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保單大海嘯!代價1500億的這堂課,台灣學到了什麼?
新冠疫情衝擊全世界,但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比想像中巨大!《遠見》發現,光以防疫保單為例,截至今年9月26日,防疫險、疫苗險共已理賠274.39萬件,賠付金額超過千億,而且後遺症開始浮現,高保費時代已然來臨,民眾也難再享有優質的保險商品。這場保險史上的核彈級巨災,究竟是誰造成的?其中有什麼沒被看見的真相?《遠見》為你抽絲剝繭、尋求解答。
今年5月中旬,桃園三代同堂的女主人確診,12位家人被隔離,累計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超過100萬,剛好拿去支付年初買的進口車款;7月下旬,台北一家四口陸續隔離、確診,也拿到60幾萬理賠金,媽媽雀躍地說,「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大紅包。」
不只這兩戶人家。由於Omicron無症狀、輕症率達99.7%以上,絕大多數確診者仍可在家上班,快速康復並正常生活。短短五個月,一張防疫保單讓產險業吐出歷年盈餘還不夠,得靠增資或借貸度難關。
保險史上核彈巨災,理賠金超過千億
累計今年至9月26日,防疫險、疫苗險共理賠274.39萬件,理賠金額達1070.41億,是保費收入的19.33倍。其中,富邦產險前8月已賠付249.5億,至9月19日手上還有169萬件有效保單,政府如不修正防疫政策,還會繼續賠下去,預估理賠金將飆破1500億大關。
儘管產險業已完成及計畫增資達754.3億,但疫情又持續延燒,9月20日,本土確診人數回升至4萬4500例,總確診人數突破600萬大關。由於確診率26%,遠超出產險預估的15至20%,資金壓力陡升,年底恐迎來二度增資潮,總金額上看千億。
儘管產險已虧損連連,外界仍普遍認為「自己設計的保單,就得概括承受,沒什麼好抱怨的」。
但這堂課的代價高達1500億,總要記取教訓吧!《遠見雜誌》探討保險史上的核彈級巨災後,發現「完美風暴」的形成,並非保險業一方可為。
時空拉回2020年初疫情剛發生當下。富邦產率先送審防疫保單,4月,金管會通過,由於性價比不高,加上台灣幾乎沒有疫情,乏人問津。直至年底,台產推出「500元,隔離、確診10萬」的神單,採定額給付淺顯易懂,才逐漸引來話題。
到了2021年元月11日,部桃爆發院內感染時,讓這張保單瞬間爆紅。北部居民提高染疫意識,加上業務員全力促銷,迴響超乎預期。
當台產發現快達設定的8萬張「風險胃納量」時,緊急宣布於元月25日午夜12點停賣。
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民眾蜂擁到台北館前路的總部排隊,連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都是看電視,才知道搶買風潮。從預計的8萬張暴增至403萬張,光一個週末(22至23日)就湧入百萬張保單。
由於部桃感染事件很快於2月19日清零落幕,同業看到台產一口氣拿到403萬張保單,無不露出欣羨神情,防疫保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台產也在去年爆發515疫情後,迎來理賠潮,最終倒虧近一億,如加計佣金、行政費用,赤字達8億,從此退出防疫險戰場。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賴曜賢說,這輩子從未看過民眾大排長龍搶保單,苦等五小時都要買,就知道「事情大條了」。
灰犀牛早有警訊,業界為何輕忽?
台產從賺錢到虧損,是「防疫保單之亂」的第一隻灰犀牛,它就站在面前,為何業界輕忽警訊?
前臺銀人壽總經理、亞太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會長邱華創分析,由於民眾自律自愛,再次戰勝「515」疫情,保險公司確實有吸取台產的教訓,自認已提高五至十倍的費率,並調降保額,但眼看每天都是+0+0,這個生意還是很穩當的。
2021年,就這麼賣出910萬5664張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產險為主,壽險很少)、保費收入80幾億。從事產險30幾年的主管說,產險一年一約,單一險種能賣超過900多萬張,真的破天荒。
當業者眉開眼笑之際,4月初台灣開始爆發Omicron疫情,確診人數呈指數上升,中央、地方無法招架,在「醫療量能不足」困境下,指揮中心放棄「清零」政策,緊急宣布「與病毒共存」。
防疫政策大轉彎,也正式開啟「防疫保單之亂」的序幕。
隨著確診人數從二位數飆升至五位數,理賠案件如排山倒海而來,業者緊急宣布停賣。業務員為服務客戶,通知續保戶趕緊繳費,保經代也廣發群組告知有需求者「逾時不候」,導致續保、新契約同時湧入。金管會估算短短幾天緩衝期,湧入200多萬件的需求。
在台北上班的王小姐說,我正在開會,LINE噹噹響:「快點請家人在今天下午5:30前到便利商店繳現金。」她事後萬分感謝業務員,不然就錯過了。
大單瞬間湧入,堪稱史無前例。一家小型產險公司提前兩天告知通路停售,48小時收到7萬張要保書。「事後才知道,坊間已無防疫保單,業務員呷好逗相報,昭告天下再不買就沒機會了,」主管唉聲嘆氣,公司變成最後一隻老鼠!
受訪的產險主管均異口同聲說,這輩子沒看過這麼誇張的事。最終,業者自知無法承擔風險,喊出「不接受重複投保」「不接受信用卡刷卡」等規定時,瞬間又釀成「續保、核保糾紛」大風暴。
糾紛起源於有公司承諾可重複投保,發現無法負荷想變更條款拒保;還有自動續保部分,也想修改遊戲規則,以降低風險。保戶只好向立委陳情,金管會接受質詢後進行協調,並呼籲企業誠信的重要性。
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資料顯示,截至9月7日,防疫險申訴案件達2萬1332件,為去年的112.87倍,主要以拒核保、續保案件為主。
「其實申訴案件僅占承保件數的千分之2.9,且主要集中在二家(64.3%),整個產業卻在民粹壓力下陪葬,已形同繳械、幾乎都從寬認定了,」一位產險主管無奈說,有執政黨民代不太了解事情的來龍去派,至今仍一直施壓,怪罪金管會、產險公司。
以某大型產險公司為例,2、3月時,一個月理賠申請案件不超過2000件,疫情爆發後,5、6月每天都是上萬件,幾乎全集團總動員、還請臨時人員趕工。「有家產險公司的行政人員累趴了,想集體離職,就知道當時狀況有多慘烈,」一位業務員說,「我每天收件收到手軟、打字打到抽筋。」
保單之亂蔓延五個月,誰有責任?
防疫保單之亂至今五個多月,業者確實難辭其咎,但真的毫無風險管理意識嗎?其實,這與台灣的防疫政策、防疫成果密不可分。
去年元月25日,記者詢問當時的指揮官陳時中會不會買台產保單時?他笑回:「保險倍數200倍,風險(確診)千分之一都不到,效益200倍聽起來不錯,但風險沒那麼大,不太划算!」
陳時中說的沒錯,台灣防疫很嚴格,只要與確診者接觸就強制帶到檢疫中心、防疫旅館隔離,加上確診率低,保險公司發現有市場需求,如小吃店有客人確診,老闆無法營業還要被隔離,進而影響生計,需要填補損失,但又難以估算隔離、確診的影響,遂採定額理賠,只要隔離、確診就給3至10萬不等的理賠金。
專長保險精算的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宮可倫表示,法定傳染病保障綜合保險有審查流程,保險公司有一套設計、精算、稽核的SOP,沒有人會故意設計賠錢的商品。每張保單都有時空背景存在,以2020年台灣的確診率精算,台產500元的費率都算高了。
當第二隻灰犀牛(515疫情)出現時,很多公司已重推「高費率、低保額」防疫險2.0版。
但為何已拉高費率,仍無法抵擋這波的疫情理賠?「這個完美風暴的形成,如果產險公司要扛六成責任,衛福部、金管會、通路也要承擔四成責任,」賴曜賢說,新冠疫情百年一遇,請諾貝爾大師精算也算不出費率。現在的重點是,產險公司要知道犯了哪些錯?徹底落實風控、補好漏洞。
保險業者犯五錯,如何亡羊補牢?
首先是,業者過於相信政府的清零政策,輕忽新冠病毒的傳染風險及演變,尤其傳染病,並非保險公司理想的可保風險。
由於業者堅信政府的防疫政策,到了今年初,全球爆發Omicron疫情時,還有產險公司推出「隔離10萬、確診5萬」「隔離、確診各賠5萬」的保單,後者短短五天就狂賣超過10萬件。「我們主動提醒,這兩家趕緊停售,不然損失會更多,」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產險公司才陸續改版、降保額或下架。
「產險公司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將風險重壓在防疫政策上,」邱華創說,導致政策急轉彎時,措手不及,毫無因應時間。
第二是,長期以業績為導向,商品和風險不對稱。
防疫險之亂主因之一就是業績競爭。當台產攻下403萬張保單時,無保單可賣的業務員紛紛要求推出商品,以搶占市場。
例如,A公司的防疫險就是被業務員催出來的。2020年中,A公司設計一張穩健保單,賣相很不好;去年熱銷時,業務員抱怨連連,「我們只能乾瞪眼,一毛錢賺不到,」只好再推「保費4000元、保額3至5萬」的保單,還是被批評「毫無吸引力,賣不動」,保費再降到2000多元,依舊乏人問津;今年初一口氣降到500、600元,兩週賣出三萬張。
尤其是台產退出市場後,各家更不斷推出防疫險,400萬張就代表400萬個客戶,這些人還有續保需求,不借機入市更待何時。
邱華創分析,產險都是一年一約的短單,如汽車險,很難滲透家庭。防疫險雖便宜、佣金少,恐連交通、工本費都不夠,卻能穿透保戶的家族成員,業務員醉翁之意不在錢,是透過這張保單,建立與客戶的關係。「站在客戶立場,停賣前緊急通知趕快投保,好感度拉高拉滿,就有機會延伸其他險種的服務。」
賴曜賢坦言,保單多數是從業務端反推來的。市場競爭激烈,低性價比保單很難行銷。風險、業績就不斷在天平兩端擺盪,防疫保單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第三,從未有瞬間爆大量經驗,根本來不及停損。
過去雖發生過保費調漲前的搶買風潮,但防疫保單在短短幾天湧入200多萬張,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宮可倫分析,沒人想到保單會瞬間湧入,就像演唱會的票秒殺,讓網站當機。對長期仰賴實體通路的產險業來說,根本無法掌控最終的風險胃納量,「無法說斷就斷、一刀切。」
他進一步分析,就是存貨管理概念,過去是以天計算,這次快到要用秒。產險公司無法估算停賣前幾天的緩衝期,會收進多少,事後才知道,「原來還在路上的保單,如潮水般洶湧。」
多數大單來自長期合作的保經代通路。產險不像壽險有龐大業務部隊,尤其是非金控的產險公司,非常依賴保經代通路,這次多數通路趕時間代簽,先將要保書、繳款單據email給公司,再補正本。產險公司基於長期伙伴關係,都從寬處理了。
但理賠都是真金白銀,少者幾億、多者數百億。這波搶單下來,產險公司與保經代關係確實受到影響。
其實,保經代也沒料到衝擊如此大。保險經紀人公會理事長廖世昌說,保經代幫客戶爭取權益,但絕不會要求保險公司全吞,我們理解送要保書,不表示百分百通過核保,也不會承諾客戶一定成功。這次又牽扯到防疫政策,讓核保變得更複雜。「產險向來與保經代密不可分,大家還是會一起共存共榮。」
第四,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螺絲鬆了。
防疫政策大翻轉,確實讓保險公司措手不及,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坦言,「這次產險、壽險的風控出了問題,讓我大開眼界。」
當過金管會主委的他說,金融機構首重風險管理。從台產理賠事件、515疫情、泰國保險公司因防疫險陸續被吊銷執照,到Omicron疫情爆發,保險公司都沒有認真看待這四隻灰犀牛,保單持續到今年4月還在賣。
第五,防疫保單「再保」不足。
再保是保險公司用來分散風險的工具,由於防疫保單保費低、利潤薄,加上台灣疫情相對輕微,初期業者並不認為每張都要再保。等到今年初,疫情升溫,新的保單就更難洽到再保了。
「再保不足」是鉅額損失無法彌補的主因之一。
本身也是執業律師的廖世昌說,即便有再保的公司,也恐面臨「無法理賠」的困境,癥結點在台灣「居家照護=住院」的防疫政策,國際再保公司認為確診者並無實際住院行為,傾向不接受「融通」住院的日額給付方式。
「我很擔心國際再保公司不理賠,這樣損失會更大,」正全力辦理增資案的高階主管眉頭緊蹙。
一連串畸形亂象,慘痛代價全民擔
這波防疫險慘賠,產險公司已學到教訓,今後對新興商品將嚴加審查,並設停售機制,跟通路的合約會明確約定,當發生什麼情況時,不再有停售緩衝期,馬上停止收件。
8月間,金管會舉行產險總經理會議時,業界表達心聲,委外行銷通路想停停不了,業務員或保經代還繼續賣,希望金管會考慮保費小、風險範圍大的保單,改用網路投保或對通路進行「限額銷售」。金管會已承諾近期會修正網路投保相關規定,增加網投的業務範圍。
廖世昌說,雖然網路說關就關,馬上可以停售,較不會衍生核保等糾紛,但可以網投的保單並不多,產險公司還是必須有保經代的通路。
防疫保單理賠風爆至今,創下單一險種鉅額理賠再增資的紀錄,現已有三位總經理下台,甚至第一次出現要變賣大樓付理賠金的新聞。但,事件並未就此落幕,隨著單日確診數又回到4萬多例,連金管會都無法回答總理賠金額是多少。
最終,不管是1500億或2000億,這個慘痛的代價還是得全民承擔。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總結說,防疫保單之患,就是政府帶頭作亂!指揮中心不負責任,做「政治」防疫;保險公司又輕忽風險管理,才產生「類賭博」、民眾如同買樂透確診的「類擠兌」畸形現象!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https://bit.ly/3M9mhrZ】
今年5月中旬,桃園三代同堂的女主人確診,12位家人被隔離,累計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超過100萬,剛好拿去支付年初買的進口車款;7月下旬,台北一家四口陸續隔離、確診,也拿到60幾萬理賠金,媽媽雀躍地說,「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大紅包。」
不只這兩戶人家。由於Omicron無症狀、輕症率達99.7%以上,絕大多數確診者仍可在家上班,快速康復並正常生活。短短五個月,一張防疫保單讓產險業吐出歷年盈餘還不夠,得靠增資或借貸度難關。
保險史上核彈巨災,理賠金超過千億
累計今年至9月26日,防疫險、疫苗險共理賠274.39萬件,理賠金額達1070.41億,是保費收入的19.33倍。其中,富邦產險前8月已賠付249.5億,至9月19日手上還有169萬件有效保單,政府如不修正防疫政策,還會繼續賠下去,預估理賠金將飆破1500億大關。
儘管產險業已完成及計畫增資達754.3億,但疫情又持續延燒,9月20日,本土確診人數回升至4萬4500例,總確診人數突破600萬大關。由於確診率26%,遠超出產險預估的15至20%,資金壓力陡升,年底恐迎來二度增資潮,總金額上看千億。
儘管產險已虧損連連,外界仍普遍認為「自己設計的保單,就得概括承受,沒什麼好抱怨的」。
但這堂課的代價高達1500億,總要記取教訓吧!《遠見雜誌》探討保險史上的核彈級巨災後,發現「完美風暴」的形成,並非保險業一方可為。
圖/彭杏珠整理
時空拉回2020年初疫情剛發生當下。富邦產率先送審防疫保單,4月,金管會通過,由於性價比不高,加上台灣幾乎沒有疫情,乏人問津。直至年底,台產推出「500元,隔離、確診10萬」的神單,採定額給付淺顯易懂,才逐漸引來話題。
到了2021年元月11日,部桃爆發院內感染時,讓這張保單瞬間爆紅。北部居民提高染疫意識,加上業務員全力促銷,迴響超乎預期。
當台產發現快達設定的8萬張「風險胃納量」時,緊急宣布於元月25日午夜12點停賣。
但,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民眾蜂擁到台北館前路的總部排隊,連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都是看電視,才知道搶買風潮。從預計的8萬張暴增至403萬張,光一個週末(22至23日)就湧入百萬張保單。
由於部桃感染事件很快於2月19日清零落幕,同業看到台產一口氣拿到403萬張保單,無不露出欣羨神情,防疫保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台產也在去年爆發515疫情後,迎來理賠潮,最終倒虧近一億,如加計佣金、行政費用,赤字達8億,從此退出防疫險戰場。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賴曜賢說,這輩子從未看過民眾大排長龍搶保單,苦等五小時都要買,就知道「事情大條了」。
灰犀牛早有警訊,業界為何輕忽?
台產從賺錢到虧損,是「防疫保單之亂」的第一隻灰犀牛,它就站在面前,為何業界輕忽警訊?
前臺銀人壽總經理、亞太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會長邱華創分析,由於民眾自律自愛,再次戰勝「515」疫情,保險公司確實有吸取台產的教訓,自認已提高五至十倍的費率,並調降保額,但眼看每天都是+0+0,這個生意還是很穩當的。
2021年,就這麼賣出910萬5664張防疫保單(防疫險+疫苗險,產險為主,壽險很少)、保費收入80幾億。從事產險30幾年的主管說,產險一年一約,單一險種能賣超過900多萬張,真的破天荒。
當業者眉開眼笑之際,4月初台灣開始爆發Omicron疫情,確診人數呈指數上升,中央、地方無法招架,在「醫療量能不足」困境下,指揮中心放棄「清零」政策,緊急宣布「與病毒共存」。
防疫政策大轉彎,也正式開啟「防疫保單之亂」的序幕。
隨著確診人數從二位數飆升至五位數,理賠案件如排山倒海而來,業者緊急宣布停賣。業務員為服務客戶,通知續保戶趕緊繳費,保經代也廣發群組告知有需求者「逾時不候」,導致續保、新契約同時湧入。金管會估算短短幾天緩衝期,湧入200多萬件的需求。
圖/彭杏珠整理
在台北上班的王小姐說,我正在開會,LINE噹噹響:「快點請家人在今天下午5:30前到便利商店繳現金。」她事後萬分感謝業務員,不然就錯過了。
大單瞬間湧入,堪稱史無前例。一家小型產險公司提前兩天告知通路停售,48小時收到7萬張要保書。「事後才知道,坊間已無防疫保單,業務員呷好逗相報,昭告天下再不買就沒機會了,」主管唉聲嘆氣,公司變成最後一隻老鼠!
受訪的產險主管均異口同聲說,這輩子沒看過這麼誇張的事。最終,業者自知無法承擔風險,喊出「不接受重複投保」「不接受信用卡刷卡」等規定時,瞬間又釀成「續保、核保糾紛」大風暴。
糾紛起源於有公司承諾可重複投保,發現無法負荷想變更條款拒保;還有自動續保部分,也想修改遊戲規則,以降低風險。保戶只好向立委陳情,金管會接受質詢後進行協調,並呼籲企業誠信的重要性。
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資料顯示,截至9月7日,防疫險申訴案件達2萬1332件,為去年的112.87倍,主要以拒核保、續保案件為主。
「其實申訴案件僅占承保件數的千分之2.9,且主要集中在二家(64.3%),整個產業卻在民粹壓力下陪葬,已形同繳械、幾乎都從寬認定了,」一位產險主管無奈說,有執政黨民代不太了解事情的來龍去派,至今仍一直施壓,怪罪金管會、產險公司。
以某大型產險公司為例,2、3月時,一個月理賠申請案件不超過2000件,疫情爆發後,5、6月每天都是上萬件,幾乎全集團總動員、還請臨時人員趕工。「有家產險公司的行政人員累趴了,想集體離職,就知道當時狀況有多慘烈,」一位業務員說,「我每天收件收到手軟、打字打到抽筋。」
保單之亂蔓延五個月,誰有責任?
防疫保單之亂至今五個多月,業者確實難辭其咎,但真的毫無風險管理意識嗎?其實,這與台灣的防疫政策、防疫成果密不可分。
去年元月25日,記者詢問當時的指揮官陳時中會不會買台產保單時?他笑回:「保險倍數200倍,風險(確診)千分之一都不到,效益200倍聽起來不錯,但風險沒那麼大,不太划算!」
陳時中說的沒錯,台灣防疫很嚴格,只要與確診者接觸就強制帶到檢疫中心、防疫旅館隔離,加上確診率低,保險公司發現有市場需求,如小吃店有客人確診,老闆無法營業還要被隔離,進而影響生計,需要填補損失,但又難以估算隔離、確診的影響,遂採定額理賠,只要隔離、確診就給3至10萬不等的理賠金。
專長保險精算的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宮可倫表示,法定傳染病保障綜合保險有審查流程,保險公司有一套設計、精算、稽核的SOP,沒有人會故意設計賠錢的商品。每張保單都有時空背景存在,以2020年台灣的確診率精算,台產500元的費率都算高了。
當第二隻灰犀牛(515疫情)出現時,很多公司已重推「高費率、低保額」防疫險2.0版。
但為何已拉高費率,仍無法抵擋這波的疫情理賠?「這個完美風暴的形成,如果產險公司要扛六成責任,衛福部、金管會、通路也要承擔四成責任,」賴曜賢說,新冠疫情百年一遇,請諾貝爾大師精算也算不出費率。現在的重點是,產險公司要知道犯了哪些錯?徹底落實風控、補好漏洞。
圖/彭杏珠整理
保險業者犯五錯,如何亡羊補牢?
首先是,業者過於相信政府的清零政策,輕忽新冠病毒的傳染風險及演變,尤其傳染病,並非保險公司理想的可保風險。
由於業者堅信政府的防疫政策,到了今年初,全球爆發Omicron疫情時,還有產險公司推出「隔離10萬、確診5萬」「隔離、確診各賠5萬」的保單,後者短短五天就狂賣超過10萬件。「我們主動提醒,這兩家趕緊停售,不然損失會更多,」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產險公司才陸續改版、降保額或下架。
「產險公司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將風險重壓在防疫政策上,」邱華創說,導致政策急轉彎時,措手不及,毫無因應時間。
第二是,長期以業績為導向,商品和風險不對稱。
防疫險之亂主因之一就是業績競爭。當台產攻下403萬張保單時,無保單可賣的業務員紛紛要求推出商品,以搶占市場。
例如,A公司的防疫險就是被業務員催出來的。2020年中,A公司設計一張穩健保單,賣相很不好;去年熱銷時,業務員抱怨連連,「我們只能乾瞪眼,一毛錢賺不到,」只好再推「保費4000元、保額3至5萬」的保單,還是被批評「毫無吸引力,賣不動」,保費再降到2000多元,依舊乏人問津;今年初一口氣降到500、600元,兩週賣出三萬張。
尤其是台產退出市場後,各家更不斷推出防疫險,400萬張就代表400萬個客戶,這些人還有續保需求,不借機入市更待何時。
邱華創分析,產險都是一年一約的短單,如汽車險,很難滲透家庭。防疫險雖便宜、佣金少,恐連交通、工本費都不夠,卻能穿透保戶的家族成員,業務員醉翁之意不在錢,是透過這張保單,建立與客戶的關係。「站在客戶立場,停賣前緊急通知趕快投保,好感度拉高拉滿,就有機會延伸其他險種的服務。」
賴曜賢坦言,保單多數是從業務端反推來的。市場競爭激烈,低性價比保單很難行銷。風險、業績就不斷在天平兩端擺盪,防疫保單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第三,從未有瞬間爆大量經驗,根本來不及停損。
過去雖發生過保費調漲前的搶買風潮,但防疫保單在短短幾天湧入200多萬張,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宮可倫分析,沒人想到保單會瞬間湧入,就像演唱會的票秒殺,讓網站當機。對長期仰賴實體通路的產險業來說,根本無法掌控最終的風險胃納量,「無法說斷就斷、一刀切。」
他進一步分析,就是存貨管理概念,過去是以天計算,這次快到要用秒。產險公司無法估算停賣前幾天的緩衝期,會收進多少,事後才知道,「原來還在路上的保單,如潮水般洶湧。」
多數大單來自長期合作的保經代通路。產險不像壽險有龐大業務部隊,尤其是非金控的產險公司,非常依賴保經代通路,這次多數通路趕時間代簽,先將要保書、繳款單據email給公司,再補正本。產險公司基於長期伙伴關係,都從寬處理了。
但理賠都是真金白銀,少者幾億、多者數百億。這波搶單下來,產險公司與保經代關係確實受到影響。
其實,保經代也沒料到衝擊如此大。保險經紀人公會理事長廖世昌說,保經代幫客戶爭取權益,但絕不會要求保險公司全吞,我們理解送要保書,不表示百分百通過核保,也不會承諾客戶一定成功。這次又牽扯到防疫政策,讓核保變得更複雜。「產險向來與保經代密不可分,大家還是會一起共存共榮。」
第四,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螺絲鬆了。
防疫政策大翻轉,確實讓保險公司措手不及,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坦言,「這次產險、壽險的風控出了問題,讓我大開眼界。」
當過金管會主委的他說,金融機構首重風險管理。從台產理賠事件、515疫情、泰國保險公司因防疫險陸續被吊銷執照,到Omicron疫情爆發,保險公司都沒有認真看待這四隻灰犀牛,保單持續到今年4月還在賣。
第五,防疫保單「再保」不足。
再保是保險公司用來分散風險的工具,由於防疫保單保費低、利潤薄,加上台灣疫情相對輕微,初期業者並不認為每張都要再保。等到今年初,疫情升溫,新的保單就更難洽到再保了。
「再保不足」是鉅額損失無法彌補的主因之一。
本身也是執業律師的廖世昌說,即便有再保的公司,也恐面臨「無法理賠」的困境,癥結點在台灣「居家照護=住院」的防疫政策,國際再保公司認為確診者並無實際住院行為,傾向不接受「融通」住院的日額給付方式。
「我很擔心國際再保公司不理賠,這樣損失會更大,」正全力辦理增資案的高階主管眉頭緊蹙。
一連串畸形亂象,慘痛代價全民擔
這波防疫險慘賠,產險公司已學到教訓,今後對新興商品將嚴加審查,並設停售機制,跟通路的合約會明確約定,當發生什麼情況時,不再有停售緩衝期,馬上停止收件。
8月間,金管會舉行產險總經理會議時,業界表達心聲,委外行銷通路想停停不了,業務員或保經代還繼續賣,希望金管會考慮保費小、風險範圍大的保單,改用網路投保或對通路進行「限額銷售」。金管會已承諾近期會修正網路投保相關規定,增加網投的業務範圍。
廖世昌說,雖然網路說關就關,馬上可以停售,較不會衍生核保等糾紛,但可以網投的保單並不多,產險公司還是必須有保經代的通路。
防疫保單理賠風爆至今,創下單一險種鉅額理賠再增資的紀錄,現已有三位總經理下台,甚至第一次出現要變賣大樓付理賠金的新聞。但,事件並未就此落幕,隨著單日確診數又回到4萬多例,連金管會都無法回答總理賠金額是多少。
最終,不管是1500億或2000億,這個慘痛的代價還是得全民承擔。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總結說,防疫保單之患,就是政府帶頭作亂!指揮中心不負責任,做「政治」防疫;保險公司又輕忽風險管理,才產生「類賭博」、民眾如同買樂透確診的「類擠兌」畸形現象!
圖/台產宣布於去年元月25日午夜12點停賣,民眾蜂擁到台北館前路總部排隊搶買防疫險。遠見資料庫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https://bit.ly/3M9mh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