下著雨,一到花山,巨大的水聲便轟然撲來。剛踏進林陰深深的幽暗山路,天外忽然大雨驟至,全山更是流水激瀉,聲如雷鳴獅吼。山溪瞬間暴漲,突破路畔澗溝,在古道上恣意奔流。

林陰如傘如蓋,成了頭頂天然屏障,雖山外大雨,密林間僅小雨,只是天更暗,澗水沖洗過的石階更亮,天地間如同響徹萬馬奔騰的蹄聲,讓我想起紡織車間開足馬力全速轉動的機器,那萬千飛梭同時撞擊時所發出的震耳欲聾的轟響。小小花山,哪來這麼大的水流與聲響,該積蓄多少激情與能量啊!

只有在蘇州,也只有在花山,才有這樣的嫩綠,從每一寸土地,從每一塊石頭的深處滲出來,不單光把山,也把空氣都染綠了。這時候的花山,是只活生生的綠毛靈龜,渾身水淋淋,綠瑩瑩的,充滿了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