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續的新濱町故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新濱老街廓在時空的交叉點上停留,曾經是高雄最現代化的商業區,現在是哈瑪星最日本味的角落。新濱町不只是歷史記憶,也是居民的生活日常、高雄人的共享文化空間、旅人到訪的原因。

從哨船頭轉進鼓元街,觀光客的喧囂鼎沸逐漸遠去,巷弄兩旁開始出現各種船務公司名稱,不同尺寸的大型鎖鏈、船錨佔據顯眼的三角窗位置,另一邊是由戰後雙層水泥式建築和日式木屋組成的街廓,時間在這個十字路口重複交疊,一部份停留了,一部份仍持續進行。



走逛歷史,閱讀街廓
哈瑪星的地名總能引發旅人好奇心,與城市的工業形象格格不入,帶著點奇幻色彩,日治時期濱海鐵路線串連新濱碼頭和哨船頭的魚市場,日本人稱為濱線(はません),讀音 Hamasen,在地居民以台語發音成了「哈瑪星」。哈瑪星指的是高雄第一港口、高雄港站鐵道和柴山所包圍起來的區域,原本是海灣和魚塭,日本人為了疏通航道阻塞的打狗港,從港內挖淤泥填築海埔新生地,哈瑪星就此誕生,這裡曾是高雄進步的象徵,第一個新市街規劃,第一間郵局和現代化市場,也是最先使用自來水、電力、電燈的區域。日治時期的哈瑪星包含新濱町、湊町和壽町,其中第一個海埔新生地就是位於臨海一路以東的新濱町,因為區域內有高雄港車站和新式漁港,迅速成為商業重心,旅館、餐廳和商社行會聚集。幸運躲過大戰轟炸,新濱町得以留下最純味的日治時期樣貌,因應台灣多雨的天氣,發展出有亭仔腳的日式木屋,雨淋板歷經數十載依舊健在,窗上拼湊組合的玻璃,訴說大戰時期物資缺乏的過往,幾棟參雜其間的樸實水泥樓房則是戰後重建的痕跡,遊走在新濱町的巷弄街道間,就像進入露天生活博物館,每個角落都有一段故事。



2012年市政府因哈瑪星新濱老街廓開闢案,一張公告投下拆除社區作為停車場的震撼彈,一群愛護高雄歷史文化的人挺身而出,不希望屬於高雄人的歷史記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消失,透過網路凝聚關心文史保存的朋友,集結在地居民共識和學生團體的支持,終於迫使政府做出暫緩拆除的決議。為了讓這股關注的力量持續,哈瑪星長大的理事長郭宴緹發起成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致力於保留在地的常民生活記憶與文化景觀。

新濱街廓一角,雙層樓日式木屋與洋式建築一黑一白並列,日治時期都屬於「佐佐木商店高雄支店」。木屋外觀維持原貌,深咖啡色雨淋板下,淺色木窗拉門搭配深藍暖簾,騎樓隨意擺上幾張舊椅,就是街坊鄰居談天說地的日常,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辦公室安靜低調,坐落在自力修復的老屋裡。一樓除了辦公空間,也展示許多搜集得來的在地生活文物,以及整修老屋時留下的物件,入口處自助式販售區有許多獨家創意商品,手繪哈瑪星老地圖、老照片明信片、繪製哈瑪星代表性歷史建築的木杯墊等,收入所得則作為會社繼續投入文化保存的資金。



延續新濱生活記憶
老屋內新舊木樑緊緊相依,撿來的木窗組合成辦公室牆面,整修的過程中不刻意仿舊,也不放進多餘的新元素,讓走進空間的人閱讀不同年代的修繕痕跡,隨著時間不斷加疊的生活歷程,才能讓老屋有意義。這和會社對新濱町街廓的作法一致,不過度干預在地居民的選擇及生活,只站在協助建立居民與公部門溝通管道的角色上,沒有試圖將新濱町打造成商業化的觀光區,而努力在居民生活、文史保存與城市發展之間找到平衡與共存。

會社成立後著手於地方文史調查,不定期舉辦新濱老街手作市集,文史展覽和講座活動,並出版「哈瑪星時空旅圖」,繪製一百年前後哈瑪星街道與建築,讓旅人可以按圖索驥,探尋哈瑪星百年容顏。此外,更開辦假日木工班,邀請木工師傅傳授榫接技術,透過課程一同修復老屋,讓更多人參與了解,並且延續傳統木工技藝。每個月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走讀哈瑪星文化導覽,由專業的導覽志工、會社成員或在地人領路,是短時間內深入認識哈瑪星最好的方式。



昔日叱吒南台灣的佐佐木商店從內蒙古運來珍貴白砂建材,讓會社隔壁的郭家經歲月洗禮後仍然細緻白皙,轉個街角,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內進駐了馬賽克工作室、手作工坊、畫室和餐飲空間,繼續前行,居民仍舊住在保存完整的日式木造民宅內,鐵花窗下悠悠度日。新濱町看似已在時空的交叉點停下腳步,然而居民依舊等待著市政府對暫緩拆除的正式回應,或許,每一個到訪、每一次關注,都能夠成為一股助力,為新濱註寫下個世代的故事。



更多內容…請掌握《TRAVELER Luxe旅人誌》動態,歡迎加入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ravelerluxe
官方網站:http://www.mook.com.tw/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