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倫敦亞洲藝術週現場目擊

自10月30日至11月8日,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主辦單位與數家藝廊和文博機構密切合作,相繼籌辦許多藝文活動,邀請各界人士共襄盛舉。儘管近日英國冬季陰雨綿綿,但仍澆不熄大伙熱切參與的高昂情緒,紛紛在城中如肯辛頓教堂街區(Kensington Church Street)、聖詹姆士區(St. James's)以及梅菲爾區(Mayfair)等地來回奔波品評賞鑑。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展銷團體,今年度參加的相關從業人員,又再次創下驚人佳績。不僅多數藝廊和古董商家銷售成果豐碩,藏家顧客滿載而歸,連單純喜愛藝術文物的一般觀眾,也都能夠從中獲取新知而增廣見聞,可說是各取所需且有口皆碑。

2014年倫敦亞洲藝術週現場目擊

Asian Art in London標誌。圖/Asian Art in London。

年度最佳精品出爐

為配合大英博物館明代大展的舉行,今年的聯合晚宴是在該館中堂大廳內所舉行。偌大的雅緻空間配上悠揚的中國樂曲,這場年度慶祝派對吸引了數百位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大家在享受美酒佳餚時,彼此噓寒問暖交流訊息。晚宴中,主辦單位也從參展商家選出並頒發年度的最佳精品獎項。今年入圍中國藝品的有Ben Janssens 的明代〈白玉鏤雕龍紋帶板〉和清代〈牙雕仙人〉、Jorge Welsh的清代〈青花瓷掛燈〉和乾隆朝〈粉彩香料瓷盒〉、A&J Speelman 的乾隆朝〈朱紅漆瓶〉以及Marchant的17世紀〈德化白瓷觀音〉等名品佳作。最後獲獎的得主,乃是Jacqueline Simcox與其絲織珍品。

Jacqueline Simcox長年專營中國絲織有成,今年在她所展示的絲織藏品中,不但有數件珍稀的明代五彩龍紋作品,更有一件流傳有緒的西藏古代織物。此件長達數尺的名品,據傳是藏傳佛教領袖噶瑪巴世系歷代珍藏的遺物。後來因為第16世噶瑪巴(1924~1981)欲籌措傳法講經費用,此件文物才得以出現於世人面前。無論在藝術或是宗教上,其意義價值實屬可貴。另外一件獲獎的作品,乃是一幅18世紀的大型金底絲綢掛毯。此作雖然是在中國製作,但掛毯上的圖案卻充滿著西式的珍奇異獸,尤其美人魚圖案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由此可推測,此作應是特地為西方人士所訂製,是證明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盛行的絕佳案例。

當代藝術崛起

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世界掀起風潮,此股流行今年也可在倫敦亞洲藝術週中明確感受到。譬如新興藝廊Aktis Gallery便專營巴黎華人藝術家,像朱德群(1920~2014)與趙無極(1921~2013)的作品,並大力主打他們的抽象繪畫作品。不管是其油畫還是水墨等不同創作媒材,這些畫作都融合了西方表現手法和東方傳統美學,莫不吸引著外籍觀眾的眼光。藝廊Fitzgerald Fine Arts,則是與景德鎮的當代藝術家合作,將他們的陶繪作品引至西方。例如張國君的作品便試圖將西方抽象主義與中國賞石傳統結合起來,重新賦予山水風景一種個人式的詩意風貌。還有王滿晟的水墨山石畫作,其也將當代風格與技巧融入筆觸和構圖當中,使得畫面處處充滿驚奇。 向來以經營當代中國水墨作品聞名的Michael Goedhuis,這次則推出女性藝術家楊燕屏的「荷花天堂」特展。雖然畫家今年已高齡80歲,但畫作中的彩荷姿態卻仍搖曳生姿、精妙細緻。已故的美術史家麥可.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曾指出,像楊燕萍這樣的藝術家,不但具有中國美學傳統的根柢,更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感受力和運筆功力,這讓國畫傳統勢必能夠重現生機再次蓬勃發展。無獨有偶地,圈內重量級的古董藝廊Eskenazi,今年除了推出精選佛像雕塑展覽,也主打另一當代水墨畫家李華的瀑布石竹系列畫作。透過畫家瀟灑恣意的潑墨和細膩縝密的筆觸,再次觸動往來訪客的崇古心弦,這也是中國歷代文人墨客鑑賞繪畫之精華所在。

藝文活動焦點

在展會期間,各界舉辦的藝文活動不斷。例如Marcus Flacks便在蘇富比發表新書,名為《Custodians of the Scholar's Way:Chinese Scholars' Objects in Precious Woods》,呈現他對中國傳統文人書齋工藝文物的研究成果。此外,來自德國的學者 Christiaan Jörg和Cora Würmell兩人,也簡介德雷斯頓東亞陶瓷珍藏之史料清單調查研究項目(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Treasure Historic Inventory)。研究中的藏品包括從17世紀末~18世紀初精美的中國和日本瓷器。據悉此批珍藏約有8000件,大部分都是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1670~1733)的舊藏,均流傳有緒、記錄完整。本調研項目乃是首次將當地的皇室瓷器藏品,以對照未出版的18世紀檔案清單,呈現給公眾一個完整的全新視角。這對歐洲文化中東亞陶瓷的地位與交流等課題,皆具有重大意義影響深遠。

還有受到東方陶瓷學會(Oriental Ceramic Society)的邀約,倪亦斌也探討17世紀中國陶瓷的特點,並以此講座緬懷知名藏家邁克爾.巴特勒爵士(Sir Michael Butler,1927~2013)的貢獻。巴特勒爵士生前致力收藏晚明清初的陶瓷作品,他的藏品數量不但豐富多元,且品質精美珍稀罕見。在歐美和中國各大博物館,都曾舉辦相關的巡迴展覽,是海內外中國陶瓷收藏界中的佼佼者。他出眾的藏家名聲,還曾錄入2007年由詹姆斯.史同頓(James Stourton)出版的《當代偉大收藏家(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在講論會間,巴特勒爵士的後代子女,更播放一段他生前所錄製的紀錄影片,片中他老人家緩緩敘述其收藏陶瓷的動機和歷史,回放著一段段感人溫馨的插曲故事。最後巴特勒家族並隆重宣布,要將巴特勒爵士的珍貴藏品遺產,以成立博物館的模式而展現於世人面前。希望能把喜好文物收藏的家族傳統,永遠地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