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實驗室 Kent Larson】CityHome,城市小鳥居

在大都市討生活,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煩惱:薪水那麼少,房租那麼高,租來的房子卻那麼小。每天,困在3坪、5坪的小空間裡,房子只是過夜的地方,早已沒有一點「家」的感覺。

試試這種新型態的未來住宅?只要200平方公尺,床鋪、餐桌、座椅,全都能收進神奇的櫥櫃裡。

這房雖小,卻五臟俱全,臥房、客廳和餐廳一應俱全,想睡覺時,床從天而降;想洗澡,變換一下浴室就出現,甚至晚上想開party,收起天花板床,調整櫥櫃燈光,馬上開起派對。

這是MIT 「Changing Places」團隊為全球年輕人設計的「CityHome」,他們把200平方公尺的房間變成3倍大,讓蝸居族有獨立的棲身之地,卻有完整家的功能。

現代化讓全球更城市化,目前全球都市人口占總人數的50%,卻消耗掉75%的能源、製造80%的二氧化碳。城市變得又熱、又擠、又匱乏。

中國、印度、巴西……愈來愈多國家,產生一、二、三級城市,繁榮、便利,充滿工作機會的都市,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移居。以中國為例,2030年以前,全中國有3億人口將會從鄉村轉移到都會。

不過,城市的基礎建設趕不上人口擴張的速度,汙染、疾病、交通壅塞、糧食和居住空間不足等問題,都因為人潮湧入而逐一浮現。

美國MIT媒體實驗室教授肯.勞森(Kent Larson)在《30》舉辦的「30青年創新實驗室」上帶來了好消息:無殼蟻居讓許多全球青年在都會區無立身之地,不確定性很容易挫傷志氣,因此MIT組成了「Changing Places」團隊,設計出快樂現代的小鳥居「CityHome」,並用高科技解決都市問題的智慧裝置。他們要從糧食、居住和交通下手,改善城市之惡,讓都市生活變得更美好。

智慧型家具,小坪數也能過大日子

台灣有「無殼蝸牛」,中國有「蟻族」和「蝸居族」。不管是蝸牛或螞蟻,指的都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買不起房、只能棲身在狹小的租屋處,生活品質極度低落的年輕人們。在經濟高度發達,青貧現象卻日益嚴重的香港,甚至出現了床位在廁所之上的「?房」,和外觀如同鐵籠的「籠屋」。

Larson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出極大化空間綜效的未來住宅「CityHome」,把200平方公尺的房間變成3倍大。

在「Changing Places」團隊的想像中,未來城市的單身住宅是這樣的:房間裡只要有一間浴室、一張沙發和一個結合流理台、瓦斯爐和多個夾層的智慧型櫥櫃。早上起床,把床鋪收進櫥櫃裡,拉出長桌吃早餐。晚上朋友來訪,櫥櫃的夾層可以拿來當靠背椅。如果想來點派對氣氛,就下載燈光調整App,櫥櫃上的燈管會瞬間散發出七彩的霓虹光芒。

換個場景,如果是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只要善用「機器牆」,就能在小坪數的空間裡創造不同功能的隔間。機器牆結合了收納和移動的功能,原本的空間配置如果是一房一廳,只要移動一下機器牆隔間,把桌子都收進牆裡,餐廳和書房就能立刻變成寬敞的運動空間。晚間有客人留宿,就把機器牆移到房間中央,從牆上拖曳出床鋪,就變成一間主臥和一間有好幾張床的客房。

當然,為了安全考量,所有機器牆上都裝有小電池閥以及感應器,確保它們可以自動移動到指定位置,但不會撞到人或其他物品而發生意外。機器牆神奇的收納功能,讓屋主可以在不擴建房屋的前提下,創造至少2倍大的空間。

Larson強調,解決城市居住問題的並不是智慧型住宅,而是在既有的一般住宅內,增加多功能的智慧型家具,讓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利用。如此一來,「小空間也能過大生活」。

(本文摘自《30》雜誌2015年12月號《東協工作大地圖,鄭和下西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