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人生 黃鼎殷 敬你所惡

走出父母的生命模式

若對於父母的想法行為有意見、看不慣和反抗,就會產生不敬自懲的生命課題。

黃鼎殷醫師將人生經歷歸納了十五大課題,每個人在這十五大課題裡的創傷比例不同,人生動力療法﹙Heart EmpowermentTherapy﹚,能直接進入每個人最深的創傷課題,透過引導,重新經歷創傷情境和宣洩情緒,輔以「法句」清除問題,一如移除生命電腦中的惡意程式設定,讓我們能夠看見創傷底下的黃金,活出人生感動。人生動力療法所歸納的十五大課題,為按順序累進發生。這一期介紹的是第八個課題:「不敬自懲」。

看不慣父母
青少年正義感的變形

所謂不敬自懲,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對父母的不敬,所造成的自我懲罰,產生與父母相同的性格和人生困境。這個課題通常啟動於青少年時期、孩子開始逐漸發育成熟時。由於青少年對於自身和周遭有強烈的正義感,對於是非對錯的辨別變得相當重要,在行動上更加明顯,因此也會開始頂撞父母。

「常見的就是爸爸是個酒鬼,喝酒回來,兒子就會非常不客氣地頂撞;而女兒通常會和媽媽槓上,例如媽媽不要女兒穿著太暴露,女兒心裡就會不爽,故意和父母故意作對。」黃鼎殷形容,這個課題其實就是小巫見大巫,「你對父母有意見、看不慣父母,但他們的特質也是你的一部分。」

對父母不敬
走上一樣的性格命運

黃鼎殷進一步解釋,青少年時期孩子不接受父母,心裡會升起一種「我挑戰你,希望你會改變」的想法,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兩邊也會開始衝突,創傷因而發生。「一旦創傷成立,就會變成生命一個的自動執行程式,可能你到了某個年紀後就自動會想要去喝酒,就像你爸爸一樣。」舉例來說,你會觀察到,這個兒子老了以後變得跟他爸爸一樣,也變成酒鬼;或是長大後變成極度壓抑型,完全不碰酒,對酒相當痛恨,一提到酒便神經敏感,極力排斥,內在因厭惡、害怕變成酒鬼,努力讓自己滴酒不沾。

不敬自懲課題與先前第六個課題「愚愛替代」的狀況類似,孩子都會不自覺走上和父母相同的受苦模式、有一樣的性格和命運。但他解釋:「若我們想要承擔分憂父母的『狀況』,就會產生愚愛替代的課題;但若對於父母的『想法行為』有意見和反抗,就會產生不敬自懲的課題,而有這個課題的人最大特徵,就是容易對別人有意見,嫌東嫌西、挑三揀四,沒有敬意。男性通常會以顯性的方式呈現,女性則是隱性。」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04期/ 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