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城南藝事「街巷書法植字讚」展
按圖索驥,城南記憶
地名是一個城市的記憶。生活在台北,按圖索驥,城南在哪兒?1884年台北建城,五道城門竣工,今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所圈起的範圍就是所謂的「城內」。而「城南」為日治時期台北市城內之南的俗稱,不是行政區的正式地名,沒有明確的界線,有南門町、龍口町、古亭町、富田町等,範圍大約是現在的中正區南部、大安區南部一帶。
日本政府在1900年開闢了城南幹道(今南海路),旋設立台北苗圃(今植物園)、台灣總督府中學校(1908,今建國中學)、零售市場(1914,今南門市場)、台灣教育會館(1931,今美國文化中心址)、台北女子高等學院(1931,今國語實小址);其後國民政府所規劃建設的國立科學教育館(1954,建築仿照北京天壇形象,現已搬到士林)、國立歷史博物館(1955,日治時代原為商品陳列館)、國立台灣藝術館(1957)、國立教育資料館(1960,昔日建功神舍址,未來的國家人權紀念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1960)等,南海路周邊這個區域,是台北巿少見的文教機構密集地。
街巷書法,51家招牌
時光靜靜地走入城南,道路、館舍、學校的易名,政權更迭下的歷史光暈,慢慢沉入每棟建築物。11月1至30日,再次喚醒城南,「2014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由中華文化總會策劃,以南海路為主要地理貫線,將城南區域的中華文化總會、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南海藝廊、郵政博物館、牯嶺街小劇場、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等八個展館及街區空間作為主要結點;以漢字為主題規畫一系列的藝術活動,將當代藝術創作中有關漢字、漢語的探討,納入「城南區域」地區書寫與敘事,透過街道散步與立體化的展演模式,打造具歷史及文化特色的藝術場域,呈現漢字藝術與地區歷史、空間相互對話後的樣貌。
眾多活動中,「街巷書法植字讚」邀請姜一涵、廖禎祥、何懷碩、李轂摩、周澄、施春茂、陳炫明、陳坤一、陳維德、杜忠誥、連勝彥、陳正隆(小魚)、李郁周、李蕭錕、張炳煌、林進忠、林隆達、施永華、黃嘗銘、陳宏勉、阮常耀、林章湖、程代勒、陳欽忠、蕭世瓊、李宗焜、趙宇脩、李螢儒、蕭順杰、陳一郎、杜三鑫、柯詩安、謝榮恩、曾子雲、黃智陽、蔡友、蔡耀慶、陳世憲、陳明德、李燿騰、吳國豪、黃伯思、林俊臣共43位書家,書寫51家商號招牌。書法店招將以旗幟方式展示於店家門口,並於11月1至30日活動期間,在郵政博物館二樓同步舉辦實體展覽。
金字招牌,書寫文化
在沒有電腦印刷字體的時代,廣告招牌多為書法字體。商店必備招牌,作為招徠生意之用,講究的商號店家延聘名家要人書寫招牌,透過名人題字以廣收世俗宣傳之效,也彰顯了店家的地位。現在的招牌多是塑膠製成,往時,店招多以長方形的大木板,請名書家用黃紙書寫,然後由工匠翻刻在大木板上,字自右而左,髹以金漆,燦然炫目,也就是所謂的「金字招牌」,表示貨真價實!鄭逸梅曾在〈寫市招的聖手唐駝〉提到關於招牌的小故事,「其時尚有兩位名書家,商店素不請教,一鄧糞翁,這糞字太不順眼。一錢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賺錢,這個姓名和賺錢有抵觸。」令人莞爾。
沈從文〈市招與社會〉裡寫到「若說從故都一個小街上的市招字體,可看出中國近百年書法的變,和中國歷史文化的新陳代謝及社會風氣的轉移,那從此外各地都會市招上,也一定可以明白一點東西。」文化就在巷弄裡和歷史相繫,書法店招就是個例子。1980年代前的台灣,那時候並無電腦的美術字體,舉目所望,名家墨寶盡現,在今日我們仍可看見,于右任所書「鼎泰豐」、「台灣電力公司」、「行天宮」,溥心畬題的「中國眼鏡公司」、「三民書局」,王壯為寫的「土地銀行」、「台灣銀行」、「中華書局」,臺靜農「洪範書店」、「龍瑞棉紙行」,張大千「勝大莊」、胡適「國語日報」、傅斯年「大陸書店」、陳定山「蕙風堂筆墨公司」等等。
品生活,嚐歷史況味
巷弄街道羅織成掌紋,生活就握在手心。老行家、海灣體育用品社、鍾國雲吞料理、紫光攝影社、義芳福州魚丸、蟠龍郵幣社、Subway、義和水果行、老熊牛肉麵、上達文具生活館、全美皮鞋、客家古早味、南山鐵板燒涮涮鍋、台北教師會館、豆田餐坊、松林書局、統一超商、狄斯堡早餐店、伯特利豆漿店、春天涼麵、原味咖哩屋、路易.莎咖啡、南海蔥抓餅等等51家商號,一抬頭盡「當代名家墨寶」,少了電腦味,多了點人情味。就像許多台北街道的縮影,這裡住商混合,共構出食衣住行的常民生活,有加盟的大型連鎖店,有經營許久的自家小店,並顯露出在地特色。1945年開業的老字號舊書店──「松林書局」,是牯嶺街的第一家舊書店,整間屋裡收藏了近12萬本的舊書。它看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1960年代全盛時期聚集一百多家攤商、廿幾家舊書店,成為知名的舊書街,1970年代,舊書攤大多遷入剛完工的光華商場,從此牯嶺街漸漸沒落,到現在僅存三、四家。1984年,郵政博物館在此落戶,吸引許多郵幣社櫛比鱗次紛紛設立,位於牯嶺街與南海路段,短短幾十公尺的一段路便聚集了十多間郵幣社,自然形成郵幣的買賣市集,估計全台約有七成的交易量在此完成,儼然成為郵幣街。這次書寫的51店家招牌中,光郵幣社就有阜康郵幣中心、亞太集郵中心、蟠龍郵幣社、全方位郵幣服務、李氏郵幣社、寶藏郵幣社、孔太太郵幣社、龍祥集郵社、慶餘堂郵幣中心、明逸郵幣社,占半數之多。隨著集郵人口下滑以及時代的演進,不少郵幣社也擴大兼作書畫、文獻、照片、獎章等舊文物的交易。
書家的書法不必是古典詩詞,不必是臨池偶得,書法就在當下的可親生活裡,在大道,在巷弄,在轉角;從城南走來,放慢、放鬆,踅步在舊書、郵幣、牛肉麵、魚丸、涼麵、紅豆餅、冰果店的書法況味裡。
2014城南藝事「街巷書法植字讚」展
地名是一個城市的記憶。生活在台北,按圖索驥,城南在哪兒?1884年台北建城,五道城門竣工,今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所圈起的範圍就是所謂的「城內」。而「城南」為日治時期台北市城內之南的俗稱,不是行政區的正式地名,沒有明確的界線,有南門町、龍口町、古亭町、富田町等,範圍大約是現在的中正區南部、大安區南部一帶。
日本政府在1900年開闢了城南幹道(今南海路),旋設立台北苗圃(今植物園)、台灣總督府中學校(1908,今建國中學)、零售市場(1914,今南門市場)、台灣教育會館(1931,今美國文化中心址)、台北女子高等學院(1931,今國語實小址);其後國民政府所規劃建設的國立科學教育館(1954,建築仿照北京天壇形象,現已搬到士林)、國立歷史博物館(1955,日治時代原為商品陳列館)、國立台灣藝術館(1957)、國立教育資料館(1960,昔日建功神舍址,未來的國家人權紀念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1960)等,南海路周邊這個區域,是台北巿少見的文教機構密集地。
街巷書法,51家招牌
時光靜靜地走入城南,道路、館舍、學校的易名,政權更迭下的歷史光暈,慢慢沉入每棟建築物。11月1至30日,再次喚醒城南,「2014城南藝事—漢字當代藝術展」,由中華文化總會策劃,以南海路為主要地理貫線,將城南區域的中華文化總會、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南海藝廊、郵政博物館、牯嶺街小劇場、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等八個展館及街區空間作為主要結點;以漢字為主題規畫一系列的藝術活動,將當代藝術創作中有關漢字、漢語的探討,納入「城南區域」地區書寫與敘事,透過街道散步與立體化的展演模式,打造具歷史及文化特色的藝術場域,呈現漢字藝術與地區歷史、空間相互對話後的樣貌。
眾多活動中,「街巷書法植字讚」邀請姜一涵、廖禎祥、何懷碩、李轂摩、周澄、施春茂、陳炫明、陳坤一、陳維德、杜忠誥、連勝彥、陳正隆(小魚)、李郁周、李蕭錕、張炳煌、林進忠、林隆達、施永華、黃嘗銘、陳宏勉、阮常耀、林章湖、程代勒、陳欽忠、蕭世瓊、李宗焜、趙宇脩、李螢儒、蕭順杰、陳一郎、杜三鑫、柯詩安、謝榮恩、曾子雲、黃智陽、蔡友、蔡耀慶、陳世憲、陳明德、李燿騰、吳國豪、黃伯思、林俊臣共43位書家,書寫51家商號招牌。書法店招將以旗幟方式展示於店家門口,並於11月1至30日活動期間,在郵政博物館二樓同步舉辦實體展覽。
金字招牌,書寫文化
在沒有電腦印刷字體的時代,廣告招牌多為書法字體。商店必備招牌,作為招徠生意之用,講究的商號店家延聘名家要人書寫招牌,透過名人題字以廣收世俗宣傳之效,也彰顯了店家的地位。現在的招牌多是塑膠製成,往時,店招多以長方形的大木板,請名書家用黃紙書寫,然後由工匠翻刻在大木板上,字自右而左,髹以金漆,燦然炫目,也就是所謂的「金字招牌」,表示貨真價實!鄭逸梅曾在〈寫市招的聖手唐駝〉提到關於招牌的小故事,「其時尚有兩位名書家,商店素不請教,一鄧糞翁,這糞字太不順眼。一錢太希,商店唯一希望是賺錢,這個姓名和賺錢有抵觸。」令人莞爾。
沈從文〈市招與社會〉裡寫到「若說從故都一個小街上的市招字體,可看出中國近百年書法的變,和中國歷史文化的新陳代謝及社會風氣的轉移,那從此外各地都會市招上,也一定可以明白一點東西。」文化就在巷弄裡和歷史相繫,書法店招就是個例子。1980年代前的台灣,那時候並無電腦的美術字體,舉目所望,名家墨寶盡現,在今日我們仍可看見,于右任所書「鼎泰豐」、「台灣電力公司」、「行天宮」,溥心畬題的「中國眼鏡公司」、「三民書局」,王壯為寫的「土地銀行」、「台灣銀行」、「中華書局」,臺靜農「洪範書店」、「龍瑞棉紙行」,張大千「勝大莊」、胡適「國語日報」、傅斯年「大陸書店」、陳定山「蕙風堂筆墨公司」等等。
品生活,嚐歷史況味
巷弄街道羅織成掌紋,生活就握在手心。老行家、海灣體育用品社、鍾國雲吞料理、紫光攝影社、義芳福州魚丸、蟠龍郵幣社、Subway、義和水果行、老熊牛肉麵、上達文具生活館、全美皮鞋、客家古早味、南山鐵板燒涮涮鍋、台北教師會館、豆田餐坊、松林書局、統一超商、狄斯堡早餐店、伯特利豆漿店、春天涼麵、原味咖哩屋、路易.莎咖啡、南海蔥抓餅等等51家商號,一抬頭盡「當代名家墨寶」,少了電腦味,多了點人情味。就像許多台北街道的縮影,這裡住商混合,共構出食衣住行的常民生活,有加盟的大型連鎖店,有經營許久的自家小店,並顯露出在地特色。1945年開業的老字號舊書店──「松林書局」,是牯嶺街的第一家舊書店,整間屋裡收藏了近12萬本的舊書。它看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1960年代全盛時期聚集一百多家攤商、廿幾家舊書店,成為知名的舊書街,1970年代,舊書攤大多遷入剛完工的光華商場,從此牯嶺街漸漸沒落,到現在僅存三、四家。1984年,郵政博物館在此落戶,吸引許多郵幣社櫛比鱗次紛紛設立,位於牯嶺街與南海路段,短短幾十公尺的一段路便聚集了十多間郵幣社,自然形成郵幣的買賣市集,估計全台約有七成的交易量在此完成,儼然成為郵幣街。這次書寫的51店家招牌中,光郵幣社就有阜康郵幣中心、亞太集郵中心、蟠龍郵幣社、全方位郵幣服務、李氏郵幣社、寶藏郵幣社、孔太太郵幣社、龍祥集郵社、慶餘堂郵幣中心、明逸郵幣社,占半數之多。隨著集郵人口下滑以及時代的演進,不少郵幣社也擴大兼作書畫、文獻、照片、獎章等舊文物的交易。
書家的書法不必是古典詩詞,不必是臨池偶得,書法就在當下的可親生活裡,在大道,在巷弄,在轉角;從城南走來,放慢、放鬆,踅步在舊書、郵幣、牛肉麵、魚丸、涼麵、紅豆餅、冰果店的書法況味裡。
2014城南藝事「街巷書法植字讚」展
2014城南藝事,以沿南海路的八個展館及街區空間作為主要結點,史博館和中正紀念堂無相應活動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