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點名】最「美國」的食物是⋯⋯漢堡嗎?再猜吧

想知道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質,幾乎是沒辦法的事,除非跟另一個國家比較,看看他們有什麼,我們自己卻沒有,也看看哪些以為大家一定都有的東西,對方文化裡卻找不到。



最美國的食物⋯應該是?

筆者在高中畢業後去德國漢堡做了一年交換生,寄宿家庭的姐姐不久前也剛從美國交換回來。她常跟我們說她在美國見識到的奇人妙事,不過,有一點讓她很納悶,就是美國人怎麼那麼愛吃「花生醬」?她曾跟我們講過有關花生醬的冷笑話,笑點在於花生醬容易黏在上顎的特性,說的時候還帶著很多滑稽的動作: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get peanut butter off the roof of your mouth…

One way is to shake your head back and forth.

If that doesn’t work, you could kind of whistle.

If that doesn’t work, you could scrape it off with your finger.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get peanut butter off your finger.

One way is to shake it off. Another way is to blow it off.

If that doesn’t work, you can scrape it off with your two front teeth.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get peanut butter off the roof of your mouth…①

我這才知道,德國人不太吃,甚至不太知道「花生醬」這東西,我也就這樣發現,花生醬原來是相當「美國」的食物。後來去別的國家也觀察到,花生醬不像在美國那樣被一般人視為生活必需品。

①:Ziefert, Harriet & Amanda Haley. Pizza and Other Stinky Poems. New York: Sterling, 2005.

簡單美味的“PBJ”,成為美國青年最愛



花生在台菜裡其實也扮演相當的角色,例如,花生粉會出現在潤餅裡和豬血糕上,宮保雞丁和涼拌白菜也常加花生,也有豬腳燉花生、花生麵筋和花生小魚;甜花生湯、花生豆花、花生湯圓、花生麻薯和花生糖也都頗受歡迎。或許受到美國的影響,「花生(醬)厚片)在一般早餐店和咖啡廳常看到。可是台灣人怎麼樣也應該不會有像美國人跟花生醬的那種「沒有你不行」的關係。

花生醬對美國人而言,到底「必須」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從五十年代起,隨便挑一天做調查,多半會發現,很多小孩子吃的午餐都一模一樣,就是一個peanut butter and jelly(或 jam)sandwich,簡稱pbj,筆者小時候也包括在內,甚至有些人的早餐也是這道佳餚。pbj多半是用Wonder或Taystee那種極軟,有很多添加物又不太營養的吐司麵包做的,筆者現在來看有點不可思議,但實際上,直到現在每天還這樣吃的人也不在少數。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美國人不介意吃冷食的原因之一,筆者在美國剛開始認識台灣朋友時,發現他們比較喜歡吃熱食,也不愛喝冰水,這兩件事對我而言有點新鮮,最後也在這方面慢慢被同化。

擁有萬年歷史的花生,不是堅果類



雖然英文的 “peanut” 含有 “nut” 這個字,但花生其實並非堅果類,反而跟黃豆、紅豆和豌豆一樣屬於莢果類(legume),不過,因為吃法通常跟堅果一樣,在一般人眼中,花生還是屬於「堅果」類的食物。除了peanut,花生其他的名稱包括 groundnut, monkey nut, goober 和 goober pea。中文名稱更是五花八門,維基百科列出依不同方言區而相異的名稱:落花生、落生、落、地豆、豆仁、落地松、長生果、長果、果子、番豆、土豆、土豆仁、土仁。

據知,花生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7,600年前,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和秘魯一帶的安第斯山麓。早期的南美居民會把花生和可可豆磨成稀醬來吃。西班牙殖民者到達後,就把花生帶回西班牙,接著傳播到亞洲和非洲各地。到了1608年時,花生就已登陸中國。②

②:Krampner, Jon. Creamy & Crunchy: An Informal History of Peanut Butter, The All-American Foo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花生也啟發音樂創作

18世紀時,花生又被非洲黑奴帶到美國。一開始,美國南部農夫覺得花生不好種,主要用來榨油、當牲畜飼料用,也成為窮人的廉價食品。本來南部最大的經濟農作物是棉花,艱辛又炎熱的種植和收割工作由黑奴負責。但從1892年開始,棉花田被來自墨西哥的害蟲「棉籽象鼻蟲(boll weevil)」慢慢侵害,最後,蟲害嚴重到幾乎無法繼續種植棉花,直到今日問題都還沒完全解決,因此農民改種同樣適合南部沙地的花生,吃的人也慢慢變多,就在這時有人開始大量把花生磨成花生醬。起初,John Harvey Kellogg,就是早餐公司Kellogg’s創始兄弟的大哥,把煮得很爛的花生磨成醬,給不易咀嚼食物的老人吃,後來改用烘烤過的花生來磨醬,滋味就可口多了。

美國南北戰爭Civil War(1861-1865)時,南軍常吃一種花生粥,也喜歡哼唱一首朗朗上口的歌,叫做 “Eating Goober Peas”,Burl Ives和Johnny Cash的版本還蠻好聽的。

提到花生醬的歌還不少,最有名的大概是這首關於「花生被火車壓成花生醬」的童歌:

A peanut sat on a railroad track,

His heart was all a-flutter.

The five-fifteen came rushing by--

Toot toot! Peanut butter!

花生醬可甜可鹹,還可以搭配辣椒一起吃

每個民族大概都有自己應急的現成食物,台灣人也許是泡麵,部分美國人的首選是花生醬, 花生醬不用烹調,有沒有麵包搭配都可以,有人在肚子很餓的時候,就用茶匙直接吃。就營養價值來說,生的瓦倫西亞花生大概含有48%脂肪、25%蛋白質和21%糖類,因為擁有高蛋白、高脂肪的成分,吃一點就容易飽,在平常飲食裡扮演的角色有點像雞蛋一樣,所以特別受到素食者的喜愛。



可以搭配花生醬的配料不限果醬,喜歡塗上蜂蜜一起吃的大有人在,另一個很受歡迎的吃法是peanut butter and banana,一般將塗過花生醬的麵包擺上數片香蕉,但也可以直接在香蕉上塗一層花生醬,再把那片切下來吃,接著一輪一輪繼續吃,直到整根香蕉被吃完,蘋果也可以這樣吃,臨時充飢很方便。還有peanut butter and bacon,培根幾乎加在任何食物中,都能受到美國大眾的青睞。也有人愛吃peanut butter and mayonnaise(美乃滋)三明治,有時還加一片lettuce(生菜)來吃,搭配青辣椒的也有。筆者有一次在南非參加合唱團,路上肚子餓時有時要稍微將就一點。有一次半路停下來吃午飯,小巴裡剩下的食物不多,cheese吃完了後,大家就吃土司麵包夾花生醬和酸黃瓜(pickles),這樣也就吃飽了,還吃得津津有味,也沒聽到任何怨言!



什麼?花生醬漢堡不是來自美國?

美國還有一個「知名點心」叫做 “ants on a log”,可是不要以為是中菜裡的「螞蟻上樹」!這道點心的作法:把美國大芹菜洗淨後切成段,以花生醬填滿芹菜段裡的凹槽,最後撒上幾粒葡萄乾(現在也有人用蔓越莓乾)來點綴即成。用花生醬做的甜點,例如,Subway那種peanut butter cookies,還有糖果類等,不計其數。東南亞菜和非洲菜在美國開始流行後,美國人慢慢懂得花生醬的新吃法。將花生醬用來做麻醬麵也不錯吃。台灣有的漢堡店也有加花生醬的漢堡。網路一查,發現美國現在也有,應該是筆者離開美國後才出現的。



在美國,花生醬還能拿來惡作劇

花生醬還可以扮演惡作劇的主角:甲先叫乙四肢著地地像驢子一樣,再閉眼睛,然後甲請乙用手指一一指出驢子身體各部位:「眼睛在哪裡?」、「耳朵在哪裡?」⋯,最後問出「尾巴在哪裡?」時,在乙伸出來的手指插上一罐花生醬。照理說乙應該會生甲的氣,不過也蠻好笑,事後還可以把手指上的花生醬舔乾淨才洗手!

多留意的話,你會發現,花生醬在美國人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且不只人類,連毛小孩也愛吃。最近看到某支影片,狗主人把塗滿花生醬的膠布貼在額頭上,狗狗忙著舔花生醬時,主人就趁機幫狗狗剪指甲,有效又有趣地避免遭到毛孩的抗拒。

花生的兩大殺手:過敏、黃麴毒素

花生其實也有兩個主要顧慮。第一,最近幾十年有越來越多人對花生過敏,有些敏感到只要聞到花生的味道,就開始不舒服,若不小心真的吃到花生,呼吸器官就會腫脹起來,嚴重時會無法呼吸,不及時急救的話還可能致死。因此很多航空公司不再提供花生給乘客做點心。有些美國的學校施行限制花生出現在教室的嚴格規定,甚至給過敏學生分班,但有些家長也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樣極少數的患者會讓多數學生不方便,畢竟愛吃pbj三明治的人還是很多。

另一個顧慮就是黃麴毒素aflatoxin,這是一種生在花生殼上的黴菌所產生的致癌物質,所以必須嚴格把關,不讓花生發霉。花生在兩種情況容易產生黃麴毒素,第一:成長過程若遇到長期乾旱,花生就容易產生黃麴毒素。第二則剛好相反:收割後的花生必須曬乾,這個時候如果常下雨或儲藏過程讓花生受潮的話,也容易被黃麴毒素污染。無論原因,一旦發現黃麴毒素過量的話,整批花生都必須摧毀。花生農和花生醬的製造商都非常清楚黃麴毒素的高危險性,所以一般都會從嚴檢驗。



Peanuts:是花生還是寶貝?

在英語口語裡,“peanuts” 有「便宜、廉價」的意思,例如, “He works for peanuts.”「他薪水很低。」,“peanut gallery” 則是「劇院裡最廉價的座位」的意思。 “Peanut” 也是對小孩子的暱稱,像 “Honey” 或 “Pumpkin” 一樣,都是類似中文的「寶貝」,「史努比」漫畫的英文名稱 “Peanuts” 也就是這樣來的。

一般市面上的花生醬,包括台灣國產的在內,常有不少添加物,也相當甜。70年代起,健康飲食開始較受到重視後,很多人都盡量選購天然花生醬,除了一點鹽之外,不含任何其他的添加物,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甚至會在家裡自己動手做。只要有一台較大力的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再去傳統市場買兩斤五香花生,剩下就是把花生分批倒進杯具,再慢慢打,不用加沙拉油或任何其他東西,打成自己喜歡的粗細質地後,直接倒入有蓋子的玻璃罐裡,再放冰箱待用。唯一較麻煩的是需要將杯具挖空,再用刷子和肥皂洗乾淨。依照自己吃的情況,做一次花生醬應該可以吃上幾個月才有需要重新做一次。

美國超市架上,一排接一排的不同品牌花生醬令人眼花撩亂。因為可以存放較久不易變壞,花生醬在疫情爆發時,也是被社會大眾優先搶購並囤積的食品。



一般美國人真的有那麼喜歡吃花生醬嗎?筆者最近在fb上問朋友這個問題時,有一位這樣回答:“No, I do not like peanut butter. I love peanut butter. Who doesn’t like peanut butter? Are they nuts?”

文/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史嘉琳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