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魔術方塊發明人

他一轉再轉,最後發現自己迷失在一個五彩繽紛的迷宮中


圖說:魯比克可以在一分鐘左右破解魔術方塊,但他對速度不感興趣,他認為解謎之道貴在優雅,那比計時更加重要

第一個解開魔術方塊的人,花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是魔術方塊的發明人─匈牙利建築學教授魯比克(Erno Rubik)。
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三日,魯比克出生在改成防空洞的醫院地下室。幼時,他喜歡繪畫和雕塑,後來進入布達佩斯理工大學學習建築。他對幾何圖案尤其著迷,當上教授後,開了一門名為「描述性幾何學」的課,教導學生以平面圖像來表示立體形狀與問題。這是一個奇怪且深奧的領域,但為他開發魔術方塊鋪了一條路。
魯比克的房間如同孩童的房間,到處散落著蠟筆、繩索、棍子、彈簧和紙片,還有他以紙與木頭做的立方體。在二十九歲的一個春日,出於一個莫名的原因,他嘗試將八個立方體拼在一塊,讓它們既能扣在一塊,又能交換位置。第一個嘗試沒兩下就散開了,但多次反覆試驗後,他終於想出獨樹一格的設計。接著,他又在表面添加顏色,讓方塊的轉動變得更明顯。他一轉再轉,最後發現自己迷失在一個五彩繽紛的迷宮中。
破解之後,魯比克向匈牙利專利局申請了專利。一九七七年,魔術方塊首次在匈牙利玩具店亮相,兩年後在匈牙利已經售出三十萬個。
一九八○年,一家美國玩具公司帶魯比克參加國際玩具博覽會,向民眾示範解謎的方法。之後,魔術方塊在美國的銷量呈爆炸式增長,三年內賣出了一億個。
魔術方塊不僅吸引了民眾,也吸引了電腦程式設計師、哲學家和藝術家,無數以魔術方塊為主題的書籍出版,有的介紹解題策略,有的分析立方體的設計原理,更有的探討立方體的哲學意義。認知科學家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寫道:「它是一種巧妙的機械發明,一種消遣,一種學習工具,一種隱喻的來源,一種靈感。」哲學家派特森(Steve Patterson)則將魔術方塊形容為悖論的化身,明明很簡單─只有六個面、六個顏色─但瞬間可以變得複雜無比。
不過,魔術方塊的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當廉價的仿製品充斥市場時,需求也逐漸消失。一九八六年,《紐約時報》稱魔術方塊是「一顆燃燒殆盡的明亮流星」。不過這篇近乎訃告的報導寫得太早了,一九九○年代,新一代的魔術方塊愛好者出現,還原的紀錄不斷刷新,今日世界魔術方塊協會每年舉辦一千多場比賽。
然而,即使魔術方塊征服了世界,其背後那個低調的發明人仍然少為人知。
魯比克說,他不想寫自傳,因為他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感興趣,也不想與外人分享他的生活。對於魔術方塊,他仍舊繼續思索其他的可能─不是改進設計,而是尋找潛在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