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AI成為地球負擔 巴黎峰會永續AI聯盟成軍
巴黎AI峰會代表著人工智慧安全與永續治理的轉捩點,如何在技術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的共同課題。
今年AI行動峰會進入第三屆,由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共同主持。會中,歐洲各界紛紛表態積極投入AI產業。以風險投資公司General Catalyst為首的歐洲企業聯盟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1500億歐元,加速歐洲AI產業發展,並規劃與歐盟合作建立更簡化的AI監管機制。不過,AI技術飛速發展,龐大的能源與水資源消耗,是隨之而來的環境挑戰。
高耗水耗電 AI資料中心環境足跡持續擴大
AI模型的訓練與運行高度依賴資料中心,這些設施不僅消耗大量能源,也產生可觀的碳排放。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估算,未來數年內,AI相關資料中心的能耗恐翻倍,以愛爾蘭為例,該國的AI資料中心預計到2026年將占全國總用電量的35%。
此外, AI基礎設施需要大量水資源來冷卻伺服器。研究估計,未來全球AI運算的總用水量可能比丹麥一年的用水量多出六倍。AI硬體所需的稀土元素,開採過程往往伴隨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環境代價不容小覷。
巴黎AI峰會成立「永續AI聯盟」 推動人工智慧、環境平衡
面對AI帶來的環境挑戰,巴黎AI峰會正式成立「永續AI聯盟」(Coalition for Sustainable AI),由法國政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國際電信聯盟(ITU)共同發起,目前全球已有37家科技企業、11個國家等逾百個國際合作夥伴加入,承諾在AI發展與生態轉型之間尋找平衡點。
永續AI聯盟的未來目標包括:將AI環境影響評估方法標準化、推動AI完整生命週期分析、建立透明的報告與揭露機制、優化AI演算法降低能耗,以及推動AI永續議題納入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等國際論壇。
此外,AI永續聯盟也將擴大AI技術在環境永續領域的應用,例如協助加速產業脫碳、降低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海洋生態,過去,AI技術已成功應用於監測砂石開採對環境的影響,並追蹤甲烷排放,協助全球減碳。
峰會並推出「包容性與永續AI聲明」,強調AI發展應遵循「開放、包容、透明、道德、安全與可靠」原則,確保技術進步不以犧牲環境與社會價值為代價。目前有法國、德國、印度等60多國簽署,拒絕簽署的則有美國與英國。不過,這項聲明並未對企業或政府提出具法律約束力的規範,更像是一份象徵性承諾。
《BBC》報導,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會上明確表示,美國擔憂過度監管可能「扼殺正在起飛的變革性產業」;英國則傾向於推動產業自律,而非採取強硬的監管措施。與此同時,歐盟、加拿大、中國與印度等國則表態支持更積極的AI永續政策。
專家呼籲借鑑COP經驗 加速AI國際永續合作腳步
針對大國間意見分歧,有專家警告,AI對環境的影響刻不容緩,國際社會應及早行動,避免重蹈氣候治理的覆轍。法國AI安全中心資深政策分析師佩爾洛(Jared Perlo)直言,COP的經驗顯示,即使科學共識尚未完全成熟,各國仍應積極應對,而非坐等問題惡化。
他回顧,1995年首屆COP上,時任德國環境部長梅克爾(Angela Merkel)曾呼籲各國正視問題,雖然促成1997年《京都議定書》,但仍等到2015年才有了更具約束力的《巴黎協定》,這對遏制全球暖化來說顯然太慢,過去12個月全球均溫已突破1.5°C升溫門檻,凸顯國際協議在執行面上的不足。
他進一步指出,氣候變遷源於工業革命以來的溫室氣體積累,即便2001年科學界終於確定人類活動是主因,政治角力與媒體渲染依舊使得各國一再拖延行動。相比之下,AI發展速度更快,風險涵蓋社會穩定與生存危機,影響可能在數年內顯現,若各國不及早應對,恐怕步上COP早期應對不力的後塵。
佩爾洛建議,下屆峰會應啟動有約束力的AI治理協議,並制定可執行的架構來控制與限制先進AI系統。他強調,不確定性不應成為拖延行動的藉口,決策者應該加速AI治理談判,避免重蹈COP的空談與無效承諾。
- 記者: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許祖菱(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