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太線不是遊戲副本,別拿生命換勇敢者標籤!/羅登廉

鰲太線不是遊戲副本,別拿生命換勇敢者標籤!/羅登廉

羅登廉

近日,一名來自湖南長沙的18歲少年在鰲太線失聯超10天的消息牽動著廣大網友的心。 10月的秦嶺深處,在零下20度的寒風裡,搜救隊員的鞋子凍得能砸開核桃。他們背著45公斤的物資在齊腰深的積雪裡跋涉,歷經三天兩夜只找到那個失聯長沙少年的灰色背包。這已經是3個月裡鰲太線發生的第三起失聯事件,前兩起裡,有人被困瀑布下瘦得脫了形,有人在暴雨山洪中永遠留在了亂石堆中。

儘管如此,總有人往這條「死亡線」上闖。有人說這是挑戰自我,有人把它當作戶外進階的勳章,還有人揣著幾分僥倖,覺得自己能比那些失蹤的人更幸運。他們把鰲太線比作網路遊戲裡的“地獄級史詩副本”,卻忘了遊戲裡的“復活甲”,在現實的秦嶺裡從來不存在。


鰲太線不是遊戲副本,別拿生命換勇敢者標籤!/羅登廉
▲搜救隊員找到失聯少年的物品。

鰲太線的危險從來不是秘密。它縱貫秦嶺最高的主脊,170多公里的路程裡,大部分是海拔3400公尺以上的無人區。沒有訊號,水源零散,隨便一場暴風雪就能把腳印埋得乾乾淨淨。根據《中國鰲太穿越事故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鰲太線」穿越事故的發生率,正在逐年上升趨勢,從2012年至2017年夏季,五年時間裡有46個驢友在這裡失蹤或死亡。當地搜救隊員說,10月以後的鰲太,“神仙上去都得嘎”,救援成功率不到10%。但這些數字攔不住逞能的人,就像2001年那次「西太白終極探險」裡,即便52人的隊伍在絕壁上攀緣時碎石亂飛,在暴風雪裡用長繩捆在一起防走失,甚至渴到喝泥水,最後還是有人發燒崩潰,可這段「比登珠峰還難」的經歷,反倒成了「傳奇者後來」的經歷。

當戶外「熱」火起來後,這種「傳奇感」被放大了。有人把穿越鰲太線當成炫耀的資本,在社群平台上曬路線、曬裝備,好像走完這一趟,就能貼上「勇敢者」的標籤。今年年初,那個叫李軍的驢友,帶著75斤物資進山,原計劃6天的路走了8天,腳和鼻子都凍壞了,還差點在岔路口走錯方向,可他卻說“感謝大山包容”。這種把僥倖當幸運的心態,比零下20度的嚴寒更危險。但別忘了,不是每一次迷路都能「屁降」回來,不是每一場暴風雪都肯手下留情。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些所謂的“挑戰”,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冒險。每次有人失聯,公益救援隊就得冒著危險往山裡衝。他們是退伍兵,是志願者,捨棄空閒時間,背著沉重的物資在懸崖和冰縫裡搜尋。今年9月那起救援,他們在暴雨大霧裡待了六天六夜,遭遇山洪被困,最後只帶出來一個活著的人。他們說“救援是善心”,但這份善心不該被拿來揮霍。那個18歲少年的背包被找到時,裡面有現金、充電器,卻未必有足夠應付暴風雪的裝備。他或許不知道,自己一時的衝動,讓十幾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山裡奔波,讓家人在焦慮裡撐過一天又一天。


鰲太線不是遊戲副本,別拿生命換勇敢者標籤!/羅登廉
▲在秦嶺之上、太白山與鰲山之間有一條路線,只有短短170公里,被譽為中國最難徒步穿越的5條路之一,號稱「中華龍脊」,政府公示為「人類禁區」。不少山友在穿越時命喪黃泉,但依舊攔不住驢友們對它的熱愛,這就是「鰲太線」。

這些年,禁令一直沒斷過。 2018年就禁止了鰲太穿越,今年又出了專案整治方案,將建「非法穿越黑名單」檔案,而且還要將組織者移交司法。可警示牌擋不住偷偷進山的人,值班人員也看不住所有岔路口。說到底,比制度更難管的,是一些人心裡的「英雄夢」。他們覺得規則是給普通人定的,只要自己夠“厲害”,就能對抗自然法則。但在秦嶺的風雪面前,再精良的裝備、再充沛的體能,都抵不過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抵不過一次不小心的滑墜。

現在,第二批搜救隊撤下來了,大家還要研討下次進山的時間。希望能找到那個18歲少年,也希望讓更多的人能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挑戰生命禁區,而是敬畏自然,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負責。鰲太線不是什麼“史詩副本”,它是一條需要被尊重的自然邊界,也是一面照見僥倖與敬畏的鏡子。(照片網友視訊影片截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