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作家王溢嘉》人生總有意外驚喜

王溢嘉自臺大醫學系畢業後,未走入醫療領域,而是專職寫作,成為作家。他的著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多篇文章也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蟲洞書簡》、《青春第二課》等勵志書籍,讓他成為青少年的人生導師。回顧人生,他幽默的說,原先對生涯並未設定目標,因此不管從事哪一行,都不算迷路……

「你畢業後要當醫生嗎?」如果問一個臺大醫學系的學生這個問題,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但當王溢嘉快從臺大醫學系畢業時,真的有人問他這問題。他笑說當時的自己在旁人眼中,應該是個滿荒謬的人。
王溢嘉曾經想過畢業後當精神科醫師,可惜名額已滿,他只能選擇耳鼻喉科。從小到大志願當一個知識分子的他,想像書生一樣,讀書跟寫文章,如果當了耳鼻喉科醫師,往後30年只能天天幫病人看耳、鼻、喉,這跟自己期許的知識分子形象差太多,於是放棄從醫這條路。
大學時,王溢嘉曾出版一本散文集《霧之男》,當時並沒有出版社協助,僅透過朋友在臺大及輔大等地銷售,結果三個月竟賣了2000本,這個經驗給了他很大的鼓舞,讓他相信可以靠寫作來維生。

自覺對醫學系有虧欠

創辦《健康世界》來補償

雖然沒有當醫生,但醫學教育對王溢嘉有深刻的影響。他覺得「在醫師的養成過程中,醫學系的學生享有特權,踰越了人生某個範疇,可盜取生命的祕密,所以醫師必需為這些付出許諾。這也是為什麼當一個電機工程師不用宣誓,而當醫師卻需要宣誓。」他對於自己讀完醫學系卻沒當醫師有點罪惡感,因此,1976年《健康世界》雜誌成立,剛好提供他一個機會,償還欠醫學的債。
1975年6月,王溢嘉從臺大醫學系畢業,隔年一月《健康世界》雜誌創刊。他解釋,當年臺大醫師有出版一本《當代醫學》月刊,不過《當代醫學》雜誌是給醫學院的學生看的,內容較專業及艱深,而《健康世界》是給一般民眾看的。
在40多年前的台灣,民眾能獲得保健知識的管道,沒有現在這麼多。王溢嘉想透過寫文章傳播醫學知識,因而投入《健康世界》雜誌的創刊。

不假他人之手

出版社就是個人天地

1982年,當《健康世界》雜誌上軌道後,王溢嘉另外創辦了《心靈雜誌》,專寫跟心理層面相關的文章。而這本雜誌幾乎是他一人獨立完成,6年下來,總共出了76期,每月寫10篇文章,總共寫了759篇,累計了200多萬字。
他怕溝通很麻煩,所以沒有僱用任何員工,除了文章是自己寫之外,所有瑣事,包括打字、排版、校對、作稿、完稿、印刷、郵寄、訂戶整理等,都是他與太太兩人處理。
「當然自己辦雜誌有侷限性,因為文章反應個人品味,在內容及角度上會不夠廣泛。不過,辦雜誌能夠跟讀者分享心得,獲得回饋及共鳴,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王溢嘉回憶自己創辦雜誌的心境。
辦雜誌不能全憑感性,王溢嘉笑說自己還是很務實,因為雜誌需要行銷和訂戶的支持,他很理性的處理這些和財務相關的問題。有一天散步回家,他跟太太說:「很累,不要辦好了。」他形容自己就像阿甘正傳的主角一樣,本來是天天跑步,有一天突然覺得厭倦了,不想再跑,於是停下來。還好是自己辦雜誌,沒有員工,也沒有資遣的問題,寫一封信跟讀者交待即可。



不喜歡說教

寫青春故事來啟發青春

寫了多年的文章,出了不少書籍的王溢嘉,有一陣子幾乎天天埋首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創作。有天回到家,剛好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在寫功課。當時一個孩子讀國中、一個讀高中,他想到這年紀的青少年,正值人生最彷徨的時候,他們有夢想,也會經歷挫折,但自己沒有太多時間陪伴他們,覺得未盡到做父親的責任。「我也曾年輕過,當時雖然很混亂,但還是有話想跟孩子們說。」於是,他決定以自己的小孩為對象,寫一本給青少年看的書。
這本書叫《蟲洞書簡》。蟲洞是物理學裡的名詞,穿過蟲洞,如同經過時光隧道,能與過去的自己相遇。
「《蟲洞書簡》裡共有67封信,收信人M是我(Me),發信人W (Wang)也是我。也就是現在的我寫了這些信,把它們丟到蟲洞裡,讓過去的我可以收到。」這本書是王溢嘉寫給自己的孩子及年輕學子的書。這本書後來被不少高中國文老師注意到,國立編譯館也把裡面的文章收錄進國中課本。後來教科書教材多元化,三個主要的出版商都有選用《蟲洞書簡》裡的文章。
《蟲洞書簡》是以書信體呈現,文章帶有他個人的情感,但都是中年人的想法,跟青少年仍有些距離。王溢嘉相信,「只有青春能說服青春,只有青春能啟發青春」,於是十多年後,又寫了《青春第二課》。這本書裡包含96個故事,主角都是各行各業的典範,內容是這些名人在12~18歲之間的經歷,以及對後來人生的影響。而這本書也成了學生重要的課外讀物,讓他有機會走入校園。

走入校園和青少年相處

風格從黑暗走向光明面

王溢嘉笑說自己口才沒有很好,年輕時就不愛抛頭露面,喜歡在家裡當宅男,除非是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或有與眾不同的觀點及看法,才會應邀去演講。但出版《青春第二課》後,演講的邀約愈來愈多,不少學校會選這本書當成學生寒假時的課外讀物,開學後要他們寫心得。「當校長或老師把這些情況告訴我時,對於他們的演講邀約,我不好意思再推辭。」這些演講經驗,也讓他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及回饋。

「以前我很愛探索人性的黑暗面,也很偏好這方面的書籍,但寫給青少年看的書,不能再寫這些內容,要有正面的榜樣。」因此王溢嘉去演講時,會說一些人生的光明面,提供他們更多元的觀點。當演講後,學生發表看完書的心得,王溢嘉也被年輕學子想要圓夢的單純直率所感動。

愛自己所愛

不要侷限人生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的人為老人,但王溢嘉覺得「怎麼規劃老年生活」是觀念問題,「現在很多人都可以活到80多歲,就看你剩下的人生要怎麼過。」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他覺得觀念要改變。「以前我們會分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壯年期及老人期等,但人生對我來說只有三個時期:童年期、青春期、成熟期。65~75歲是老人的童年期,這時要懂得玩及學習如何開始過老人生活。75~85歲是老人的青春期,更不要設限。85歲以上則是老人的成熟期,此時可看淡生死。」

王溢嘉說,「我的人生沒有既定的目標,因此不管走到哪,都不算迷路。」他年輕時會不斷的問自己:「生命的意義在哪?」現在則覺得生命的意義是「生命的能量有投注的對象。」以前會彷徨、會無病呻吟,是因為一個人到臺北來生活,對這個城市、對人都沒認同。如果有人可以愛,有事可以做,有理想、夢想可以期待,生命的能量就會投注在那裡。現在他有妻子兒女可以愛,可以寫作,也夢想臺灣可以更好,生活變得更踏實自在。

《大家健康雜誌》106年1&2月合刊號更多精彩文章
◎封面主題:不容忽視的三高危害
◎封面主題:我是三高危險群嗎?自我檢測看這裡
◎smart醫療:良性腦瘤,也要開刀治療?
◎特別企劃:想要好孕到,試試暖子宮的受孕操
◎親情巧克力:另一半總對我冷嘲熱諷,「冷暴力」可能被融化嗎
*更多精采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http://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等你加入!有更多健康資訊及贈獎問答活動!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forall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