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成交神器,還是燙手山芋? 失扶險熱賣的真相


長照有三寶,長期照顧險、特定傷病險、失能扶助險,其中依失能等級表,每月或每年給付的失能扶助險,是最晚推出的一張,卻成為貢獻保費收入最多的一張保單。

長照險上路十八年後,壽險公司在二○一三年推出「按月或按年給付」的失能扶助險(舊稱:殘扶險),保障意外或疾病引起的失能,部分保單更設有領得夠的「保證給付」機制,吸引民眾搶購,甚至擠下「儲蓄險」成為業績冠軍,也在調查中超越「醫療險」,成為保戶再購首選。

據最新統計,去年長照險投保率僅三・○三%,失扶險雖沒有投保率統計,但根據《現代保險》二○二○年「消費者壽險購買行為調查」,保戶最想再購的險種中,「長照險或失扶險」從榜上無名,到二○一九年的調查超越醫療險後,這回又再次蟬聯冠軍,勾選率達四十四.四%,等於每十位保戶就有四位想要購買,也可證明其吸睛程度。

然而,這張超好賣的業務神器,卻讓精算部門好頭痛。

失扶險推出七年,核保及理賠條件越來越嚴格,也代表賣相越來越差,第三年開始就有保險公司陸續喊卡,有的拉高承保條件,有的調漲保費,甚至縮減或取消保證給付,更有壽險公司乾脆不玩了,退出這塊市場。

究竟,曾創下日賣千張佳績的失能扶助險,為何跌落神壇?

保證給付喪失初衷 保險公司賠到怕
不論生存與否都會理賠的保證給付,號稱賠得夠、賠得多,雖然對消費者是強大誘因,但失扶險的初衷是照顧「失能者本人」,而非家人,若失能不久便身故,保證給付的金額就會貼現給受益人,這樣的設計類似於「壽險」功能,喪失了失扶險的初衷。

話雖如此,目前市面上還是有少數保證給付的保單,壽險公司坦言「是為了好賣」,這類設計雖讓理賠部、精算部「好頭痛」,但商品部為了顧及業務端需求而強力要求,最後就是兩邊各退一步,慢慢縮限條款或保證天數。

富邦一年按兵不動 在風控與銷售取得平衡
作為五大壽險之一,富邦人壽的失扶險也非常暢銷,單「安富久久」今年前五月就日賣近四百件,貢獻保費十二億元,但其實,富邦推出失扶險的時間是二○一五年,整整晚了同業一年半。

內部人士解釋,當時市面上早有保證給付二百個月的商品,但富邦仍在觀察長照及類長照險的損失經驗,並參考國外數據,因此晚了業界一年半才推出;而保證給付的設計,也是應業務端要求才加上去的,又不希望費率過高,最後出爐的版本,才定案為保證一百八十個月。

「不過,考量到保證給付的性質已脫離失扶險本意,這種身故給付應回歸壽險或重大疾病險商品,而且,這張商品的費率不是市場最低,所以一年後就取消保證機制,也讓保費比較有競爭力。」

富邦人壽表示,過去設計保證給付的失扶險時,已將可能發生的風險一併考量,但近年來高齡化及長壽等不確定風險愈趨明顯,加上市場利率持續下降,才會陸續改版,像是富邦具保證給付的「安康久久」,推出一年半就下架停售。

他並表示,由於富邦耗費一年多時間按兵不動,充分研究損失經驗及費率,因此損失的狀況還在控制中,「反倒是更早期推出的公司,若費率設計不足,損失率破百也不無可能。」

誰來認定失能等級? 理賠爭議浮現
失扶險「理賠定義明確」是業務員一貫的說法,不過,評議中心資料顯示,壽險業的理賠爭議中,因「殘廢等級認定」而申訴或評議的案件約有四~五%,屬於前十大爭議類型。

乍看之下,失扶險根據失能等級表認定,假設一級失能賠付一百萬元,二級失能就賠付九十萬元,每多一等,理賠金額就少一成,依序遞減,在「理賠金額認定」上,確實不太會有糾紛,但「失能等級認定」才是主要的癥結點。

相較於長照險,只要醫師開立的巴氏量表分數達標,就可申請理賠,「醫師」的角色具公信力且客觀;而失扶險常發生的爭議就是,保戶認為自己是三級失能,但保險公司卻不認同,只願賠付四級失能的保險金,究竟,失能等級該由誰來認定?

沒加入擂台的南山 有先見之明?
其實,「失能等級表」最早是用在意外險,並非醫療險。理賠定義雖看似明確,但實際上,醫生在開診斷證明時,不見得會使用等級表中的特定名詞,容易造成認定上的灰色地帶。

一直沒有加入失扶險擂台的南山人壽表示,長照險是配合政府長照政策的商品,屬於「結果論」,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失能或失智,只要醫生認定符合巴氏量表的狀態,就能申請理賠,尤其對於自然老化、查不出特定病因的保戶更有利。

南山人壽的長照險,每年收進六、七萬件新契約保單,貢獻保費十七、十八億元,占了整體壽險業的八成五以上。

但是,看著失扶險市場火熱,為何南山不想分一杯羹?內部人士坦言,「我們一直有在觀察失扶險市場,當時也曾討論過要不要推,不過我們對損失經驗沒有十足把握,也擔心同時推出長照險與失扶險,對業務端容易造成混淆及拉高銷售難度。」

話雖如此,但問及南山未來會不會推失扶險,他的回答是「短期內不考慮,但也還沒完全放棄這塊市場。」

國泰還本設計月賣十億 點出死前彌留疑慮
國泰人壽去年底停售的失扶險「新呵護久久」,雖然沒有保證給付,但主打還本設計,且一至六級失能不打折,在停售效應下,衝出月賣三萬多張新契約保單、月貢獻保費近十億元的佳績;七月起則改推定期險。

國泰人壽也表示,失扶險保障的失能,不分意外或疾病引起,卻參照意外險的「失能等級表」來設計保單,對於費率精算顯然有些缺失,若不調漲保費或改版,有些再保公司就不願承接。

此外,像是「死前彌留」的瀕死狀態,算不算失能?喪失聽力屬於正常失能或與老化有關?都是常見的理賠爭議,也背離了失扶險的本意。「最根本的做法,還是應該從年齡因素、失能等級表去調整,重新去定義這個保單。」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7月號(379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 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