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台灣船 回到大航海時代
文建會、台南市府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製播紀錄片
17世紀海權爭霸的年代,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從此開啟台灣歷史新局,為了重現台灣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航海冒險的文明軌跡,台南市政府與文建會合作,籌劃「17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並透過國家地理頻道製作拍攝紀錄片。鄭成功所使用的古船即將重現世人眼前,揚帆重返那段大航海時代。
一場美麗的意外
值得期待的願景
今年4月,太平公主號在宜蘭外海遭貨輪撞沉,引發大眾對古船文化的討論和重視。這個事件觸動了台南市長許添財的靈感,意外地催生了「17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
許添財表示,先前到荷蘭考察時,曾一睹荷蘭人所建造的17世紀大船,當時他心中便不禁反問我們打贏他們的船何在?因此他曾醞釀台灣船復原的想法。後來在太平公主號事件後,台南市政府的構想慢慢成熟,這項計畫更獲得行政院文建會及國家地理頻道的支持,進一步要將整個工程拍攝成紀錄片,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台灣船」的建造過程曲折,感謝許添財市長及背後許多推手們的努力。「台灣船」的建造意義深遠,未來完工之後,更將會依循當年鄭成功航海路線航行,透過個個航站的停靠,讓台灣的文化藝術、文學作品得以宣揚,這是個讓人期待的美麗願景。文建會期望這支紀錄片能透過國際媒體的拍攝觀點,紀錄台灣4百年前的重要歷史時刻,讓台灣的歷史文化與國際接軌,開啟更多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交流機會。
造船老師傅操刀
1比1比例建造
事實上,引發話題的太平公主號只是仿古船,也就是只有明朝船艦的外型,但台南市政府打造的台灣船,完全依1:1比例建造,單是船隻噸數就達150公噸,是太平公主號的2倍以上,可承受8級風,及瞬間6公尺的巨浪,穩定性高。台灣船更是全台第一艘復原明鄭商戰兩用的船艦,不只重現當年鄭氏集團船隻原貌,若真能航行中國沿海,更能展現鄭氏家族雄風,頗具歷史意義。
這次「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是以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唐船之圖」畫卷中發現的台灣船圖像為藍本,由台南市政府邀請海洋史及造船史學者專家考證文獻史料,並請安平港木造船老師傅親自操刀建造。
台灣木造船第一把交椅的許欉老師傅根據30:1的模型船建造工法,完全依照1:1比例重現精細優異古船,整艘船長30公尺、寬7.6公尺,深3公尺、吃水2公尺,排水量150噸,工期預估15個月,預定明年4月完工,自2009年2月舉行「17世紀台灣船安放龍骨大典」迄今,目前已循序完成6成進度。
許欉監工不馬虎
關關難過關關過
家族三代皆從事船舶業的許欉老師傅,可說是台灣國寶級的百年造船世家,高齡83歲的許欉老師傅至今依然保有古老工法,船身從裡到外的主要結構使用了4種不同木材,除了動用上等櫸木作為船身的「龍骨」,並在用料哲學上多使用台灣專有木材及進口原木,肋骨用的是台灣特產相思木,韌性為樟木的10倍,耐壓且耐變形,甲板用的是柚木,木質收縮率最小,不易漏水變形,外板平直部使用南洋櫸木,彎曲部使用高等柳安木以利修整。
建造這艘船,流程相當繁複,從木材選購裁切作業、構材接合加工研磨、到各式吊裝及甲板都是從模型中匯集老師傅的經驗智慧結晶,並且經過縝密的設計,採取理論與實務並行法則。
自從台灣船動工起,許欉老師傅每天坐鎮現場、親自監工,雖然神色一派泰然若定,建造過程所必須克服的困難卻是關關考驗,許老師傅強調,由下往上建造的過程中,船底結構是難度最高之處,所以古船老師傅常說「地面要一工、地上要三工」,也因此必須交由老資歷的木船師傅負責把關,包括丈量高度、刨工、組立等,甚至許老師傅還特別示範失傳以久的「捻縫」工法,在兩片木板接合處以杉木纖維填實,再用蚵殼燒成灰、調和桐油製成古代的「矽利康」,將縫隙黏得「天衣無縫」。
負責監造的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工程處專案經理陳林福表示,17世紀是古木船技術的顛峰時期,卻也是木船結束的年代,瑞典的歌德堡號、荷蘭的巴達維亞號、西班牙的聖瑪利亞號、英國的金鹿號、德國的漢堡港古帆船、美國的波士頓五月花號重現古木船世界,象徵古船文化的典徵,然而如今隨著施工的老師傅逐漸凋零,全台找不到幾人會古工法,這也是造船最困難之處,「17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集結10位最資深的老師傅參與建造計畫,貢獻一身本領技術,精銳盡出的經驗傳承也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台灣船計畫 未演先轟動
日本及大陸城市搶先招手
由於建造台灣船的意義深遠,台南市政府特別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紀錄,今年7月29日在文建會的見證下,台南市政府及國家地理頻道舉辦合作國際紀錄片簽約儀式,預計2010年11月將在台灣首播,接下來則會在亞洲地區30多個國家輪流播映。
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的這部紀錄片長度約一小時,此外,為了行銷台南是文化古都的國際形象,將另製作一則30秒的城市形象廣告在亞洲區播映,台南市成為台灣第一個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以短片形態進行國際行銷的城市。
由於台灣船計畫未演先轟動,連日本人都很期待,將來完工後可望為台南市增加一處新觀光景點。而且這艘台灣古船一旦建造完成,更將啟動首航儀式,扮演城市親善大使,並重返鄭成功航路。首站預計航向金門,國家地理頻道亦將全程將此珍貴歷史畫面進行完整紀錄。另外包括中國大陸的泉州市、日本的平戶等地也主動表達歡迎這艘台灣船,顯現未來台灣船打造完成後,勢將吸引更多關愛的眼神。
陳林福亦提到,若純就經濟觀點而言,木造古船當然不具競爭性,然而台灣船的意義在於教育、文化、歷史等更多元深度的面向,藉由台灣船領航促成兩岸交流、帶動遊艇產業,更能進一步爭取國際運動賽事的主辦權。
正在安平港林默娘公園打造的台灣船,目前已進入緊鑼密鼓的建造階段,同時已列入安平國家歷史風景區觀光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建造過程也對外開放,民眾可一起來見證台灣船的復原,重返台灣歷史的光榮時刻。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10月號-第390期】
17世紀海權爭霸的年代,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從此開啟台灣歷史新局,為了重現台灣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航海冒險的文明軌跡,台南市政府與文建會合作,籌劃「17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並透過國家地理頻道製作拍攝紀錄片。鄭成功所使用的古船即將重現世人眼前,揚帆重返那段大航海時代。
一場美麗的意外
值得期待的願景
今年4月,太平公主號在宜蘭外海遭貨輪撞沉,引發大眾對古船文化的討論和重視。這個事件觸動了台南市長許添財的靈感,意外地催生了「17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
許添財表示,先前到荷蘭考察時,曾一睹荷蘭人所建造的17世紀大船,當時他心中便不禁反問我們打贏他們的船何在?因此他曾醞釀台灣船復原的想法。後來在太平公主號事件後,台南市政府的構想慢慢成熟,這項計畫更獲得行政院文建會及國家地理頻道的支持,進一步要將整個工程拍攝成紀錄片,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台灣船」的建造過程曲折,感謝許添財市長及背後許多推手們的努力。「台灣船」的建造意義深遠,未來完工之後,更將會依循當年鄭成功航海路線航行,透過個個航站的停靠,讓台灣的文化藝術、文學作品得以宣揚,這是個讓人期待的美麗願景。文建會期望這支紀錄片能透過國際媒體的拍攝觀點,紀錄台灣4百年前的重要歷史時刻,讓台灣的歷史文化與國際接軌,開啟更多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交流機會。
造船老師傅操刀
1比1比例建造
事實上,引發話題的太平公主號只是仿古船,也就是只有明朝船艦的外型,但台南市政府打造的台灣船,完全依1:1比例建造,單是船隻噸數就達150公噸,是太平公主號的2倍以上,可承受8級風,及瞬間6公尺的巨浪,穩定性高。台灣船更是全台第一艘復原明鄭商戰兩用的船艦,不只重現當年鄭氏集團船隻原貌,若真能航行中國沿海,更能展現鄭氏家族雄風,頗具歷史意義。
這次「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是以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唐船之圖」畫卷中發現的台灣船圖像為藍本,由台南市政府邀請海洋史及造船史學者專家考證文獻史料,並請安平港木造船老師傅親自操刀建造。
台灣木造船第一把交椅的許欉老師傅根據30:1的模型船建造工法,完全依照1:1比例重現精細優異古船,整艘船長30公尺、寬7.6公尺,深3公尺、吃水2公尺,排水量150噸,工期預估15個月,預定明年4月完工,自2009年2月舉行「17世紀台灣船安放龍骨大典」迄今,目前已循序完成6成進度。
許欉監工不馬虎
關關難過關關過
家族三代皆從事船舶業的許欉老師傅,可說是台灣國寶級的百年造船世家,高齡83歲的許欉老師傅至今依然保有古老工法,船身從裡到外的主要結構使用了4種不同木材,除了動用上等櫸木作為船身的「龍骨」,並在用料哲學上多使用台灣專有木材及進口原木,肋骨用的是台灣特產相思木,韌性為樟木的10倍,耐壓且耐變形,甲板用的是柚木,木質收縮率最小,不易漏水變形,外板平直部使用南洋櫸木,彎曲部使用高等柳安木以利修整。
建造這艘船,流程相當繁複,從木材選購裁切作業、構材接合加工研磨、到各式吊裝及甲板都是從模型中匯集老師傅的經驗智慧結晶,並且經過縝密的設計,採取理論與實務並行法則。
自從台灣船動工起,許欉老師傅每天坐鎮現場、親自監工,雖然神色一派泰然若定,建造過程所必須克服的困難卻是關關考驗,許老師傅強調,由下往上建造的過程中,船底結構是難度最高之處,所以古船老師傅常說「地面要一工、地上要三工」,也因此必須交由老資歷的木船師傅負責把關,包括丈量高度、刨工、組立等,甚至許老師傅還特別示範失傳以久的「捻縫」工法,在兩片木板接合處以杉木纖維填實,再用蚵殼燒成灰、調和桐油製成古代的「矽利康」,將縫隙黏得「天衣無縫」。
負責監造的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工程處專案經理陳林福表示,17世紀是古木船技術的顛峰時期,卻也是木船結束的年代,瑞典的歌德堡號、荷蘭的巴達維亞號、西班牙的聖瑪利亞號、英國的金鹿號、德國的漢堡港古帆船、美國的波士頓五月花號重現古木船世界,象徵古船文化的典徵,然而如今隨著施工的老師傅逐漸凋零,全台找不到幾人會古工法,這也是造船最困難之處,「17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集結10位最資深的老師傅參與建造計畫,貢獻一身本領技術,精銳盡出的經驗傳承也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台灣船計畫 未演先轟動
日本及大陸城市搶先招手
由於建造台灣船的意義深遠,台南市政府特別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紀錄,今年7月29日在文建會的見證下,台南市政府及國家地理頻道舉辦合作國際紀錄片簽約儀式,預計2010年11月將在台灣首播,接下來則會在亞洲地區30多個國家輪流播映。
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的這部紀錄片長度約一小時,此外,為了行銷台南是文化古都的國際形象,將另製作一則30秒的城市形象廣告在亞洲區播映,台南市成為台灣第一個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以短片形態進行國際行銷的城市。
由於台灣船計畫未演先轟動,連日本人都很期待,將來完工後可望為台南市增加一處新觀光景點。而且這艘台灣古船一旦建造完成,更將啟動首航儀式,扮演城市親善大使,並重返鄭成功航路。首站預計航向金門,國家地理頻道亦將全程將此珍貴歷史畫面進行完整紀錄。另外包括中國大陸的泉州市、日本的平戶等地也主動表達歡迎這艘台灣船,顯現未來台灣船打造完成後,勢將吸引更多關愛的眼神。
陳林福亦提到,若純就經濟觀點而言,木造古船當然不具競爭性,然而台灣船的意義在於教育、文化、歷史等更多元深度的面向,藉由台灣船領航促成兩岸交流、帶動遊艇產業,更能進一步爭取國際運動賽事的主辦權。
正在安平港林默娘公園打造的台灣船,目前已進入緊鑼密鼓的建造階段,同時已列入安平國家歷史風景區觀光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建造過程也對外開放,民眾可一起來見證台灣船的復原,重返台灣歷史的光榮時刻。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10月號-第3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