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長照機構服務大不同



年近七十歲、一個人獨居在鄉下的張爺爺,兒女都在國外工作而不在身邊照顧,原本每日都能在國小操場打太極拳的他,在一次浴室跌倒的意外下,身體機能逐漸衰落,到哪都提不起勁,需要有專業人士在旁協助。但是這麼多養護機構,張爺爺該如何挑選合適的照護資源呢?

《長照服務法》的推行,連帶的也讓臺灣的老人服務機構品質被拿出來議論,在許多民眾的既定印象中,對於環境依稀還停留在無生氣、臭髒等養護空間。「如何有尊嚴的過完老人生活」成了大眾議題。
近年來,在民間團體自發的調整與政府的監督下,臺灣養護服務逐漸受到肯定,也吸引海外國家前來取經。
要入住,請再等五千名!
醫養生活一步到位

而在臺灣創下「要排到五千多號才能入住」的雙連安養中心(以下簡稱雙連),即在安養領域投入相當大的精力與創意,就是為了老年人充滿尊嚴與舒適的生活環境。
根據衛福部的統整,臺灣長期照護服務的資源型態,主要可以分成機構式照護、社區式照護、居家式照護三大類。
以機構式照護來說,主要是二十四小時,隨時都有人照顧老年人的起居,而這當中透過收容不同的對象,又分成護理之家、榮民之家、安養機構等。機構式照護常會給人統一、死板等照護印象,但機構式的照護單位,擁有較專業多元的照護團隊,像是復健師、社工、醫師、護理等,迅速滿足長者的需求。
雙連執行長蔡芳文說:「我們只想著如何照顧到每一位老人的需求!」雙連在人才選用與服務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除了全部聘僱臺灣照護者外,也在環境規劃上完全依照無障礙需求設計,且在輔具設備和課程安排更是投注心力。
「我們發現市面上的床通常是五十五到六十五公分,和小腿高度落差太大,年長者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跌倒,所以就設計一款可以下降到小腿高度的床,讓上下床沒負擔。」另外,為了融會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雙連設計靜、動態的課程,像是語言班、健康促進班、有氧舞蹈、太極拳等,創造青春氛圍。
提到臺灣長照機構品質,蔡芳文認為,臺灣從二○○七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試辦以來,從社區關懷據點連結到政府照管中心業務,已經開始整合機構,但他坦言,臺灣機構式照護的單位雖多,但各家服務的品質水準不一,「政府在評鑑機制上應該要更嚴格一點,不能只是用鼓勵的方式督促改進,效果未必彰顯」。

不老騎士遊臺灣

最貼近生活的社區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