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主動脈瘤發生多3倍! 林口長庚研究「這治療」優於支架手術


感染性主動脈瘤發生多3倍! 林口長庚研究「這治療」優於支架手術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健保自從2010年給付血管內微創支架修補之後,逐漸普及,並取代傳統開放手術成為臨床常見選擇,不過,林口長庚醫院今(31)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對於感染性原發性主動脈瘤治療,開放手術雖然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支架手術。研究也發現,感染性主動脈瘤發生率逐年增加,患病人數提升三倍之多。


林口長庚此研究已發表於2025年7月心臟學界期刊「歐洲心臟學會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研究團隊強調,不僅展現台灣健保大數據在國際臨床研究中的策略優勢,更為此重大疾病之治療策略提供關鍵證據,有望改變未來國際治療指南與決策思維。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巨量資料及統計中心主任陳紹緯指出,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相對少見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是因病原體(如細菌)入侵主動脈,導致血管壁壞死、破裂,若未即時治療,死亡風險極高。過去由於缺乏大型資料研究,治療決策一直存在重大爭議。


研究團隊分析台灣2001至2021年間、共1萬9324名主動脈瘤住院患者,透過長庚醫學資料庫病例資訊,進行以人工智慧驗證之診斷演算法,成功於台灣國家級醫療資料庫辨識出2387例感染性主動脈瘤個案。


研究團隊並首次大規模評估感染性主動脈瘤的三種治療策略,包括開刀手術(移除病灶並重建血管)、血管內微創修補(經導管置入支架封閉動脈瘤)以及保守藥物治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在真實世界中的成效差異。


陳紹緯說,雖然血管內微創修補逐漸盛行成為臨床常見選擇,但研究顯示其治療效果存在時間差異。血管內微創修補在住院階段儘管死亡率較低,但長期來看,5年與10年的全因死亡風險均高於開放手術,且未來需要再次處理感染的風險也更高。


陳紹緯表示,反觀開放手術雖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其他方式。此外,僅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患,其死亡率始終最高,突顯「保守觀察」並非穩當選項。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麻醉科醫師張峰誠說,研究也顯示,感染性主動脈瘤在台灣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患病人數自2001年至2021年約提升至三倍之多。患者以高齡男性為主,平均年齡73.8歲,男性占77.6%。


張峰誠說,研究也發現,感染性主動脈瘤患者超過一半患有慢性腎病,且近一成為透析患者,而台灣整體之洗腎率相較其他地區較高,突顯腎功能障礙可能是感染性主動脈瘤的重要危險因子,並且須格外留意相關風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六成乳癌都屬「這一類」 易生抗藥性!健保10月開放新藥救命兼省百萬


「洗澡得套塑膠袋」傷口潰爛十多年! 禍首竟是靜脈曲張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