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植物園裡漫談自然、靈感和未來!──草字頭創辦人 黃偉倫 × 自然洋行創辦人 曾志偉

講求速度的時代進行著,人類逐漸依賴科技,卻沒發現,其實食衣住行始終離不開自然。本次封面故事開篇對談請到兩位熱愛自然的人物——策展人黃偉倫和建築師曾志偉,在偌大的植物園裡散步漫談自然:從生活、照顧植物、靈感再談到自己和人的未來⋯⋯

在台北植物園裡漫談自然、靈感和未來!──草字頭創辦人 黃偉倫 × 自然洋行創辦人 曾志偉

SD:在台灣,有沒有讓你想不時去走走的自然地方?
黃偉倫(以下簡稱 Frank):野柳吧,感覺石頭跟風跟海浪結合在一起的地方,除了前區女王頭之外,後半段釣客佔據的地方不像在地球,林投在海岸邊長得很高大很有枯寂的美,目光所及也常有霧繞著山,每有想不出的事情在野柳都能想出來。另一個則是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然後再到陽明山走走,少少沒什麼多餘的裝飾,好輕鬆(又是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能呼吸到山原本的味道,看看山的樣子,感受被山保護的感覺。

曾志偉(以下簡稱志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我很喜歡敦化南路上整排樟樹密林的感覺,走在這條路上就已經覺得很愉快。

SD:植物真的有很多奇特的面向,像現在很多藝術家都會創作與自然有關的作品。
Frank:沒錯!目前有很多與自然有關的作品,我本身也很容易被這類作品吸引,像是之前有種戴上VR眼鏡,就能看進樹裡頭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他生物的生活方式,我們越知道每種動物、植物如何生活、如何看待地球,就越可以知道自己要如何活在世上。

志偉:我很喜歡荷蘭園藝設計師Piet Oudolf的作品,他近期最著名的是紐約的空中步道「High Line」。

Frank:東京有個代代木Village,裡頭的天空花園找了植物獵人—— 西富清順來設計,集結世界各地的植物們齊聚,很像是明星隊的概念。另外像東信曾在南青山的The Pool辦過pop up,簡單的空間重現他工作室的氣氛,很像在調酒,是藝術性比較高的形式。陶藝城鎮益子每三年舉辦一次土祭,本來就以感謝自然、感謝當地土地為信仰,不太有花俏的藝術作品,有一年看到有枯植物裡面透出微微光線的作品,在那環境下像螢火蟲躲在枯葉裡一樣自然,當下很感動。也一直很喜歡阿姆斯特丹 Studio Drift 的燈光雕塑 Fragile Future,藝術家用蒲公英結合電路在空間中發出淡光,細看蒲公英的細節,藝術家說很難想像這種自然(蒲公英)精巧的構造不是「高科技」。

在台北植物園裡漫談自然、靈感和未來!──草字頭創辦人 黃偉倫 × 自然洋行創辦人 曾志偉

SD:兩位覺得植物或自然啟發你們最多的部分是什麼?像是做不同空間發想等等。
志偉:我們有一個比較速成的方式,就是在做設計時候,萬一建築物的另一面設計不出來,就在外面種一堆樹就解決(笑)。我們繪圖軟體裡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樹,我們會挑選最好看的樹,暱稱為「千篇一律樹」;沒有太多個性,看起來長得一樣,像是樟樹。最後放上去就等於案子要完成了。樹可能是主角,他進去對了,空間就對了,若放進去不對,空間就有疑慮。但不能隨便放進去,這樣感覺太偷懶,我會把它當作最後的一個步驟,觀看建築與自然是否達到一種平衡,互相制衡之後,才會達到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