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世代】EP8:超過3個月恐慢性失眠,專家教你科學助眠法!

睡眠佔據人生三分之一時間,卻有越來越多民眾飽受失眠困擾,有人難以入睡、有人半夜易醒、也有人早早醒來無法再入眠。,但其實有許多方法可以改善睡眠狀況,千萬別衍變成慢性失眠,對健康造成殺傷力!《上報》YT健康節目《大健康世代》特別邀請到衛福部雙和醫院,專攻睡眠與腦功能研究的神經內科--鄔定宇醫師,來告訴大家如何優化睡眠品質!
一定要睡滿8小時?醫:有個體差異
許多人誤以為只要睡滿8小時就沒問題,實際上,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不同,與食量類似,有人多、有人少。鄔醫師表示:「睡眠重點不在於時數,而在於是否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以及是否影響到白天的生活功能。」他舉例指出,根據臺灣睡眠醫學會普查研究,大多數成人平均每晚需要7至8小時的睡眠,但若是僅睡6小時仍能神清氣爽、日常生活無虞,也可視為充足。
他提到所謂「睡得好」的四個定義:
1. 入睡沒有問題 2. 睡眠持續性要好 3. 不會時間未到就清醒 4. 不影響隔天狀態
鄔醫師也提醒,大眾不應輕忽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的影響,「短期可能看不出問題,但長期可能損害健康與壽命。」
從內在與外在找出失眠原因
失眠背後的成因複雜,鄔醫師將其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大類。
內在因素以壓力最為常見。尤其現代人多為「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須同時承擔家庭照顧與經濟重擔,無形中增加了心理負荷,進而干擾睡眠。
外在因素則包括光線、噪音、作息不一致、寢具不適等。鄔醫師說,像是睡眠環境光線過亮,就會抑制退黑激素分泌,進而影響入睡。此外,與他人作息不同步,或使用不合身的枕頭、床墊等,也可能是導致睡不好的關鍵。
正躺、側睡各有優缺點
關於睡姿的討論也很多,「正睡好?還是側睡好?」鄔醫師指出,睡姿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你感覺舒服,能好好入睡。」不過從醫學角度,這兩種睡姿都有一些注意事項。
以正睡來說,當人採取仰躺(正睡)時,因地心引力作用,舌根與軟組織可能向後塌陷,進而壓迫氣道,對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傾向或體重偏重者,正睡可能加重病情,建議改以側睡方式較佳。
側睡睡的話,該選左側還是右側?鄔醫師表示:「若無特殊情況,右側睡相對有利,能減少對心臟的壓力,因為心臟主要位於左胸腔,主動脈也從左側繞行。」但對某些族群如孕婦或胃食道逆流患者,右側睡可能引發靜脈壓迫或胃酸逆流,這時左側睡反而較為適合。因此,選擇適合自身狀況的睡姿最重要。
多夢實則太淺眠 影響睡眠品質
作夢和睡眠品質的關係又是如何?鄔醫師指出,作夢多發生在「快速動眼期」(REM sleep),「多數人一晚會經歷4至6次快速動眼期,但通常只記得最後一次的夢。若常記得許多夢,反而可能是睡眠連續性或深度不佳所致,而不是夢太多造成睡不好,這是許多人常誤解的地方。」
夢境幫助記憶固化與情緒調控
鄔醫師表示,「作夢」具有兩大生理功能:記憶固化與情緒調節。
鄔醫師舉例說明,鋼琴家白天練琴,夜間夢境中持續「練習」,將有助於動作記憶的鞏固;而情緒調節則如日間積壓的委屈,透過夢境得以釋放,讓人醒來情緒平穩。因此,「夢境是一種大腦的自然運作,能幫助我們整理白天的情緒與記憶,對心理健康大有益處。」

《大健康世代》拍攝現場,鄔定宇醫師與梁惠雯主持人合影。(大健康世代提供)
鬼壓床非靈異 睡眠剝奪後常發生
至於很多人擔心害怕的「鬼壓床」,又是怎麼一回事?「睡到一半突然醒來,身體卻無法動彈,是不是中邪了?」其實,這種俗稱「鬼壓床」的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睡眠癱瘓或睡眠麻痺。
鄔醫師解釋:「這種現象多發生於快速動眼期,此時大腦清醒但身體肌肉尚未恢復活動能力,導致意識清楚卻無法動彈,甚至伴隨幻聽或壓迫感。這是身體自然的動作阻斷機制所致,防止人在夢境中做出實際動作傷害自己或他人,並非靈異現象或精神異常。」
臺灣慢性失眠盛行逾10% 年輕媽媽崩潰求助醫師
主持人梁惠雯提到,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調查,國人慢性失眠的盛行率高達10.7%,等於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其所苦。長期睡不好,不只是生活不便,更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鄔醫師提醒,只要失眠持續超過三個月、每週發作超過三次,並影響白天生活功能,即符合慢性失眠的診斷標準,需及早介入治療。
鄔醫師門診中不乏有患者因長期睡眠障礙影響身心狀態。一位年輕媽媽便曾在看診時情緒潰堤:「醫師,我已經三個月沒有好好睡過一覺了……」她訴說著整晚翻來覆去,腦中念頭不停轉動,即使疲累也難以入眠。白天精神不濟、情緒不穩,連最基本的照顧小孩與工作都變得困難。
鄔醫師解釋,這就是典型慢性失眠,所幸在接受治療後,該名媽媽的情況已有明顯改善。
失眠3P理論 「持續因子」可獲改善
慢性失眠的成因可歸納為三大因素:前置因子(Predisposing)、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持續因子(Perpetuating),也就是所謂的「3P理論」。
前置因子指的是與性格有關,像是有些人天生較緊張、完美主義或容易焦慮,屬於典型「A型人格」特質,對壓力與環境變化特別敏感,便容易陷入睡眠困擾。而誘發因子指的是生活事件觸發急性失眠,如考試、親人離世、職場變動、家庭衝突等重大生活壓力,常成為引爆急性失眠的導火線。這類事件無法完全預防,但通常短期內可自我恢復。
至於持續因子則是源於對失眠有錯誤認知,導致問題惡化。患者因對失眠產生災難性的認知,例如「睡不著會得病」「今天沒睡好明天一定崩潰」等,這些負面聯想會強化焦慮,導致失眠惡性循環,進而轉變為慢性失眠。
鄔醫師強調,最關鍵也是最能透過醫療介入的,就是第三個「持續因子」。民眾若欲慢性失眠問題不應「硬撐」,尋求專業協助,經適當的評估與個別化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走出失眠困境。
認知行為治療 最具實證基礎的非藥物治療
針對民眾對安眠藥的疑慮,鄔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使用的安眠藥物在正確處方與使用下,安全性與有效性皆獲廣泛認可,能迅速改善失眠症狀,對於短期緩解睡眠困擾相當有幫助。
「安眠藥不是毒藥,更不是違禁品。」不應對安眠藥抱持過度負面觀感,醫師會根據個人狀況,如年齡、共病疾病等,考量是否為適合用藥對象,若對藥物使用有顧慮,也可選擇非藥物治療方案。
目前國際睡眠醫學界已將「認知行為治療(CBT-I)」列為慢性失眠的一線治療,由臨床心理師負責,結合睡眠衛教、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技術與認知重構,針對影響睡眠的心理與行為因素進行調整。
「CBT-I的療效,經過多項大型研究證實,甚至不輸安眠藥!」民眾若不願長期使用藥物,且時間與交通安排允許,鄔醫師建議CBT-I會是非常值得考慮的治療選擇。
睡眠問題從根源解決 重新找回穩定節奏
鄔醫師提醒,每個人的睡眠需求與型態都不同,了解自己的身體、調整環境與姿勢,才能真正提升睡眠品質。若長期出現呼吸中止、失眠、作夢頻繁或睡眠癱瘓等情況,建議諮詢睡眠專科醫師,及早處理才是健康之道。
鄔定宇醫師與<大健康世代>主持人梁惠雯更合著新書《為何睡不好:原來問題在大腦》,書中整理多項與睡眠有關的常見迷思與科學證據,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睡眠觀念。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可參考書籍或鎖定最新一集《大健康世代》內容!
- 記者:上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