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線、針灸能瘦?還是安慰劑?中醫師:分辨體質,才能真正減重雕塑

明知道不想再胖下去,但看到美食還是很難忌口!很多人想控制身材偏偏就是輸給自己的意志力,除了生活作息與飲食控制,中醫,也有許多輔助方法能協助減重。從埋線、針灸,到穴位按摩與茶飲,這些方式能幫助代謝循環、調整體質,甚至針對局部雕塑。但信義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提醒,不同族群、不同體質需要對症下藥,方法選對了,才能真正安全又有效。
埋線減重:持續刺激穴位,幫助代謝與局部雕塑
中醫師郭訓宏指出,埋線的做法是將長約 0.8 至 1 公分的羊腸線埋入穴位,藉由線材在體內逐漸吸收的過程,達到持續刺激的效果,通常能維持一週左右。若持續進行 8 至 10 週,每週一次,就能幫助改善代謝、控制食慾。
他說明,這種方法常見於兩種需求:一是體重較大、需要強化代謝的人;二是希望針對局部雕塑的患者,例如想修飾大腿、掰掰袖或小腹線條。對這類患者而言,埋線比單靠飲食運動更快看到效果。不過他也提醒,蟹足腫體質、孕婦,以及工作環境會大量流汗(像游泳教練)的人,都不適合埋線,以免造成傷口感染風險。
針灸與電針:改善消化與抑制食慾
除了埋線,針灸也是許多人熟悉的中醫減重方式。中醫師吳奕璇解釋,腹部有許多與消化相關的重要穴位,例如胃經與帶脈,透過針灸刺激,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還能幫助抑制食慾。
她提醒,如果想要針灸有減重效果,一週至少要安排 2 到 3 次療程;若僅偶爾做一次,效果比較像安慰性質。若患者希望加強刺激,也可以搭配「電針」,在針灸針上連接微電流,讓穴位獲得更深層、更持續的作用。吳奕璇表示,這樣的效果接近埋線,適合想要短期內密集觀察成果的人。
穴位自救術:在家也能幫助代謝
對於想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調整的人,醫師也推薦簡單的穴位按壓。郭訓宏分享,最常見的「足三里穴」位於小腿上,按壓時會有酸脹感,能幫助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避免食物堆積。
另一個常用的是耳朵上的「飢點」,位置在耳屏上方一點點。按壓這個穴位能減少飢餓感,對於常常忍不住嘴饞、想吃零食的人特別有幫助。郭訓宏建議,只要用指尖適度按壓,每天幾次,就能達到輔助效果。
中醫茶飲:天然的消化助力
除了針灸與埋線,中醫茶飲也是許多患者接受度高的方式。吳奕璇介紹,診所常見的「洛神荷葉茶」就是一個例子,茶方中加入陳皮、山楂與麥芽,這三味藥材合稱「焦三仙」,能幫助脾胃消化。
洛神與荷葉則有助消水腫,搭配起來既能促進代謝,又能取代高糖手搖飲,口感帶有天然的酸甜,不會太苦澀。她提醒,如果有胃食道逆流或胃炎病史,建議少量或放在飯後飲用,以免造成不適。
中醫減重最大優勢:不只是瘦,還要更健康
郭訓宏強調,中醫減重的特色在於「看整體」,並不是只追求體重數字的下降。
- 對於虛胖體質的人,透過調整脾胃功能,可以改善怕冷、疲倦、水腫等問題。
- 對於實胖體質的人,改善飲食習慣並清理體內積熱,就能解決口乾舌燥、便秘、口臭等困擾。
「當身體的代謝系統被重新啟動,不只是體態變得輕盈,氣色、能量、甚至睡眠品質也會一起改善,這就是中醫減重最大的優勢。」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 記者:楊依嘉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