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曾寶儀
誠實面對自我
曾寶儀 靈性與生活從未分開
從前一個錄影行程趕回台北,曾寶儀坐定後一聽到今天採訪不拍照,立刻伸手摘下假睫毛,大大舒一口氣,如此自在,令周圍的人也跟著放鬆下來。
螢光幕前的曾寶儀大家很熟悉,有內涵,有氣質,最近在中國主持的時事性直播節目,提問及反應都令許多新聞專業人讚賞,大家看到曾寶儀知性的一面;主持韓國藝人的記者會時,她真情流露的哽咽與不捨,令台上台下都濕了眼眶,大家看到曾寶儀感性的一面。
不過,曾寶儀還有極為靈性的一面,這是大家比較少知道或看到的。這幾年,在一些心靈大師來台灣開課的場合中,眼角會帶到一個嬌小的身影,娟秀乾淨的臉上掛著一副大眼鏡,靜靜坐在台下聆聽,仔細一看是曾寶儀。
接下來、然後呢、然後呢?
我想知道答案
知名藝人與靈性修行,像是光譜兩極,但在曾寶儀毫不在意他人目光,有興趣、好奇、喜歡,就一路研究下去,「一開始是對二〇一二的好奇。二〇一〇年時,覺得應該要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末日到底在說什麼,於是我們就買了一大堆書來看,再從這些書延伸到靈性方面的書籍,越連越多。」曾寶儀解釋,「我們」就是她跟家人還有幾個好朋友,一個因好奇開展大量閱讀的探索團體。
到了二〇一一年時,這個大問號變得迫切,關鍵點是那年爺爺過世了。曾寶儀從小父母離異,是爺爺奶奶一路帶大,「當一個你很親很親的人過世時,你不得不停下來去想,接下來呢?我問了自己很多年這個問題『接下來呢?』爺爺過世,更讓我回到原點去思考,我這樣活著到底為什麼。」
曾寶儀是很努力的人,盡己所能把一切做到最好,意外當上了藝人後,最初「接下來」這個問號是針對工作,「當時我曾想,這個工作我只要做五年就好了,銀行裡面可以存夠一千萬,我就發了,可以不用幹了。其實不到五年目標就達到了,然後呢,要做什麼?無止境的『然後呢?然後呢?然後呢?』一直出現。但那年我爺爺過世,我意識到之前那些『然後呢』都沒有意義,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然後呢』可以回答我的問題。接下來的那段時間,雖然表面上都還是維持著在工作,也會出來見人,主持跟出席活動都依然進行,但是我覺得自己那時進入一種『我想知道答案』的狀況。」
曾寶儀想要的答案很單純:「我爺爺去哪裡了?我到底會不會再見到他?如果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的話,我到底為什麼要繼續?我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對人生的困惑,超越對世界末日的好奇,她需要一個答案,於是不斷看書,一步步踏向越來越貼近生命本體的靈性道路。
曾寶儀的閱讀量非常驚人,所有靈性相關的書籍,只要你說得出書名,她都看過、都記得,並且還會跟你討論心得;她四處上課,但坦承,「我也在課程中睡著,大老遠飛到美國去上課,卻因為時差而睡著,我就離開了,因為實在太睏。那也沒關係,我後來意識到一件事情,上再多心靈課程,認識再多老師,如果你沒有重新回到自己內心去沉澱,那就像是去遊樂場多坐了一趟雲霄飛車,多了一次體驗而已。」
老天爺用一場不可思議的大秀
讓我明白了
把體驗內化,是曾寶儀在一大堆心靈課程與書籍洗禮之後的結論,上課與看書確實可以提供療癒的管道與方法,但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誠實回到內在去耕耘,去真實面對自己,便無法療癒。「我變得很勇敢,我變得沒有那麼依賴別人。我以前會以為靈性的東西要往外求,所以我會想去能量點,我會去上課,我想要體驗,我去旅行,當然我很感謝外在的經歷,但是這一年多,我發現所有的體驗都在裡面。」
她看到生命的劇本太精巧,沒有一個過程可以省略,就是必須這樣一一串起來,成為現在,「而現在就是全部,你就是全部,這個世界就是你的全部,這是我真切深刻明白的事情。」曾寶儀將她的靈性歷程簡分為「天、地、人」三個主題,這次就先談談主題「天」,那是一場與夕陽相遇的故事。
曾寶儀在二〇一二年十一月的時候,去峇里島旁邊的離島旅行,看到了一生最美的夕陽。她住在海邊面西的小木屋,那天傍晚,沙灘上看夕陽的人潮逐漸散去,她走下海邊散步,轉頭一看,發現滿天雲彩不斷變幻,原來,夕陽的變化要等太陽全部落下之後才會看到,曾寶儀說:「我住在島的邊緣,天空是三百六十度環繞,光線倒映在雲上,滿天都是變化,雲朵有多少變化,光線就有多少變化,好像每一面都在演不同的電影,我看了快一個小時。到後來我突然明白了,這是老天爺給我的禮物!因為我出發旅行前心情不是很好,工作上有一些沮喪,老天為我安排了一場大秀。」
那一刻曾寶儀蹲在沙灘上,感動到痛哭流涕,她形容不只內心情感激盪,而且身體也一併體驗到狂喜:「只是為了一個小小的我,天地搞了一場這麼大的秀!哭哭哭哭完之後,我抬頭說,『老天爺謝謝你』,就在我頭低下來的那一刻,一隻鳥從我眼前平飛過去,這也太精巧了吧!如果是拍戲,鏡頭攀下來的那一瞬間要有一隻鳥飛過去,非得後製才做得到!但真的就是這麼巧。我於是跟老天說,『我知道了,我都知道!』然後那一次回程的時候,我們在船上,旁邊都是海豚;飛回台北時,我在飛機上看到月蝕,整個過程充滿奇景,多到我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14期/ 3月號】
曾寶儀 靈性與生活從未分開
從前一個錄影行程趕回台北,曾寶儀坐定後一聽到今天採訪不拍照,立刻伸手摘下假睫毛,大大舒一口氣,如此自在,令周圍的人也跟著放鬆下來。
螢光幕前的曾寶儀大家很熟悉,有內涵,有氣質,最近在中國主持的時事性直播節目,提問及反應都令許多新聞專業人讚賞,大家看到曾寶儀知性的一面;主持韓國藝人的記者會時,她真情流露的哽咽與不捨,令台上台下都濕了眼眶,大家看到曾寶儀感性的一面。
不過,曾寶儀還有極為靈性的一面,這是大家比較少知道或看到的。這幾年,在一些心靈大師來台灣開課的場合中,眼角會帶到一個嬌小的身影,娟秀乾淨的臉上掛著一副大眼鏡,靜靜坐在台下聆聽,仔細一看是曾寶儀。
接下來、然後呢、然後呢?
我想知道答案
知名藝人與靈性修行,像是光譜兩極,但在曾寶儀毫不在意他人目光,有興趣、好奇、喜歡,就一路研究下去,「一開始是對二〇一二的好奇。二〇一〇年時,覺得應該要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末日到底在說什麼,於是我們就買了一大堆書來看,再從這些書延伸到靈性方面的書籍,越連越多。」曾寶儀解釋,「我們」就是她跟家人還有幾個好朋友,一個因好奇開展大量閱讀的探索團體。
到了二〇一一年時,這個大問號變得迫切,關鍵點是那年爺爺過世了。曾寶儀從小父母離異,是爺爺奶奶一路帶大,「當一個你很親很親的人過世時,你不得不停下來去想,接下來呢?我問了自己很多年這個問題『接下來呢?』爺爺過世,更讓我回到原點去思考,我這樣活著到底為什麼。」
曾寶儀是很努力的人,盡己所能把一切做到最好,意外當上了藝人後,最初「接下來」這個問號是針對工作,「當時我曾想,這個工作我只要做五年就好了,銀行裡面可以存夠一千萬,我就發了,可以不用幹了。其實不到五年目標就達到了,然後呢,要做什麼?無止境的『然後呢?然後呢?然後呢?』一直出現。但那年我爺爺過世,我意識到之前那些『然後呢』都沒有意義,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然後呢』可以回答我的問題。接下來的那段時間,雖然表面上都還是維持著在工作,也會出來見人,主持跟出席活動都依然進行,但是我覺得自己那時進入一種『我想知道答案』的狀況。」
曾寶儀想要的答案很單純:「我爺爺去哪裡了?我到底會不會再見到他?如果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的話,我到底為什麼要繼續?我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對人生的困惑,超越對世界末日的好奇,她需要一個答案,於是不斷看書,一步步踏向越來越貼近生命本體的靈性道路。
曾寶儀的閱讀量非常驚人,所有靈性相關的書籍,只要你說得出書名,她都看過、都記得,並且還會跟你討論心得;她四處上課,但坦承,「我也在課程中睡著,大老遠飛到美國去上課,卻因為時差而睡著,我就離開了,因為實在太睏。那也沒關係,我後來意識到一件事情,上再多心靈課程,認識再多老師,如果你沒有重新回到自己內心去沉澱,那就像是去遊樂場多坐了一趟雲霄飛車,多了一次體驗而已。」
老天爺用一場不可思議的大秀
讓我明白了
把體驗內化,是曾寶儀在一大堆心靈課程與書籍洗禮之後的結論,上課與看書確實可以提供療癒的管道與方法,但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誠實回到內在去耕耘,去真實面對自己,便無法療癒。「我變得很勇敢,我變得沒有那麼依賴別人。我以前會以為靈性的東西要往外求,所以我會想去能量點,我會去上課,我想要體驗,我去旅行,當然我很感謝外在的經歷,但是這一年多,我發現所有的體驗都在裡面。」
她看到生命的劇本太精巧,沒有一個過程可以省略,就是必須這樣一一串起來,成為現在,「而現在就是全部,你就是全部,這個世界就是你的全部,這是我真切深刻明白的事情。」曾寶儀將她的靈性歷程簡分為「天、地、人」三個主題,這次就先談談主題「天」,那是一場與夕陽相遇的故事。
曾寶儀在二〇一二年十一月的時候,去峇里島旁邊的離島旅行,看到了一生最美的夕陽。她住在海邊面西的小木屋,那天傍晚,沙灘上看夕陽的人潮逐漸散去,她走下海邊散步,轉頭一看,發現滿天雲彩不斷變幻,原來,夕陽的變化要等太陽全部落下之後才會看到,曾寶儀說:「我住在島的邊緣,天空是三百六十度環繞,光線倒映在雲上,滿天都是變化,雲朵有多少變化,光線就有多少變化,好像每一面都在演不同的電影,我看了快一個小時。到後來我突然明白了,這是老天爺給我的禮物!因為我出發旅行前心情不是很好,工作上有一些沮喪,老天為我安排了一場大秀。」
那一刻曾寶儀蹲在沙灘上,感動到痛哭流涕,她形容不只內心情感激盪,而且身體也一併體驗到狂喜:「只是為了一個小小的我,天地搞了一場這麼大的秀!哭哭哭哭完之後,我抬頭說,『老天爺謝謝你』,就在我頭低下來的那一刻,一隻鳥從我眼前平飛過去,這也太精巧了吧!如果是拍戲,鏡頭攀下來的那一瞬間要有一隻鳥飛過去,非得後製才做得到!但真的就是這麼巧。我於是跟老天說,『我知道了,我都知道!』然後那一次回程的時候,我們在船上,旁邊都是海豚;飛回台北時,我在飛機上看到月蝕,整個過程充滿奇景,多到我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14期/ 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