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相遇的空間 為公眾造屋

高樓是為何而起?建築是為何而立?建築收納了人們生活的各類需求,各種機能在空間中得到滿足,對長年深耕公共工程領域的建築師姜樂靜來說,不管是住宅使用或是公共空間,她更在意的是如何在空間裡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

問姜樂靜怎麼與公共工程結緣,她說要從30多年前剛畢業的故事講起。
東海建築系畢業後,姜樂靜加入學長的團隊,參與了具革命性的建案「理想國」,復甦舊有的街區空間,在今日看來仍屬前衛的藝術造街實驗行動;還有柯比意廣場的設計,開發者接受設計創意退讓空間作為公共廣場,成為容納各階層的共享空間。這些案例中,都有著「公共」的影子,也在姜樂靜的心中埋下種子。
當時建築師郭中端從日本回來,在宜蘭冬山河創造的「地景革命」,還有同學黃聲遠在宜蘭的耕耘,他們的「用心改變」,也讓姜樂靜想著能為故鄉台中做些什麼。
讓她備受矚目的機會出現了,台中後火車站閒置的20號倉庫,是她參與的第一個公共工程案,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連結了眾多民間力量,由眾人共同討論,薈萃出大家想要的文創藝術空間。
921大地震亦是姜樂靜人生的轉機,當時隨幸朝明神父進入災區勘災,進而與東海建築工作隊投入山區校園重建,南投信義鄉的潭南國小是她融入布農家屋概念設計的校園,也成了在地重建希望的所在,掀起台灣「新校園運動」的前奏。
說著她一步一步投入公共工程的歷程,姜樂靜確認了建築最好的樣態,從來不是一人專斷的決定,「想為普羅大眾做設計」的信念,一直迴盪在她心中。

姜樂靜做設計,她更在意如何在空間裡創造更多與人「相遇」的機會。


北屯眷戀山光好宅

宜居的方程式

從台中太原車站步行約五分鐘,即可見到樓高十層,以白色為主體、草綠色腰帶相間的「北屯眷戀山光好宅」。昔日是省政府時期新聞處眷舍「長安新村」的一部分,而今成為實踐居住正義、只租不售、弱勢優先的社會住宅。
姜樂靜說:「其實我一直懷念眷村那種串門子的人際關係,那樣的美好。」她把那樣的想望畫進設計圖裡,順著原來的都市紋理,保留原基地的巷道,社宅分成兩棟,各自獨立又有大平台相接,「一樓層大概10戶左右,是最適合的。」姜樂靜解釋,這是最洽當的尺度,鄰居會彼此互動認識,超過十多戶,大家就容易陌生了。
連接兩棟樓的寬闊平台設在二樓跟五樓,形成二樓挑高近十米的半戶外公共空間。地板鋪設橡膠地皮,是讓老人與小孩能安全遊樂的地方,並大膽地用上黃橘藍綠的拼布色塊,成為視覺焦點,也讓空間有著共榮與活潑氣息。以隔柵取代實牆,是取自眷村的竹籬笆意象,但不想色調單一,姜樂靜在藝術家朋友建議下用混色處理,挑了木色、橘金、銀三種顏色,以1:1:3的比例挑染成律動的旋律。

社宅二樓的大平台創造出近十米挑高的半戶外公共空間,鋪設亮眼的橡膠地皮,是居民互動遊憩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