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上路了 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該如何應戰?

九月二十九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主打金融及服務貿易,整個上海浦東熱熱鬧鬧,民眾擠破頭想要一窺究竟,甚至連前百大企業都早已被先行註冊,這裡是全球的一塊大餅,人人覬覦著。而在二○一一年提出,台灣相同概念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還卡在第一階段,就算成功推動,又是否能成為台灣經濟的救命丹,仍是一堆問號!

大陸自貿區開放 台灣是競爭抑或對接?

這是大陸第二波改革開放,喊出的改革紅利相當誘人,這也將是大陸的一個重大實驗,成功了將推到全中國。

最讓人吸睛的的是,它採取負面表列方式,只要不是禁止項目都可以進入,並且大幅度解放人民幣限制,從三月李克強提出設立中國自貿區,到九月揭牌上路,只有短短半年的時間,大陸展現的決心,絕對是這次自貿區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
而這個可能造成新一波錢潮的新世界,距離台灣一千五百公里,與其有著類似概念的是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出的是六港一空,放寬過去限制的法規、提供過去沒有的優惠、增加人流、物流、金流…

同樣發展自由貿易,大陸擁有台灣所沒有的龐大腹地、廣大的內需,最重要的是,它是全世界都想要來的市場。不管台灣擁有多大的競爭力,它都是一塊外資絕對會投資的區域,那,這時候的台灣究竟會不會受到威脅?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史惠慈認為,大陸的市場那麼大,台灣不可能能夠取代它,但台灣的優勢是在於,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能吸引一部分的人到台灣來投資。舉例來說,台灣可以利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爭取到外資來台設立公司再轉進大陸做獨資,或者台灣的醫療設備與素質比大陸好,也能吸引到一部分想要的投資。

台灣經濟研究院博士呂曜志則表示,洋山港吞吐量要做到世界最大轉口港新加坡的兩倍,確實對台灣會有壓力,然而大陸就是未來最大的市場,物流的生意只會越來越好,若持續開放下去,改革紅利也會越來越多,台灣的港口只能想辦法找到利基點與洋山港合作,找到新的合作定位,維持一定的能量。

而關於自貿區最大亮點的金融解禁、人民幣國際化,史惠慈認為,目前看到的措施並沒有人民幣國際化,基本上做的仍是設立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而這些台灣早就已經在做,即便在上海金融自由化走得非常快的情況下,大陸本土金融監管和內部的金融監理仍是問題,上海能夠找到它應有的地位,但是香港新加坡不會一時被取代,台灣金融業就端看能不能搶到利基的切入點。

龐大貿易組織包圍 台灣所面臨的經濟困境

除了上海自貿區所產生的威脅,台灣更面臨著一個重大危機,那就是全球最大的的區域經貿組織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包圍著台灣,這個組織的成員國有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智利、祕魯、汶萊、紐西蘭、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韓國則正在申請中,成員國GDP的總和占全球年經濟產值近四○%,更預計在二○一五年,將會員國關稅全面降到零,而台灣卻被孤立在外。

「當台灣有九四%的產品出口都要課稅,你怎麼和別人競爭?」史惠慈說,這是台灣面臨的一個困境,當出口被國際貿易組織擋在門外,資金、人才也被國內法規限制住時,台灣的機會正在流失當中。

「除了加緊速度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達到關稅下降,本身也必須要開放,讓外資來投資提升競爭力,並藉由這樣的開放,創造新的商機與優勢。」史惠慈認為台灣要積極加入這個區域組織,首要之務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加自由化,而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一個入門的方式。

而到底什麼是「自由經濟示範區」?它所示範的區域是「六海一空一農技區」,希望大幅度鬆綁台灣各種的法令限制,提供更多的優惠,打造便利的經商環境,最終目標是將區域擴大到全島,讓台灣成為「自由經濟島」。

一定要做自由經濟示範區嗎?

「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動能、投資,那就沒有成長,永遠停留在二十二K。讓它動起來是現在必須要做的!」史惠慈說。

問題是,外資為什麼不想來台灣投資?是因為台灣沒有實力,還是台灣的限制太多?呂曜志表示:「台灣移民法規太嚴格,移民如果可以大開放,我覺得產業會活起來,」史惠慈也說,物流業在台灣過去一直做的不錯,但自貿港區卻成效不彰,是因為台灣過去的自貿港區只能做簡單加工,卻不准做附加價值高的深層加工,在稅制上,更沒有簽訂免稅」。

「台灣經濟都是被自己給綁死的」,示範區就是要把這些限制給鬆綁,製造人流、物流、金流。而經建會提出的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想讓台灣鬆綁的第一步。

但,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提出的計畫,是將原本的貿易港區升級與桃園航空城、屏東生技園區合成六港一空,對此,也招來不少批評:「不過是擴大過去的加工出口區而已」。

自由貿易港區推動十年 跨部會溝通成阻礙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概念其實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二○○四年的五大自由貿易港區,就有類似前店後廠腹地的概念,然而推動近十年,成效卻不彰,永塑集團營運長簡耀宗說:「執行效率太差,要是跨部會溝通做到,成效會是現在的百倍,足以讓台灣經濟活絡起來」。

自由貿易港區最大的問題是業務單位執行者無法針對疑義做決定,各部會常需往來發文,一來一往時間早已拖去一大半,例如原本的簡易加工,政府規定「對國家經濟有重大貢獻」的港區業者可委託區外廠商進行加工,但法條規定模糊,等到確定為對國家經濟有重大貢獻時,早已失去黃金時間,「轉口的速度就是要快,新加坡可以,台灣做的到嗎?」簡耀宗說。

他建議應該成立跨部會的法律諮詢中心,加快速度,另外更該仿效上海自貿區以負面表列,明確指出哪些方面不能做,其他的就大力開放,而這就如同李克強知道大陸自貿區推動有風險,但他敢做,那台灣呢,你要不要做?

鬆綁法規、釋出優惠措施 台灣只能再更開放!

高雄曾經是世界第三大港口,靠著加工出口區從一個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大都市,贏得一席國際地位。

但現在,台灣不能再依賴轉口與簡單加工,尤其大陸自貿區開辦後,台灣的重要性會衰退,因此自由經濟示範區提出六海一空,前店後廠設計,利用台灣自己製造業強大的背景優勢,不再只是單純的轉運物流,而是從簡單進出口變成深層加工,並利用稅制上的改革,有效的延伸價值鏈,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來招商引資。

「鬆綁是必要的措施!」史慧慈說,台灣唯有更開放,才能取得競爭力。台灣已在國際上被孤立,呂曜志建議,「孤立的情況下要自我單邊開放,」自我單邊開放指的是自由經濟的區塊,再附加一些能吸引目光的優惠部分。

當其他國家彼此有貿易協定,將創造貿易投資效果,增加兩邊貿易量的投資額,而台灣目前能做的就是單邊自由化。當然自由化必須慢慢來,自由經濟的法規鬆綁,將產業鏈重新拉起來,若別人的產業鏈越做越大,台灣的產業鏈無法與別人銜接,就會被拋在後頭。

例如日本、韓國不再向台灣購料時,台灣就再提供一些優惠,抵擋貿易投資移轉,更要與國際連結合作,希望可以達到國際招商的效果,而招商最好要有產業合作和升級的概念。

呂曜志認為,台灣還是具備優勢的,上海自貿區是希望將上海市成為區域運籌總部,讓城市城鎮化,其最重要的精神是物流與金融,但其需要企業營運、產品服務聯合的高端服務業還沒發展起來,而這就是台灣現在的機會。

如果開放,犧牲的是台灣島內人民的利益?

開放一體兩面,開放能吸引人流、金流、物流創造GDP,卻也會衝擊到國內原本的市場生態,勞工團體就擔心用減稅引進的白領人才,可能會排擠到台灣的勞工,進而影響到部分薪資水準。

呂曜志認為,台灣過去對外投資的觀念需要轉變,以前對外投資要的是勞工,不是人才,而現在,應該是要像新加坡、香港一樣,尋找的是生意合作夥伴,白領的人才,這些國家當地的創意服務人才、國際型商貿人才,開發有價值,有差異化的產業。

「台灣的老闆都只想把總部或者中樞留給台灣人做,這會害死台灣!」呂曜志說,這代表你有全球化卻沒有在地化。在地化是生產資源,僅就近供應的概念。唯有培養在地的服務能量,把高端服務拉到外面,可以克服某種程度貿易和投資的效果。

以TPP會員國來看,彼此服務業開放的深,能夠進到對方市場培養他們系統的能量,進而帶動製造業出口。舉例來說,韓國可以進到會員國市場購買頻道播放韓劇,利用軟性形象帶動三星、LG品牌等製造業出口,而日本在東南亞就是這樣輸給韓國的。

方向對了,執行效率會是關鍵!

台灣不是沒有提出過類似的概念,二○○六年的亞太營運中心就是一例,但行政效率差與各方阻力大是主要原因。二○一一年十二月經濟部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構想」,在次年內閣改組時,經建會又重新規劃,於去年年底推出規劃草案,今年初內閣再改組,推動方向又再一次改變。拖,就是台灣經濟走向失敗的宿命。

而二○○四年推動的自由貿易港區,包含基隆港、蘇澳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及桃園航空貨運園區的「五海一空」,在二○一三年七月升級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到了八月又納入安平港及屏東農業生技園區,擴大為「六海一空一生技園區」,推動範圍幾經變動,有立委就認為,各產業未來都會爭吵為何沒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屆時,示範條例要過關遙遙無期。
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的比大陸自貿區還早,但目前仍在第一階段,有待行政院敲定特別條例,再送交立法院審議,而大陸卻快速的在半年內推動上路,雖然細則還沒出現,但這個封閉的共產主義國家,究竟可以「自由開放」到什麼程度?全世界都睜大眼睛看,而這樣的決心,卻也是台灣一直以來所缺乏的。

日前,自由經濟示範區開放項目,也再度引發部會不同調。在央行堅持下,金管會第一階段的開放方案,主要針對境外金融,不涉及新台幣。第二階段金管會希望研議開放的的金融商品,與央行堅持「反對新台幣計價商品納入自經區」也明顯有衝突。

政府喊出的口號總比實際作為更為響亮,「唯有快才有機會,」但台灣的行政效率慢,各部會意見總是不同調,草案還在行政院審議,未送到立法院,更何況實際落實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自由經濟的這一步,能不能成功跨出,成敗的關鍵,就得端看政府各部會的整合與行政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