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雙年展 讓夢想再起飛

《野球孩子》及《飛行少年》啟示錄
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自2006年承辦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以來,致力於紀錄片的推廣教育,已普遍獲得社會大眾回響。今年「2009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巡迴影展」自7月底至11月1日止,浪遊寶島巡演101天,放映影片近50部,場次超過4百場。

今年影展內容的風貌多元,有15部「2008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得獎影片與「大台中紀事2」,以及30部由文建會獎助拍攝的新世代導演作品,分為「紀錄全球」、「紀錄亞洲」、「紀錄夢想」和「紀錄家」等四大系列呈現。

在「紀錄夢想」系列影片中,導演透過各式題材,挖掘許多感動人心的故事。例如《野球孩子》記錄花蓮瑞穗富源國小一群一起生活及打球的棒球故事;《飛行少年》則是孩子們與老師們共同完成獨輪車環島壯舉。透過這些影片,都讓人再度相信:只要夢想仍在,就能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奔跑在夢想之路上。尤其是八八水災後,再回頭看這些影片,更有激勵人心的作用。


看紀錄片

找回赤子之心
還記得當年大家一起徹夜守候在電視機前,為紅葉少棒隊加油的日子嗎?40年過去了。儘管今年9月在美國威廉波特少棒賽,勇奪亞軍的桃園龜山國小棒球隊,無法奪回相隔13年的世界少棒冠軍。然而,少棒夢,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是一段美好的記憶。金鐘獎導演沈可尚與廖敬堯,挑了遠在花蓮縣瑞穗鄉的富源國小,拿著攝影機,自2006年開始跟著他們一起練球、生活、比賽一年多,再花二年時間製作出《野球孩子》。

在《野球孩子》中,描述的是一段關於告別童年前夕的故事,當成長是生命必經的歷程時,童年的記憶可能是甜美,也可能是酸澀;可能有挫折,也可能有驕傲。透過鏡頭,讓每個觀眾重新反思自己童年時光的點點滴滴。

沈可尚、廖敬堯則是以一個靜靜的旁觀者身分,捕捉教練張茂三與小球員們間相處的畫面,張教練不只教導他們棒球,也督促他們課業,也呈現了小朋友的童趣和天真,以及一段告別童年走向長大的歷程。

花蓮富源國小少棒隊,面臨畢業在即,最後一次參加全國大賽的機會,六年級的棒球隊員們在緊張、興奮、期待中,和教練及隊員們展開以必勝為目標,卻又童心未泯的魔鬼訓練營。

雖然《野球孩子》所拍攝的花蓮富源國小少棒隊,並非全台灣最強的隊伍,但這群孩子的純真、努力,卻讓沈可尚很感動,「看到這群孩子,讓我想起自己當年──那些童年、那些小心情及那些純真。」

而且不只是少棒夢,沈可尚表示:「我常常在想,這部片到底要獻給誰?我一開始在想的時候,我要獻給花蓮富源國小、野球孩子們。後來想一想,不對,我覺得最後應該要獻給誰,它應該要獻給所有已經長大,或者正在長大,或者拒絕長大的每個人──他心中的那個小朋友。」

以告別童年為主題,作為影像紀錄的出發,《野球孩子》沒有華麗的場景或布置,卻用最樸實的故事,在質樸寧靜的氛圍中,捕捉細膩而真實的情感,傳達簡單而純真的感動。

看到這群孩子的夢想,沈可尚想的是什麼?「除了有一點童年早已遠離的無奈之外,更多的感觸是來自於孩子們純真的生命細節,會不斷地喚醒我踩在這個世界上的姿態,應該簡單直接,要有做夢、圓夢的力氣。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像猴子一樣相親相愛……這些都是孩子們教我的。」


從孩子身上

看見未來夢想
兒時夢想的完成,需要孩子自己的堅持之外,更需要大人的支持。2006年夏天,30名少年在炙熱的陽光下,揮灑著汗水,有歡笑也有淚水,最後花了20天的時間,騎著獨輪車完成環島1,000公里的夢想。《飛行少年》紀錄這群來自於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的孩子們,如何透過學習獨輪車到完成環島旅程的夢想。

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的孩子們來自台灣各地,有的是社會局保護個案,例如受到家暴、失親失養、低收入戶等;有的則是法院安置的個案,因行為偏差或誤入歧途,而被送入觀護所。

騎獨輪車環島的活動是由法院觀護人盧蘇偉發起,為了幫助行為偏差的少年,他不斷地找尋新方法,最後在網路上發現日本廣泛推行的獨輪車運動,對青少年身心成長有幫助,所以決定試試看。

事實上,學獨輪車很困難,從站到上面到會騎,都是挑戰。盧蘇偉希望透過這項挑戰,幫助孩子們找回自信,創造成功的經驗,並以此經驗當作生命中最大的依靠。

盧蘇偉認為,這些來自於破碎家庭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愛與成功的經驗,但最重要的愛來自於父母,而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能夠給這群孩子的是成功經驗,所以希望透過學習獨輪車,讓孩子們將來能夠勇敢面對任何難關,學習正向積極的思考。孩子們剛開始練習時,不斷地跌倒再爬起,努力地學習騎獨輪車,從5公里到50公里的練習,一天天進步成長,最後在觀護人盧蘇偉、牧師黃明鎮和學園老師們的陪同下,展開環島1,000公里的旅程。

導演黃嘉俊說:「從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未來』的夢想!」因為影片中的孩子們多數來自問題家庭。對他們來說,台灣各地的許多地方都只是「名詞」而已,從來沒去過也沒親眼看過。騎獨輪車環島,是他們有機會第一次出遠門,到外面看世界,探訪心中嚮往之地。

最令黃嘉俊感動的是,當所有人完成環島創舉時,許多孩子第一次發現:「原來我是可以做到的!」當他們知道「我可以的,就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更相信自己的能力,」黃嘉俊強調,在過去,很多人否定他們,多數來自父母的家暴、師長的打罵、法院的判刑、社會的不諒解,甚至是連孩子也會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會有美好的將來。

不過,經過環島創舉之後,孩子們變得更有自信,決定重新面對自己,也願意面對背叛自己的家庭或家人,有些輟學的孩子則是有勇氣重新回到學校,展開新的人生。

「若要說從這群孩子的身上,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發?我想如果孩子們都有信心能完成心中的夢想,有信心做自己,為什麼一般正常人做不到呢?」黃嘉俊肯定的說,儘管近年來大環境不景氣,但希望大家透過《飛行少年》紀錄片,能看到自己其實比這群孩子來得幸福。


先有認同感

才能知福惜福
《飛行少年》拍攝完成了,但劇情尚未落幕,這群孩子的人生仍在繼續中。環島完成3年後的現在,參與的青少年中有8成不曾再犯罪,有8個進入大學就讀、4個成為職業軍人。

透過鏡頭,黃嘉俊想要傳達的是,跟這些安置機構裡的孩子們比起來,「有太多人是很幸福的,有時一般正常的生活就是一種幸福,只是大家都沒有發現,所以要多珍惜現在身邊所擁有的,」黃嘉俊語重心長地說。

「我最近的感受特別強烈,對待台灣這塊土地,必須先有認同感,再回頭檢視自己擁有什麼,才會懂得知福惜福,」黃嘉俊強調,在他周遭已有許多人開始願意停下腳步,來重新看待台灣這塊土地,這是很好的改變。


紀錄片要好看

有笑有淚有感動
他最近也正在籌拍另一部紀錄片長片,將以相同的調性來拍攝一群爸爸的故事。

921地震發生時,黃嘉俊當時正好在災區當兵,親眼看到許多受災戶家庭中,男主人多半不見了,有的是離開傷心地,有的是躲在家裡不出門,甚至有的是自殺。根據統計,一般情況下,男性自殺比率是女性的2倍,但在災區中,男性自殺比率卻是女性的4倍。

因此,黃嘉俊決定拍攝家中有不同罕見疾病兒的爸爸故事,「我想記錄這群爸爸遇到挫折時,如何重新調整自己。其實這群爸爸還組了一個搖滾樂團,一來完成兒時的夢想,二來利用到處巡迴演出之際,可以鼓勵其他爸爸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向來喜歡拍攝特殊但不尖銳題材的黃嘉俊,這次所選的故事,除了希望傳達普世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紀錄片要好看,有笑有淚有感動!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10月號-第390期】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