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教出流星花園F4

十二年國教一祭出,政策與包裝把教育變得複雜化,家長無所適從,政府達不到目標,學子更是慘當白老鼠。學者預言,未來教育體制會大逆轉,甚至形成新特權階級;台灣喊教改教改,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教育體制變變變 家長為何花大錢上私校?

莊淇銘指出,未來教育體制可能會大逆轉,進公立學校變成一種無奈的選擇,私校變成明星學校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本刊資料室)

油電雙漲、物價齊飛,許多中低收入戶最希望的就是教科書不要調漲,但近來雙語學校、國際學校一所所開辦,剛成立名額就被塞爆,甚至還得靠關係才有機會就讀,有經濟能力的家長願意每年花數十萬元費用讓孩子「境內留學」,讓人不禁有「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感嘆。
許爸爸家中有三個孩子,老大出身公立學校,老二及老三則是在新北市一所雙語小學中就讀,對於兩種教育體制中培養出來的小孩,他表示,公、私立小學教出來的孩子,站出來就感覺不一樣。

雙語學校學習外語如同學本國語言,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較容易吸收。再者,系統性地建立孩子創造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加上每年舉辦戶外體能活動,強化孩子吃苦耐勞心智,在品格、思考和表現力方面都可以明顯感覺出不同。

許爸爸說,貴族學校是外界冠上的代名詞,在家長的心理來說,就是找尋所需要的,可能恰逢學校消費性質比較高,外界會以「高消費」來看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學校的環境和體制是依家長需要的來決定,而這些家長們因為對下一代期盼高,通常標準也很高,所以學校也是戰戰兢兢,不斷自我提升。

九年一貫教育,讓孩子從國中就開始接觸英文,但對他們來說,「英文」到底是生活技能之一還是只是用來應付學校的作業?當這項科目不再有分數壓力時,會記得、會運用的孩子們又剩下多少?看看很多大一生連英文二十六個字母都寫不完,都丟還給老師了;無法讓孩子透過學習產生興趣,就失去了教育的原意。

有公立學校家長反應,現在孩子自國小就開始接觸英語,卻從小學三年級起就表態對英文沒有興趣了,該背的單字會背,卻不會唸,每個單字都認得,卻無法運用成文法。原因就在於公立學校教學制式化,內容廣卻不深,孩子學習到的都是表皮,送到外面補習,卻意外地讓孩子對英語重新燃起興趣,原因就出在環境。

同樣就讀雙語小學部的黃爸爸表示,現在有太多家庭都是雙薪制,光花在接送小孩上學、補習、學才藝之間實在占太多時間,花費算一算,也與送往私立小學差不多,站在便利的角度,當然選擇私校。況且,十二年國教政策不清,私校的一貫直升系統及有規劃的學制,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種保障。

有趣的是,兩位將孩子送往雙語小學的家長,都表示並非為了增強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或是想送往國外而選擇私校,甚至認為私校出來的孩子不一定較具優勢,「看看現在企業排行前幾名,哪個不是台大、政大的?」他們重視的是幼苗時期的塑型,「孩子若能自小自我要求,送去開放性公立學校OK,但如果不是,一旦長成,就會如同脫韁野馬」。

十二年國教 M型化戰爭開打

林奕華說,十二年國教是一項重大工程,首先要鬆綁以智育成績為唯一導向觀念。(台北市教育局/提供)
擠爆私校現象,只是M型化戰爭的開端,這場政府在民國一○三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所向下延伸的影響,究竟還有多深?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莊淇銘表示,十二年國教當初設計的理念完全錯誤,守舊延續的思考,認為從前六年到九年義務教育,促成人才培育的成長,現在遇到教育困境,培養出來的人才競爭力不足,便封閉的以為延續九年到十二年教育會成功。

但政府忘記工業時期中學嚴重不足,六年變九年等於提升很多知識能量,當時高中少,大學更少,現在已不是學校數量,而是教育品質出了問題。從入學的各種機制著手,就會造成更多不公平。

「十二年國教就是讓貧窮線左右或以下的小孩子幾乎都沒機會了。」莊淇銘說道,免試升學將會重視技藝、品德等,根本是不公平的政策,等於從出生起,就決定了未來。

家庭有經濟能力的小孩從小在訓練聽英聽,窮苦孩子在賣東西,人家在練鋼琴,你還是在賣東西;知識化社會應是別讓財富造成知識的差距,而十二年國教就有可能拉大M型化,是一個很可笑的教育政策。

對於極想上好學校的家長,他們會更壓迫孩子;中間程度的學生會發現無論用不用功,結果都一樣要靠運氣;弱勢的孩子則可能抱持怎樣都會有高中念的心態,也難怪李家同大膽預言:「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後,我們的國家平均的學業程度將大幅滑落,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也將大幅滑落」。

莊淇銘指出,未來教育體制可能會大逆轉,公立學校變成一種無奈的選擇,私校遲早會成明星學校,已有很多財團都摩拳擦掌準備發展。按此情形,可能導致官商結合問題,並形成教育新特權階級,原本不會因為財富差距造成知識差距的人就會被埋沒掉,而這些人裡面,本來會出現許多有能力者,例如郭台銘、林百里。

台北市教育局長林奕華解釋,菁英制度是可以持續的,只是開始從社區高中的部分會變平均。「站在教育的立場,要照顧到每個孩子,不是只有會念書的孩子。」不要學生拿著成績去填志願,當我們只被分數所綑綁,教學就只能停留在分數導向,未來孩子競爭力會落差太大,這是十二年國教最大的精神。

教育從根基已經開始毀敗,馬政府執政期間這種風氣是不會回復的,政策越亂,私校就越有機可趁,莊淇銘揮揮手表示,對公立學校的發展性絕對不看好!

請鬼拿藥單 誰在捉弄教改?

教育制度一直改,台灣想學外國的教育方式,卻不管教育成效與適不適合台灣,「吃這山,望那山」的結果讓教育體制變的混亂又複雜。莊淇銘直批李遠哲二十年前錯誤地推動「廣設大學」政策,導致人才素質漸趨低落,博士生滿街跑,月薪卻僅止於二十二K。

更可怕的是「重通才、輕技職」的思維嚴重破壞了台灣高低桿的平衡,一席「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將技職教育打入地獄,原本應供應中小企業的技術人士無以為繼,大部分年輕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窘境,這些難道不是捧著西方寶典照抄的教改人士惹的禍?

日前有媒體請來四位曾任教育部長的官員談台灣教育改革,他們多半是現任教育委員,專門督導教育體制內容,諷刺的是,所檢討的都是他們在任職部長期間執行政策所衍生出來的問題與現象。莊淇銘笑說:「今天教育出問題都是這些人造成的啊!請鬼拿藥單,是頭殼壞掉嗎」?

如果教改讓整個社會朝好的面向提升,大家都樂意配合,但教育的核心內容不能變。

今天私校為何興盛?不是因為私校主動去爭取機會,而是公立學校把機會拱手讓人,如果連義務教育都讓家長負擔如此沉重,更遑論其他教育投資了。

錯誤的政策也能有應變方式

「規劃十二年國教的人完全不了解社會的變遷!」莊淇銘開玩笑地說,在台灣,許多人的教育思維還停留在工業社會DOS版;填鴨式的教育,讀書為了考試,考完就丟還給老師,要改變的是將這個版本變成WINDOWS。

工業社會教育最重要的是拿到文憑。如何拿到文憑?就是透過考試,考完丟還給老師沒關係,因為學分累積的文憑會保護你,但現在文憑怎麼保護你?連大學教授都要被停聘解聘,文憑只是基本條件,現在看的是能力。

「政府替私校將本來是公立學校的學生趕來,」莊淇銘指其中暗藏著許多商機,而推這些政策的官員都知道會有這成果。馬總統要推十二年國教,卻相當不清楚內容,而底下的人為了想求政治發展,只要上面交代做的,就埋頭遵守,才會造成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錯誤政策。

以目前兩黨領導人來看,至少要到二○一六年才有可能開始注重教育要跟得上時代、跟得上思維,而且是要等到發現問題很嚴重才會著手解決;十二年國教問題只會日漸加劇,究竟那時候的執政黨到底能不能展現決心,還是又找同一批人在談論「教改」。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錯誤的政策也能有應變方式。學校可以開發特色成為明星學校,老師應瞭解制度,激勵學生品格讓孩子主動學習,家長協助小孩激發人生潛能與性向,選擇優質的補教機構,學生也必須要有上課是學習新能力,考試是能力檢定並非壓力觀念,做有效率的學習。

教育要跟得上時代 跟得上思維

林奕華表示,孩童太早學習雙語反而可能會導致兩種語言都學不好;北市雖沒有所謂的雙語私校,但不可否認的是,補教法中並沒有明確規範年齡,在「學齡前」這部分的確有些會用補習班而非幼兒園的方式,打出全美語的招牌,讓小朋友在進小學前就開始學習美語,這是比較灰色的模糊地帶。

北市把英語學習降到小學一年級,等於一進小學每個孩子都可接觸到英語教學。她說,北市本身就是大熔爐,人才來自各地,加上比較國際化,在挑選英語老師方面條件或素質都比較優勢,目前已有一六一位外語老師,且每個學校都設有英語專科教室,無論軟硬體設備都有相關設置,是公立學校不被私校取代的之因。

十二年國教是一個教育改革的重大工程,由於剛起步,加上精神面的觀念與傳統上習慣的觀念有差別,想看出成效需要好幾年。首先要鬆綁教育觀念(以智育成績為唯一導向,或是考試代表一切),再來才能持續帶動老師教學現場,教學變得多元化,增加孩子的思考力。

教改很多人看到的都是浮在在水面上的冰山一小角,水面底下其實是很大一塊重點與根基所在,就是教育理念。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以學習者為中心,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加上配套措施補救學子間的落差,由下而上的教學感染,會比任何由上而下規定要怎麼做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