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傳統─東亞書畫保存修復的現況與展望研討會

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發展,以獨特的裝裱方式使作品便於收納、張掛與展玩,而隨著時間的演變與地域的流布,也產生了不同的流派。台灣更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匯聚了各地的裝裱傳統與技術。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主辦的「重申傳統─東亞書畫保存修復的現況與展望」研討會,即希望藉由不同領域的專家互相切磋,討論目前東亞書畫保存修復的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等議題,並關注台灣在東亞書畫保存修復的前瞻性。

重申傳統─東亞書畫保存修復的現況與展望研討會

林煥盛為來賓講解紙裝裱形式。研討會場地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特別展示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藏四幅紙裝裱形式的作品,讓與會來賓一睹究竟。左起為田川吉郎、莊太岳、林熊祥、于右任書作(葉榮鐘舊藏)。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

研討會於10月24日假國立台灣博物館會議廳舉行,邀請到台灣、美國、韓國及日本的學者齊聚一堂,主題涵括藝術史、保存維護與文化財、收藏等角度。第一場主題演講由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發表「從裝裱談東亞文化史」,以南宋畫僧牧谿的作品傳入日本等例,談及中國繪畫如何因為改裝產生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觀看方式,亦透露出收藏者的喜好與品味,產生不同的文化表述;藝術史學者在研究畫作的同時,也應該留意周圍的裝裱才是。

作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國家收藏單位──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擁有先進的東亞書畫修復室,此次邀請到主任修復師Andrew Hare,為聽眾介紹博物館專業分工下的標準作業流程與制度,館內的數位資料庫建置亦是傳統與創新方法融合的佳例。日本則相當早提出「文化財」的概念,明確訂定相關法律,然而隨時代演變遇到不少挑戰;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教授大林賢太郎,以較新穎的攝影、鋼筆墨水等近代媒材為例,介紹面對新的材料,日本如何用新方法解決。他以手術比喻,作品面對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不同因應措施,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寧留待日後技術成熟再做處理;而為了與時俱進,基礎修復知識的推廣則顯得相當重要。

反觀台灣,博物館配置有專業修復師者並不多,大部分是向外委託專業人士。國立台灣博物館委託修復的案例中,清代謝曦的〈丈二書法條幅〉頗具代表性;元相文化科技修復師郭崇偉較具體地介紹了檢測過程中所遇到的狀況與挑戰,並經由與專家討論決定處理方式。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煥盛,特別介紹曾流行於台灣的紙裝裱形式。這種以各種加工紙裝潢於畫心周圍與錦眉的裝裱料子,所呈現出的裝飾趣味與中國傳統和日式裝裱都有所不同,讓台灣在東亞書畫的裝裱發展史上有一個獨特嶄新的面貌,呼籲各界應該加以正視。

和台灣處境相似的韓國,在殖民時期與傳統書畫的聯繫斷裂,龍仁大學校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學科教授朴智善試圖透過皇室的儀軌制度等史料,重溯朝鮮王朝的「粧潢」工藝。另外,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儒賓,特別以收藏家的身分與眾人經驗分享,從歷史脈絡解析其藏品,搶先披露目前正在著手進行的「甲午風雲」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