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回家的藉口

高中畢業剛從高雄到台北念大學,不太適應非常想家,上學期好像回去了好幾次,不過因為開始做一些絕不能跟爸媽報告的事情,而且又覺得回高雄很遠很煩,很快就變成一年只回家一次,爸媽問我怎麼越來越少回家,我都說:「沒啦,啊就坐車太累了啦。」他們也無話可說。直到2007年高鐵通車,這個藉口一瞬間變得不能用了……
吉田修一的新作《路》,以新幹線日商承建台灣高鐵這樣一條「具體的路」為主軸,講述台日之間的人情故事。由於實在把台灣寫得太好了,乍讀之下像是一本置入性觀光行銷的小說,可見吉田先生真的非常熱愛台灣。(類似例子有吉本芭娜娜的《王國》系列)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兩地親密的關係,對許多日本人來說擁有特殊的情感,雖然不能說吉田先生完全掌握了台灣的時代精神,不過確實能感覺到小說裡的台灣是如此溫暖迷人,身為在地住民的我們似乎對自己太缺乏信心了。
但不用說,這小說真正要寫的並不是這麼浮光掠影的東西,我想吉田先生想寫的其實是我們如何返鄉與離鄉,這是一條「抽象的路」,無論是返或離,對於故鄉我們總有著難以啟齒的心情,為了掩藏這真正的心情,不得不找尋一個藉口來說服自己,也欺騙別人。例如小說裡的「灣生」葉山藤一郎,他想回到出生地台灣,是為了向曾經被他傷害的友人道歉,但卻對病妻用了「等新幹線通車了,我們兩個到台灣去一趟吧。」如此觀光化的藉口。年輕的日本OL多田春香最後決定留在台灣,台灣建築師劉人豪反而留在日本,兩人都以工作做為離鄉的藉口,但心裡卻是希望能與對方在同一個地方。台灣高鐵維修員威志則是以找到一份新工作當作藉口留在故鄉,事實上是為了陪伴心愛的女人與其喜歡火車的兒子。小說裡這些返鄉與離鄉都不是什麼遙遠的距離,日本到台北也不過是三個半小時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距離故鄉的距離不是以時間或空間來計算的,而是以一個藉口的強度或合理性來計算的。
我在別的地方寫過:「吉田修一的長篇小說最大的特點是,直白寫實的素描文體能在有限的篇幅,一下子就讓人搞清楚周遭的環境是怎麼回事,而在這環境之中,他深刻描寫人物的複雜情感,以及曲折動人的情節,將人生故事慢慢地,但持續地曝露出來。」《路》呈現了最好的狀態,當我們以為這小說只是輕描淡寫台日兩地人物糾葛與表面的鄉土情感時,吉田先生所要說的其實是更具共通性的複雜幽微的人心,所有人最終必須面對與原生地的關係,也就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面貌。因此一方面覺得非常好讀,適合在坐飛機或坐高鐵時閱讀,另一方面卻無法就這樣讀完了不管,必須重新想過,才能真正讀入他所想說的事情。
啊,這樣讀完了之後,忽然覺得「沒啦,啊就坐車太累了啦。」這個藉口好糟,爸媽心裡一定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居然默默接受了十幾年。好吧,我不算是個孝順的孩子,本來還繼續找了很多藉口不回家的,但我想算了,以後還是常常搭高鐵回去好了。

◎作者簡介
王聰威
小說家、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曾獲巫永福文學獎、中時開卷好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決選、金鼎獎入圍、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宗教文學獎、台灣文學獎、打狗文學獎、棒球小說獎等。著有《作家日常》、《師身》、《戀人曾經飛過》、《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複島》、《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等。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