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醫療機會與隱憂 智慧病人領袖學院盼共創更友善可及醫療環境

在全球醫療正面臨人力短缺、慢性病人口攀升與醫療負荷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人工智慧正成為推動照護創新與流程改善的新動能。然而技術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病友權益、資訊安全、法規制度等多方討論。智慧病人領袖學院今年度11/6第二場次以「AI 在病友服務與醫療的應用:機會與挑戰」為題,邀請臨床、科技法律、資訊工程、產業端與政策單位專家,從不同視角解析 AI 的發展現況、臨床實際應用與潛在風險,盼引起病友團體、醫療機構、產業與政策單位的高度關注 。

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院長蒲若芳表示,AI 在醫療的導入帶來影像品質提升、行政效率改善、遠距照護擴張、病友支援工具的崛起,但同時亦伴隨 AI 幻覺、資料偏差、非醫材 AI 缺乏監管等新問題,迫切需要跨領域合作建立負責任的治理架構。

超高齡社會衝擊 數位轉型與支付改革是永續經營關鍵

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張惠萍指出,臺灣高齡化速度超越荷蘭、美國及日本,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比將達20%,且持續增加。高齡化帶來癌症及三高慢性病負擔加重、醫療支出攀升、偏鄉就醫不便及人力短缺等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健保署積極推動從以疾病治療為核心,轉型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顧模式,同時從論量計酬向論病計酬,以及論質計酬方式調整,期望提升醫療服務效能與品質。

數位化是健保轉型關鍵,配合衛福部計劃於113年推動NGS檢測、重大傷病申請及癌症新藥事前審查等數位轉型,並結合雲端查詢系統,保障資料安全與醫療決策準確。而在數位醫療給付政策上,健保署參考國際經驗,規劃推動「國產創新醫療健保沙盒計畫」,提供兩年實證收集期,加速真實世界資料應用,對具充分臨床證據者優先給付。「面對人口老化與醫療需求增加,數位轉型與支付制度改革是健保永續經營的關鍵,有助建立安全、高效且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體系。」張惠萍參議強調。

AI 不一定要「高階」 流程改善即可大幅提升照護品質

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教授楊智傑指出,許多有效的 AI 應用並非來自炫目的技術,而是聚焦在流程與品質的改善。例如在早產兒照護中,AI 工具能讓家屬遠距監控嬰兒的生理狀況,有效補足人力短缺的空缺。並進一步強調,AI 的價值在於能真正改善臨床流程、降低醫療人員負擔,讓病友得到更完善的照護。

而這種「讓照護更有溫度」的理念,也體現在行政效率的提升上。台灣微軟健康與醫療產業公共事業群總監劉致宏分享,大型語言模型已在醫療端實際落地,能有效協助醫師自動整理診間對話並生成病歷摘要,減少醫師盯著電腦輸入資料的時間,得以更專注於與病患的眼神交流與溝通。劉致宏總監表示:「AI 不是要取代醫師,而是讓醫師重新抬頭看病人。」此外,也提到 AI 能提升一般民眾與病友對健康知識的理解,促進病友社群間的互助與支持。

從資訊科技的角度來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蔣榮先進一步提出兩大驅動因素。一是病患行為越來越數位化,更多病友願意分享病程、交換療法經驗;二是數位科技快速提升,使數位醫療轉型成為必然。他指出深層 AI 能改善許多臨床品質,例如自動生成更清晰的醫療影像,協助無法配合 X 光或 MRI 姿勢的病患取得更準確診斷資訊。此外,AI 能處理大量行政申報、報帳與健保資料,使醫療人員能專注於病人本身而非文書。

治理刻不容緩!當心AI 幻覺、資料偏差、未納管工具為隱藏漏洞

針對AI醫療的風險管理,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則從法規與倫理面切入,指出 AI 雖能提升病患安全,但也產生過去傳統醫療從未遭遇的新風險,例如「AI 幻覺」、「資料偏差」、模型訓練來源不透明等問題,若未妥善管理,將直接威脅病友權益。亦指出,數位醫療產品生命週期短、商業推進速度快,若未被納入監管,一旦錯用可能成為隱藏的安全漏洞。

「管理、治理、法律三者缺一不可!」陳鋕雄院長指出,目前國內已啟動「負責任 AI 中心」致力制定醫療 AI 的治理架構,包括透明度、資料來源、偏誤控管與風險管理,未來將成為醫療機構導入 AI 的重要指引。

AI 是機會也是責任 盼共築安全智慧醫療環境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工智慧已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但也須留意若缺乏治理、透明度與正確使用,可能傷害病友權益。此次講座期盼各界持續攜手合作,共同監督 AI 的發展方向,才能確保 AI 為病友帶來安全而非風險。「這場變革需要全民參與,才能將機會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張惠萍參議表示,未來,健保署將持續挹注相關資源,結合實證醫學與數位科技應用,共同推動一個更安全、更有溫度、且能達成健保永續發展的智慧醫療新環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