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五%票價挺國片 龍應台為何不敢硬起來?

文化部提出《電影法》修正草案,其中最令人爭議的是將「隨電影票提撥五%供電影基金」,扶植國片發展。支持國內電影產業,相信台灣民眾沒有人會反對,但在教育紮根、文化核心價值與市場策略都不清楚的規劃下,恐怕又可能為政府主管機關無能又無感的作為增添一筆內容。

一場荒謬的聚會

王小棣指出,台灣沒有電影保護機制,美國八大片商完全掌控在台通路,如入無人之境。(林聖凱/攝影)

文化部長龍應台召開「電影法修正草案」諮商會議,邀請電影業者、導演、專家學者,共同提出務實前瞻建言,導演王小棣說:「很意外地,文化部好不容易號召了這麼大的溝通場合,是很有意義的,讓電影圈各界溝通的機會,但導演裡居然只有我與馮凱到場,」在對象和場合設計上,是最先要被提出質疑的。

一個可以讓電影圈相關人士公開面對面溝通的場合,實屬難得,據悉,成立電影基金會其實是由一些較資深的導演們向文化部建言,初衷為讓電影稅金回到電影基金,扶植國片發展。但照當日來看,電影業者出席者眾多,甚至中南部業者都來了,卻不見資深導演們的影子,這樣的安排究竟是巧合還是作秀,王小棣直言:「可說是荒腔走板」。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電影科回應,原訂廣邀電影業界及學者專家與會,包含國內資深導演朱延平、侯孝賢、王童,以及知名製片人李烈女士等,均在文化部邀請之列,然而導演們或因拍片忙碌,不克前來,故當日到場之導演僅有王小棣與馮凱導演二位。
文建會與新聞局雖然已整合為文化部,但感覺兩隻骨幹似乎還停留在過去,國家幹部應意識到,今天已是以「部門」層級在討論電影政策,所執行之動作卻令人感覺如停在一個很低的層級。主管機關心裡若沒存有推動的動力、好奇心或追求的意志,造成作業上錯失機會就是個大問題,就是我們國家在空轉的一個證明。

電影旗艦計畫不到位 五%誰來付?

文化部在修法條文中提出「成立電影基金」,龍應台表示,從電影票價提撥五%作為電影基金,是把原本應繳的營業稅回歸,但不是繳回國庫,而是專款提撥用於國片的拍攝補助,以目前台灣財政吃緊的狀況,一定要透過修法為電影界引活水。
國民黨立委蔣乃辛表示,反應在電影票價上,其實就是電影稅。政府過去曾提出五年電影旗艦計畫,聲稱將投入六十四億元預算,讓國片佔大陸市場的六.九%,但推動至今卻不到一%,原因就在到目前只編列了近十五億元。現在高舉扶植國片旗幟提撥電影票價,反過來讓消費者承擔上漲結果,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事實上,旗艦計畫當初在訂定的時候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憑空繪出虛浮而誇大的藍圖,幾年後回過頭來檢討,旗艦變成一個小三角板,實在好笑。照這樣的發展步調來看,台灣還要十幾年才位電影發展目標能到,蔣乃辛問:「欠缺的預算不拿出來,變相向人民要錢豈不本末倒置?」龍應台無法回答,只推說這是很多導演的希望。

秀泰影城總經理廖偉銘指出,現在的台灣電影市場是非常蓬勃的,票房平均每年上衝到三五○○萬,加稅一定是漲價,如果徵收五%電影票稅,最後就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連帶影響到日後民眾進電影院消費的意願,恐怕會流失觀眾。
再者,電影院業者放映電影時,得申請減免營業稅(票價的五%)及娛樂稅減半(國片○.五~一.五%,外片一~三%)其實是有條件的,針對普通級國片才給的補助優惠,一年才不到一成,業者幾乎是沒有享受到這個優惠,與政府在檯面上公開的訊息有出入。

王小棣表示,大陸平均年度電影基金是兩百億人民幣,台灣現在討論的電影基金約是三億台幣,大家就用一種哇哇叫的反應,但放長遠來看,為什麼要有電影基金會?如果稅收直接回到電影,讓電影基金會走向比較好的管理管道,不管是對於電影業界、技術層面甚至是人才培養才有空間。

她並不是贊同非增稅不可,而是有很多值得討論與辯論的空間。例如讓二%的電影票稅回到電影基金,三%則由戲院發揮,可折抵稅金,這樣國片的宣傳就會比較熱鬧、有創意,表現出市場的活潑面,而不是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引起反彈。

龍應台是不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文化工作做好真的比政治來的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核心價值。」王小棣說道,好不容易成立了文化部,文創發展後,大家就開始討論賺錢的方法,關心文化部會怎麼賺錢、花錢,再加上國家長期以來不尊重專業,文化部就背負著更艱鉅的任務。

文化部其實是需要緩慢來做的一個工作,需要有良好資源與周密踏實的計畫,但端看現在的台灣,什麼都是馬上就要有效益。她感嘆,政治人物作秀不管專業,只會拿自己的小皮尺套在對方脖子上,「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國家,每個人都該很深入的去了解文化部面臨的問題,透過溝通與建議,讓它改進,未來最重要的就在於文化與深基產業,此時還不去了解問題與給予支持,實在荒謬」。

有人說:「龍應台是不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或者放大檢視文化部的政績,但於此之前我們應先了解,文化部的組合本來就是公務機關人員考取,不是一個原來就長期深耕在文化管理單位的角色,首先在內部架構上就得花時間去調整與培訓,這也是比較大的問題所在。

政府體系長年以來對文化工作抱持著非常輕慢的態度,政治人物不太了解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也不看重文創,直到看到《大長今》開始賣錢,韓國影劇產業發展起來,台灣大老闆們也發現透過文創可以「花小錢賺大錢」,政商界以利益為導向的想法結合在一起,就開始敲鑼打鼓發展不知為何物的文創產業。

如果前述的問題不解決,即使把龍應台換掉,意義是什麼?這個部會如何做到文化紮根、開拓,需要一段時間,並不是人云亦云的評斷。如果內部沒有好好地提升與規劃,針對台灣文化的教育,光是這個部會要像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部會就有一段路要走了,更何況是要提升到產業面?

王小棣希望民眾在看到電影法頒布後,不要認為是政府輕易的漲價,因為文化部可能因反彈聲浪很快就退縮。一個國家剛成立的部會在要推政策需要改革的決心,民眾應該給予支持與時間,讓政策內容趨於原衷,將那一滴活水真正引注在所需要的地方。

給一條魚 不如給一根釣竿

龍部長應該也很無奈,行政院該給的錢不給,只好從人民下手增加資金,這決定在於行政院有沒有決心要開拓國片海外市場。蔣乃辛指出,國片最容易進去的就是華人市場,《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總鋪師》等片雖在台灣擁有高票房,但在大陸卻默默無名,若能在大陸也能占上幾億票房,不是很好嗎?

所謂「給一條魚,不如給一根釣竿」,政府要振興電影不該是口號,重要的是電影政策是什麼?市場在哪裡?今天要發展電影就該區分出不同對象,有些電影是符合台灣內需,有些可以打國際市場,但不是嘴巴講打國際,而是內容要讓其他國家的人看得懂進而接受它,這才是該給的釣竿,絕對比補助幾百萬有幫助。

「一間咖啡店即使裝潢再華麗,東西不好吃也沒有人會買單啊!」廖偉銘說,政府該做的重點是產業的整合。把電影當作產業而非文化,讓導演們在一定形式的架構下投入電影圈,而不是前仆後繼地以自己的方式試探市場水溫,最後失敗收場,也讓消費者對國片失去信心。

「教育」也是發展國片的一項重點,該怎麼把這個產業給專業化?台灣線上所看到的導演、編劇、演員、剪接師等多半非電影本家出身,沒有專業的空間與制度學習。大陸有北京電影學院培育電影人才,韓國每年都會送三、四十個編劇到國外進修,我國有那麼多大專院校,為何就是沒有專門培育電影人才的學校?

國家的未來在社會,社會的未來希望在教育,六、七年前台灣曾送出一批青年到國外進修,李烈就是其中一人,之後她的製片作品從《冏男孩》、《艋舺》到《總鋪師》,都很賣座,這項計畫卻在實施一次後嘎然停止。政府一直喊著要發展文創,根基的培養卻被忽略,若能將台灣豐富的創意與產業串連,不更有前瞻性?

政策不一定要花錢,該怎麼讓人才與know how留在台灣,有沒有人去想過、關心這件事?電影如此,電視、流行音樂都是如此。蔣乃辛說:「龍部長有文化的概念卻沒有產業的概念,」應與產業界的人多接觸,了解第一線的人面臨什麼問題,「不要殺雞取卵」。

電影好不容易在這幾年起來了,經過一波打擊,想再燒就燒不起來了,從稅撫金裡面去減免就是為了刺激票房,讓不看的人去看,會看的人看更多,才是產業的精神。「台灣要發展電影,這兩年不把握進入大陸市場,等到他們的設備或是編劇等振興後,台灣還要追嗎?是追不上了。」蔣乃辛說道。

沒有電影保護機制 台灣乖乖任美八大片商宰制

王小棣指出,美國八大片商完全掌控在台通路,「國內電影院沒有一定要播放多少國片的比例,政府沒有作為實在太不應該。」其次,美商八大對台灣予給予於求,與其他國家戲院可能五五或六四拆帳,但在台甚至七三都有,造成獨佔市場狀態,片商幾乎不太有餘裕上國片,美商八大上映管道「如入無人之境」。

這幾年,有些八大片商看到台灣國片內容真的好,也會利用管道幫助國片發展,雖行之有年,但在道理上來說還是荒謬的。就好比「台灣自己種出來的西瓜、芭樂,自己都賣不好,一定要美商公司來台灣賣台灣的水果」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從南到尾最漂亮的攤位都是美商八大的,台灣人想要賣,就是得排後面的位置。

「You don't get what you deserve, you get what you bargained for」意指並不是覺得自己值得多少就會得到多少,而是一定要奮力爭取。王小棣表示,對於美商八大佔據國內平台應要共同想辦法改善,將電影院經營得有特色,與創作者保持良好關係,才是努力的目標,而不是認為電影界都在找業者麻煩,這個心態需要改變。

韓國在衝撞電影配額制時,導演與電影業者為了抗議開放外國電影配額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表達強烈抗議。韓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制度維持既定比例。後來韓國國片票房比例直線向上飆,對業者有什麼傷害呢?也不用看美商的眼色,台灣電影業者應好好地衡量真正的經營之道在哪裡。

廖偉銘表示,台灣電影業者不是不挺國片,但政府政策的內容與目標在哪?舉文化部啟動「搶救台灣老電影行動」為例,為幫助籌措搶救瀕於酸化毀損的老電影計畫,二十七日晚間全台有五十四家戲院同步上映胡金銓經典老片《龍門客棧》,除了捐出電影票收入,秀泰影城也捐出五十萬元支持這些計畫。

再者,政府補貼輔導金不該如灑流水,沒有所謂的借貸觀念,這些錢都是納稅人的錢,理應更受到監督與考驗。政府有義務扶植國片發展,但落實的步驟應有很長遠的規劃,呼應前面所提到的,就是紮根與紮實。
繼侯孝賢、魏德聖等大導在海外衝出票房,代表左腳已經踏出去了,右腳現正在國內正起步中,王小棣堅信,總有一天會左右腳一起並行。現在是最需要扶持的時候,在那之後導演應要有自己最高的標準,然後期許方向越來越確實,實力越來越堅強。

台灣是非常多元且富有自由創作的空間,如何建立起機制為台灣電影引入活水,讓水源開闊而不是靠國家,是大家該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