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市建築總監 Tina Saaby】全球最宜居,哥本哈根為什麼?
從2008年以來3度被英國雜誌《Monocle》選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開始,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幾乎已成了幸福城市的代名詞。這個和台灣相差近萬公里的城市,也是政府、媒體最常提及的城市典範。「幸福好日子」、「最快樂城市」、「美麗生活」,向丹麥學習的文章不勝枚舉,卻說來容易做來難。同樣是首都,台北和哥本哈根到底哪裡不一樣?
是規畫完善的腳踏車道?是可以戲水的乾淨港口?是四處可見的公園綠地?還是實踐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答案是以上皆非。台北和哥本哈根最大的差異,不是有形的硬體設施,而是無形蘊含於城市設計中的民主精神。
《Monocle》分析,哥本哈根這座城市最棒的地方在於,「有能力隨著人民的需求而改變」。而與民眾溝通、調整哥本哈根市的整體規畫,正是城市建築總監Tina Saaby的專長。
資深建築師出身的Saaby,從2010年開始擔任哥本哈根的建築總監。除了制定城市設計的藍圖外,也輔導民間自發的社造計畫。她的工作就像丹麥小孩愛玩的樂高積木一樣,用一個又一個計畫拼起哥本哈根的城市風貌。不過,身負重責的Saaby可不是只憑自己的意思隨意拼湊。正如樂高積木組裡總有不同性別、職業的小人偶,都市設計師也要看見城市裡不同群體的需求。
談到哥本哈根的城市設計理念「以人為本」,Saaby以社會學家包曼的名言說明:「當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時候,你必須要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納入考量」。
以人為本說來簡單,實際上如何執行?Saaby提出兩種方向,一是「還權」,讓人民積極參與城市設計;二是「賦權」,將城市的資源平等的歸給所有市民。
與民為鄰,滋養草根力量
水泥地變綠地,舊大樓屋頂開出農園,這些Saaby口中的好設計,都是由哥本哈根人自行發起的社區改造計畫。
公眾參與,是Saaby不斷重申的都市設計理念。從150多年前,丹麥政權從王室專制和平轉移到君主立憲開始,民主精神就生根在丹麥人的性格當中。這樣的傳統,讓丹麥人不畏對公共事務或城市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
Saaby認為,政府未必要是都市規畫的主導者。有時,公部門只要從旁給予一點催化,就能催生民間草根力量產出讓人驚豔的成果。Ostergro區的屋頂農園就是這樣的例子。
是規畫完善的腳踏車道?是可以戲水的乾淨港口?是四處可見的公園綠地?還是實踐居住正義的社會住宅?答案是以上皆非。台北和哥本哈根最大的差異,不是有形的硬體設施,而是無形蘊含於城市設計中的民主精神。
《Monocle》分析,哥本哈根這座城市最棒的地方在於,「有能力隨著人民的需求而改變」。而與民眾溝通、調整哥本哈根市的整體規畫,正是城市建築總監Tina Saaby的專長。
資深建築師出身的Saaby,從2010年開始擔任哥本哈根的建築總監。除了制定城市設計的藍圖外,也輔導民間自發的社造計畫。她的工作就像丹麥小孩愛玩的樂高積木一樣,用一個又一個計畫拼起哥本哈根的城市風貌。不過,身負重責的Saaby可不是只憑自己的意思隨意拼湊。正如樂高積木組裡總有不同性別、職業的小人偶,都市設計師也要看見城市裡不同群體的需求。
談到哥本哈根的城市設計理念「以人為本」,Saaby以社會學家包曼的名言說明:「當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時候,你必須要把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納入考量」。
以人為本說來簡單,實際上如何執行?Saaby提出兩種方向,一是「還權」,讓人民積極參與城市設計;二是「賦權」,將城市的資源平等的歸給所有市民。
與民為鄰,滋養草根力量
水泥地變綠地,舊大樓屋頂開出農園,這些Saaby口中的好設計,都是由哥本哈根人自行發起的社區改造計畫。
公眾參與,是Saaby不斷重申的都市設計理念。從150多年前,丹麥政權從王室專制和平轉移到君主立憲開始,民主精神就生根在丹麥人的性格當中。這樣的傳統,讓丹麥人不畏對公共事務或城市發展提出自己的意見。
Saaby認為,政府未必要是都市規畫的主導者。有時,公部門只要從旁給予一點催化,就能催生民間草根力量產出讓人驚豔的成果。Ostergro區的屋頂農園就是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