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電影圖書館 典藏多元台灣之美

從「日治時期的聲色光影」特展談起
進入21世紀的台灣,走過四百多年來不同種族、文化和政治等層面的衝撞與融合,多元化的社會型態已告確立。形成多元化的過程漫長且複雜,自然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客觀多元化觀察指標,其中之一是電影。

從電影閱讀台灣歷史
台灣電影的重要啟蒙時期是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歷史性第一部在台灣放映的電影,是1900年6月在台北「淡水館」放映的法國紀錄片。

來自日本大阪愛好電影的木材商人大島豬市,從法國引進「布萊克的帽子戲法」、「海水浴」、「火車進站」、「工人打架」、「軍隊出發」等記錄片,在台北「淡水館」放映後,接續在高雄等地巡迴放映,開啟台灣放映電影的布幕,也奠定台灣電影文化產業的基礎。

電影剛引進台灣時,又稱「映畫」或「活動寫真」,相當傳神的反應當時主要是有光無聲默片的電影特性。以21世紀電影集聲光大全的眼光來看,默片的吸引魅力自然難以等量齊觀,但在當時卻是完全顛覆台灣以靜態為主的傳統藝術形式,迅速成為廣受歡迎的新興藝術,電影欣賞成為時髦風尚的代名詞,類似台北「淡水館」的戲場,在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甚至成立電影鑑賞會,定期在咖啡館舉行電影討論會,電影逐漸普及,更加豐富台灣多元的藝術活動,產生新的內涵與活力。

大清帝國將台灣納為中國版圖長達220年之後,1895年,也就是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的前一年,台灣淡水、基隆和澎湖等地爆發中法戰爭,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為積弱的大清帝國贏得難得一見的勝利,法國未能得逞進入台灣,但大清帝國隨即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擊潰,將台灣拱手讓給日本,開啟台灣整整半個世紀的殖民年代。

這段故事,是台灣電影與遠在歐洲的法國產生聯結主要的歷史背景。

法國與台灣的交集極為短暫,但仍在基隆留下法國軍人公墓、銘傳國中和銘傳路,以及在澎湖留下法國遠征軍統帥孤拔墓地等浮光掠影但永恆的記憶。台灣電影始自法國記錄片,且至今依然只有這樣的浮光掠影但永恆的印記,似乎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


從特展閱讀日治台灣
認識這樣的歷史背景,走進由高雄市電影圖書館與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共同主辦的「日治時期的聲色光影」特展,細細觀賞珍藏的日文書報雜誌、泛黃的老照片、日片本事、戲院座位表等文物,以及電影拷貝跑片宣傳鐵馬、日片海報、小椅凳、放映表等復古道具,還有以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為主的數部影片,置身台灣當時的戲院氛圍,一覽當時電影的精采風貌,不僅能深刻感受台灣早期藝術活動的發展歷程,更同時將台灣多元文化之美烙印心田,益加難以忘懷。

電影之外,台灣傳統的戲劇、書畫、音樂與舞蹈等藝術活動,大多隨著中國大陸的移民而傳入,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後,隨著總督府推動殖民政策,逐漸受到日本藝術活動以及近代科技文明的影響,使得台灣傳統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藝術活動產生融合與改變,各個藝術領域陸續誕生新的藝術形式,呈現豐富的多元化面?。

例如戲劇方面,台灣傳統戲劇有正音戲、四棚、亂彈、九甲、白字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後,陸續引進充滿大和民族風格的能樂、狂言、人形淨琉璃、歌舞伎等日本傳統戲劇,並有1905年的歌仔戲,以及1920年取代傳統戲劇的新劇等等新劇種興起。

音樂及舞蹈也是如此,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以前,台灣的音樂及舞蹈包含原住民樂舞、來自中國大陸的傳統樂舞、以及透過基督教教會傳入台灣的西方音樂等。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日本音樂及舞蹈跟著傳入台灣,但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仍承襲漢族五聲音階,巧妙應用七聲音階的4、7(Fa、Si)作為過音的技巧,創作出「望春風」、「雨夜花」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台灣民謠傳唱至今,再加上電影的出現,廣播、唱片業的興起,進一步掀起流行音樂風潮,音樂與電影更加蔚為壯觀,持續影響至今。

日本在台灣推動殖民政策,藝術活動無可避免的成為政策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殖民統治台灣後期,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期間,台灣總督府殖民統治當局開始大力推動宣揚日本軍國主義的藝術活動,戰時電影也是如此,由官方主導製作,雖然為電影上為政治服務的陰影,卻也使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展出的「日治時期的聲色光影」特展更具可看性且發人省思。


從電影引發市民閱讀
座落在愛河畔河西路段的「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是南台灣第一個專屬、並長期推動影像藝術文化的基地,以全天候浸淫在電影世界中的「國民戲院」概念經營,在地民眾天天都有電影可看,且在商業電影之外,還有多元藝術電影的多重選擇,長期以來形同一所以影像閱讀的圖書館;「日治時期的聲色光影」特展的舉辦,不僅巧妙的連結台灣電影文化的傳統與現代,更展現高雄市政府在迷人的光影世界中,讓市民閱讀歷史的旺盛企圖心。

高雄市電影圖書館自2002年10月設立以來,推出「高雄電影節」與「南方影展」等許多好又叫座的活動,成功喚起熱愛電影在地民眾的熱情,電影人口快速成長。高雄市政府深受鼓舞,決定乘勝追擊跨進影視產業領域,推出許多實質優惠措施和單一窗口提供專人服務的禮遇,鼓勵國片南下高雄拍片,先後已有多達18部電影在高雄開拍,其中包括獲得很高評價的「痞子英雄」和「不能沒有你」兩部電影,培育電影文化人才,鼓勵青年影視生力軍的「故事高雄生活營」與「青年金雄獎」也大受歡迎,影視產業環境充滿蓬勃朝氣。

「我們營造的不僅是一個影像的空間,」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長劉秀英說:「更是一個夢想生活的國度,啟動電影夢想就從高雄出發,歡迎大家一起來築夢,進而使夢想成真。」

高雄縣市將在2010年底合併為新高雄市,和高雄市一樣,合併前的高雄縣政府對影視產業也有許多實質鼓勵措施,目標是成為「東方的坎城」,同樣吸引超過十部以上國片前往拍片,以實際行動支持。兩縣市正式合併為新高雄市後,勢必發揮強強相加的力量,美麗且迷人的夢想益加令人引頸企盼。
高雄正在為台灣電影文化寫歷史,期望在未來電影發展史中,為高雄找到新的使命與定位。回首110年前,電影剛登陸台灣時,高雄只能尾隨台北的腳步,放映來自法國的記錄片,就輕而易舉的開創出高雄座、昭和館、高雄劇場等戲場引爆的電影熱潮,這樣的勃勃野心值得期待,進而得以從影像閱讀更加豐富且多元的台灣之美亦復如此。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數位多媒體雜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