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族也能聰明買保險!

小資族指的是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每個月薪資扣除掉房租、水電費、生活開銷後,所剩餘額不多。小資族所要承擔的風險主要是身故、殘廢失能、個人責任與生病四大來源,因此若能利用小額的保費,達到保障的最大效能,便是小資族需要特別思考與規劃的!

保單百百種 該如何選擇?

保險到底有多重要?國人一般對保險的印象並不是太好,但保險其實就是為自己買一個保障,尤其小資族想盡辦法節省開銷,經常刪除的就是保險預算,但是越少錢的人,其實最應該為自己買保險,當你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時,以小額保費買到應有的保障就是最需優先考慮的。

李雪雯表示,保險業務員通常只談需求保障是多少,但不會告訴你「除了終身壽險之外,還有其他選擇」。(本刊資料室)

一般常見的保險種類,包括醫療險、意外險、儲蓄險等,在保險規劃上,如何區分其重要性?永達保險經紀人副理吳宗翰說:「簡單來說,如果這個風險發生之後,帶來的損失對你造成的影響愈大的,就要優先做好準備。」理財專欄作家李雪雯則表示,保額的選擇要注意兩個重點,保障與責任,包含生命與健康的保障,以及個人應負擔的家庭責任等。

因此如果小資族身上有學貸、扶養父母的責任,壽險絕對應該優先考慮,再來才是規劃醫療險部分,利用有限的預算將保障額度做到適足,在意外險的部分則可以選擇產險公司的保單較為划算,最後才是儲蓄的規劃。

李雪雯表示,以二十五歲單身小資族為例,此時期是人生整體循環中收入最低的時期,小資族雖然普遍沒有家庭經濟及房貸壓力,但開始肩負孝養父母的責任,一開始應以壽險入手,當發生事故時,還能留給父母一筆足夠生活的孝養費。而預算有限的小資族,李雪雯建議從單純的保障型保單入手,例如可轉換成終身壽險的定期壽險,也因為收入不多,投保重點宜先從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商品著手,把當下的保障做足。

在整體保單規劃上,可根據收入與工作性質對保障的需求來考量,李雪雯建議所有保單商品中,平準型終身壽險(保額從頭到尾不變)一直是建議購買的第一張保單,原因有二,其一為保障期間沒有限制,其二是保戶能以此張保單為基礎,附加該公司的各類型附約,如定期壽險、住院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意外傷害險等附約,若一般每年可支付的保費預算不高,可選擇繳費期間較長的保單,最後依據個人與工作性質對保障的要求,身體狀況不錯的年輕人,再加買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即可。

根據衛生署國人死因分析,二十五至四十四歲壯年主要死因第一為惡性腫瘤,第二為事故傷害,因此若能力許可,終身壽險主約上,附加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可增加健康的保障。

在意外險的部分,規劃要訣是額度一定要足夠!意外險是讓自己如果發生意外導致殘廢時,至少能給自己復健時的生活費以及支付請看護的費用。另外,除了強制責任險(兩百萬)最好還能要加買責任險,依據過去車禍和解與法院判定的平均金額為四百五十萬,若只保強制險恐難以支應,建議加保第三人責任險,才能在發生事故時,對自己與受害者有足夠的保障。

小資族應試算自己所需承擔的責任,並用定期壽險涵蓋相關風險,而建議想節省保費的小資族,也可善用技巧以附約方式,為自己補強基本而不足,或是其他更迫切需要的保障。

什麼是定期險及終身險?

瞭解保險的重要性之後,小資族要如何為自己物色保單?購買醫療險最常聽到的是「定期醫療險」和「終身醫療險」,小資族在選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需求,才能買到最適合的商品。

定期險主要為一年一約,所以須特別注意有沒有保證續保的部分,而終身醫療險則是有終身保障,但繳費期限長,相對保費高,目前專家皆建議,在壽險部分可以低保額的壽險或定期壽險為主,再搭配實支實付的定期險。

李雪雯表示,保險業務員通常只談需求保障是多少,但不會告訴你「除了終身壽險之外,還有其他選擇」,以同樣的保費預算來計算,購買終身壽險的保障制度要比購買定期壽險少很多,因此善用定期壽險降低保費,提高保障就是小資族的一個聰明方法!

另外,有多數人認為買保險就像把錢丟到大海裡一樣,因此偏好購買「可以把錢拿回來」的還本型保險,但實際上還本型保險的年繳保費比定期險貴了好多倍,還本金也會受到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不見得比較划算。例如:若今天買一個保額一百萬元的平準型終身壽險,年繳保費大約是兩萬六千元,但如果是買一個一百萬元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年繳保費卻要四萬一千元,也就是一年兩萬六千元可買到一百萬元平準型終身壽險,但是還本型卻只能買到六十三萬元的水準。

再看通貨膨脹的問題,假設終身還本型壽險,總繳保費一百萬元、通膨率為一%,三十年後可以拿回一百零六萬元,乍看之下雖然划算,但事實上三十年後的一百萬相當於現在的八十一萬而已。所以,買保險應該要先注重當下買到的保障是否足夠,而不要被還本所給誤導,讓自己超過能負擔的保費,卻又沒有買到足夠的保障!

雖然定期險能用較低的保費買到最大的保障,但有利就有弊,李雪雯表示,定期壽險的保費便宜,在於保障期間受到限制(通常在三十年以下),若保戶繳費期滿,未發生任何身故或全殘事故,過去所繳保費不但不會退回,所有保障也都會消失,且因年紀大的保戶想再購買定期壽險時,因身體狀況變差,常會遭到拒保,且繳交的保費也較貴。

為避免以上情況,建議可用終身壽險搭配定期壽險,或是購買可以轉換成終身壽險的定期壽險。保戶在轉換後,必須繳交扣除死亡保費後的責任準備金差額,因此財務上一次能出這麼多錢,也是一般保戶要考慮由定期轉成終身壽險或是另外加買終身壽險的依據。

「未來的事,必須善用儲蓄與投資解決,」吳宗翰說,雖建議主要以定期險為主,保戶會擔心年紀愈大後,保費會漲到不可負荷的程度,或者到期之後,保險公司就不再讓其再購買,吳宗翰認為這些擔心都可用儲蓄與投資來解決。因此,只要有計劃地做好投資理財,儘管以後我們身上的保單都到期了,卻仍有足夠的財富,讓我們無懼任何風險。

該不該買儲蓄險?

目前許多小資族也都是月光一族,是否該利用儲蓄險強迫儲蓄?成為小資族思考的問題,若能在六年、十年或二十年後領回一小筆錢,是不是也是一個儲蓄的好法子?

以目前儲蓄險方式,是定期繳一筆錢,待繳費期滿可以定期領回一些錢或是一次領回一筆錢。但這期間,等於是把錢交給保險公司管理,當有現金需求時,解約通常會損失一定比例的本金。李雪雯更表示,以儲蓄險與銀行定存的利率換算下來,短期實質利率(IRR/內部平均報酬率)已經越來越接近,當年輕有緊急需求動用現金甚至出國留學等,面臨解約的損失是否划算?李雪雯建議小資族若要強迫儲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長期交給保險公司管理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吳宗翰則表示,以目前市場來看,銀行利率只會越降越低,若能以長期的退休金做整體規劃,以保險公司目前較好的保證利率,來確保退休時能有比市場更好的利率,會比購買短期的儲蓄險更有保障。

打破購買保險的五大迷思

李雪雯表示,市場上一些不懂保險的業務員,常會給保戶一些錯誤的觀念,又以以下五點為最為常見:

一、需要的保障這麼多,保費已經減無可減

其實在固定保額之下,有許多方法能夠降低保費,如相同保額不須全數購買終身壽險,可利用定期壽險附約,降低保費提高保障。

二、一定要買終身型的保險,因為保障終身需要

終身壽險是為身後事做準備,雖必要卻不需花太多預算,只須買到基本額度即可,至於其他健康險,首先應考慮保證續保的健康險附約,如實支實付等,而不考慮終身住院醫療險。

三、外幣保單預定利率高於台幣保單,所以要買外幣保單

首先,預定利率不等於年複利投資報酬率。其次,外幣保單預定利率雖高於台幣保單,但也增加匯損的風險,如果沒有外幣需求的保戶,大可不必趕流行買外幣保單。

四、儲蓄險的年複利率報酬高於銀行定存,所以絕對是買到賺到

銀行定存利率年年改變,但保單的年化報酬率則是固定不變的。若市場利率走高,保戶也同樣損失獲得更高投資報酬率的機會,因此在市場利率可能走高的情況下,目前年化報酬率高於銀行定存的儲蓄險,不能算是買到賺到。李雪雯更表示,長時間把錢存放在保險公司,在需要動用資金時,還須面臨解約的風險。

五、還本型保單是利用利息購買保障,到期可退還保費,每一元都不會浪費

還本型的保單比保障型的保單保費貴了三至四倍,且還本型保單受到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不見得比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