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是誰的錯?
看到文章標題,很多讀者可能自然會說,當然是普丁的錯,是俄軍入侵烏克蘭。但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知名戰略學者米爾斯海默教授(John Mearsheimer)認為,俄烏戰爭爆發,美國應負主要責任,這與柯林頓、歐巴馬、拜登等左派政府的錯誤政策有關。
米爾斯海默教授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發生後就嚴厲批評美國的烏克蘭政策,他隨後做的同樣內容的演講視頻,已超過2,100萬人觀看,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觀點是,烏克蘭對於美國不具有重要的戰略利益,但對俄羅斯來說卻命運攸關,因歷史上很多土地是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從俄羅斯的版圖中隨手劃出送給烏克蘭的,更不要說在文化和傳統上,俄烏命脈相連。所以如果北約東擴,納入烏克蘭,等於觸及俄羅斯的底線,不會被容忍,而可能發生軍事衝突。
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不應因烏克蘭而導致美俄關係全面破裂,那是因小失大;美俄軍事對峙,嚴重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北約不應接納烏克蘭,應讓其成為一個中立國,作為北約和俄國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一個中立的烏克蘭無論對美國、俄國,還是對烏國本身,都有好處,不僅雙贏,而且是三方都贏。
視俄國為敵是一個「悲劇性錯誤」
米爾斯海默的看法得到美國幾位重量級戰略家的支持,包括研究蘇聯布爾什維克歷史和美俄關係的知名學者史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還有一位更有名,是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美國外交官,在美蘇冷戰時代提出著名的對蘇聯「遏阻戰略」(containment),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蘇聯政策的思想基礎。但在蘇聯1991年解體後,1998年喬治‧肯南就提出,冷戰已結束,北約如繼續東擴,俄國一定會做出戰略反應;如再繼續東擴北約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it is a tragic mistake)。另一位持同樣觀點的人更有名,是和尼克森總統一起訪華,所謂打開了中國大門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博士。
米爾斯海默教授等戰略家認為,美國,主要是從柯林頓、歐巴馬、拜登以來的左派政府,對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做出了錯誤判斷。本來大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不再是共產專制,而且普丁對共產主義明確批判,多次公開演講都痛斥列寧、史達林,甚至說蘇維埃制度給俄國帶來的是「人間地獄」。俄國自普丁2000年當選總統之後,已有五次總統大選,無數次的地方共和國(22個)、州(46個)、自治區(5個)、邊疆區(9個)、直轄市(3個)的選舉。更有國會下議院(主要立法機構)杜馬的多次大選。俄國已向民主轉型,並有相當的新聞自由。
在國際事務上,俄國不僅不是美國的敵人,而且在很多重大國際問題上都跟美國和西方站到了一起,比如敘利亞的大眾毀滅性武器,是在俄國的促使協調下才銷毀的;911美國遭恐怖襲擊,普丁是第一個打來電話的外國總統,堅定與美國站到一起全球反恐;美國軍事攻打阿富汗的塔利班時,俄國同意美國轟炸機通過俄羅斯領空,這是歷史第一次;俄國還允許美軍使用俄國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補充軍需;俄美還聯手制約北韓、伊朗發展核武等。
米爾斯海默教授認為,美國和西方需要跟普丁的俄羅斯更多的合作,尤其在對付紅色中國的問題上。而不應因為烏克蘭這個不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跟俄國全面對抗、把俄羅斯推到中國的懷抱。結果烏克蘭戰爭發生,全部被這位芝加哥大學教授說中,美國領銜七大工業國全面經濟制裁俄羅斯,導致俄國更需要與中國經濟連接、戰略結盟。這次拜登們把莫斯科真正推向了北京一邊;中俄關係空前密切,而且會進一步加深。
為什麼俄國不能容忍北約東擴
烏克蘭戰爭的導火索是加入北約問題。俄國不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飛彈進駐烏國,被俄羅斯視為戰略威脅;就像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美國不允許蘇聯飛彈被部署到古巴,直接威脅美國。米爾斯海默教授還特別比喻說:如果加拿大或者墨西哥這兩個和美國接壤的鄰國,與共產中國結成軍事聯盟,中共的飛彈被部署到加拿大或者墨西哥,美國能答應嗎,能接受嗎?美國絕不能接受;一定會堅決阻止,甚至不惜動用武力。
米爾斯海默教授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發生後就嚴厲批評美國的烏克蘭政策,他隨後做的同樣內容的演講視頻,已超過2,100萬人觀看,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觀點是,烏克蘭對於美國不具有重要的戰略利益,但對俄羅斯來說卻命運攸關,因歷史上很多土地是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從俄羅斯的版圖中隨手劃出送給烏克蘭的,更不要說在文化和傳統上,俄烏命脈相連。所以如果北約東擴,納入烏克蘭,等於觸及俄羅斯的底線,不會被容忍,而可能發生軍事衝突。
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不應因烏克蘭而導致美俄關係全面破裂,那是因小失大;美俄軍事對峙,嚴重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北約不應接納烏克蘭,應讓其成為一個中立國,作為北約和俄國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一個中立的烏克蘭無論對美國、俄國,還是對烏國本身,都有好處,不僅雙贏,而且是三方都贏。
視俄國為敵是一個「悲劇性錯誤」
米爾斯海默的看法得到美國幾位重量級戰略家的支持,包括研究蘇聯布爾什維克歷史和美俄關係的知名學者史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還有一位更有名,是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美國外交官,在美蘇冷戰時代提出著名的對蘇聯「遏阻戰略」(containment),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蘇聯政策的思想基礎。但在蘇聯1991年解體後,1998年喬治‧肯南就提出,冷戰已結束,北約如繼續東擴,俄國一定會做出戰略反應;如再繼續東擴北約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it is a tragic mistake)。另一位持同樣觀點的人更有名,是和尼克森總統一起訪華,所謂打開了中國大門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博士。
米爾斯海默教授等戰略家認為,美國,主要是從柯林頓、歐巴馬、拜登以來的左派政府,對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做出了錯誤判斷。本來大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不再是共產專制,而且普丁對共產主義明確批判,多次公開演講都痛斥列寧、史達林,甚至說蘇維埃制度給俄國帶來的是「人間地獄」。俄國自普丁2000年當選總統之後,已有五次總統大選,無數次的地方共和國(22個)、州(46個)、自治區(5個)、邊疆區(9個)、直轄市(3個)的選舉。更有國會下議院(主要立法機構)杜馬的多次大選。俄國已向民主轉型,並有相當的新聞自由。
在國際事務上,俄國不僅不是美國的敵人,而且在很多重大國際問題上都跟美國和西方站到了一起,比如敘利亞的大眾毀滅性武器,是在俄國的促使協調下才銷毀的;911美國遭恐怖襲擊,普丁是第一個打來電話的外國總統,堅定與美國站到一起全球反恐;美國軍事攻打阿富汗的塔利班時,俄國同意美國轟炸機通過俄羅斯領空,這是歷史第一次;俄國還允許美軍使用俄國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補充軍需;俄美還聯手制約北韓、伊朗發展核武等。
米爾斯海默教授認為,美國和西方需要跟普丁的俄羅斯更多的合作,尤其在對付紅色中國的問題上。而不應因為烏克蘭這個不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跟俄國全面對抗、把俄羅斯推到中國的懷抱。結果烏克蘭戰爭發生,全部被這位芝加哥大學教授說中,美國領銜七大工業國全面經濟制裁俄羅斯,導致俄國更需要與中國經濟連接、戰略結盟。這次拜登們把莫斯科真正推向了北京一邊;中俄關係空前密切,而且會進一步加深。
為什麼俄國不能容忍北約東擴
烏克蘭戰爭的導火索是加入北約問題。俄國不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飛彈進駐烏國,被俄羅斯視為戰略威脅;就像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美國不允許蘇聯飛彈被部署到古巴,直接威脅美國。米爾斯海默教授還特別比喻說:如果加拿大或者墨西哥這兩個和美國接壤的鄰國,與共產中國結成軍事聯盟,中共的飛彈被部署到加拿大或者墨西哥,美國能答應嗎,能接受嗎?美國絕不能接受;一定會堅決阻止,甚至不惜動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