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台灣成拜習會焦點,卜睿哲:美、中持續對立將傷害台灣
7月28日,美、中相互劃清台灣議題底線的拜習對話中,突顯了台灣處境的政治、經濟等多面向風險。自從烏克蘭戰火爆發以來,台灣做為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衝突熱點,也更加受到國際關心。美國資深外交官卜睿哲(Richard C. Bush)在專訪中,分享了他對台灣做出「艱難的抉擇」的建議。
烏克蘭戰事於2月爆發以來,牽動國際經濟、政治、國防等諸多面向變動。各界對俄羅斯祭出前所未有的制裁規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顯著擴張,能源及糧食價格上揚增速通膨。台灣,也未能自外於這場衝突的廣泛影響。
部分分析認為,蒙受中國壓力的台灣是亞洲地區的衝突熱點,不無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可能性。各國對普京(Vladimir Putin)出兵的反制力度、以及這場戰事的收尾,可能都將影響中國政府應對台灣議題的方式。
在6月接受《遠見雜誌》視訊專訪時,卜睿哲表示,他能夠理解在面對大國進逼的背景中,將烏克蘭與台灣相提並論的理路。但卜睿哲並不認為台灣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對此,卜睿哲提出烏克蘭與台灣的五項不同之處。
首先,比起武力,中國仍以和平協商作為促成統一的主要途徑。
其次,就近期目標而論,中國政府更重視抑制台灣獨立、削減美國對台支持,勝過於強迫統一。
因此,在台灣不做挑釁的前提下,開戰的機會不大。
第三,卜睿哲認為中國對台策略,並非只在「武統」與「綏靖」兩者間擇一。還存在著第三條他稱為「非武力脅迫」的路線,這也是中國自2016年蔡英文就任以來對台執行的作法。
「非武力脅迫」指的是透過經濟、外交、武力展示、網路及社群媒體等諸多面向,打擊台灣社會的意志與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接受自己終將走向統一的命運。這雖然較為耗時且成效難料,但執行風險低上許多,也有機會透過分裂台灣加速統一進程。
拜登屢次失言有原因?
第四,是美國介入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姑且不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近來屢次「失言」表達軍事協防台灣的意願,卜睿哲認為美國干預已是中國長期以來的預設,也因此發揮了穩定的作用。
最後,是烏克蘭與台灣的地理性差異。不同於與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相隔著海峽,使得台海戰爭必須是一場兩棲性作戰。「兩棲性侵略是非常困難的。」卜睿哲舉例,「上一次歐洲強權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已是1066年的諾曼征服……難度就是如此地高。」
對北京來說,出兵台灣必須有極高的勝算支持,「嘗試後失敗,這不在考慮範圍中。」也因此,卜睿哲認為俄烏戰爭並沒有為台海情勢帶來根本上的改變。
台灣人自己不願上戰場,卻期待美國?
《遠見》於2021年底公布的新年度「台灣民心動向調查」中,超過半數(51.3%)受訪者表示,若兩岸爆發戰爭,不會願意親身或讓家人參戰。這在美國透露協防意願的對比中,顯得相當奇異。卜睿哲直言,「如果台灣人民沒有犧牲性命保衛家園的意願,能夠期望美國年輕男女為台灣與中國的戰爭捐軀嗎?」
不過,卜睿哲也提到,若中國真正發動攻擊,台灣民眾的反應不一定會與民調結果雷同。即便在兩岸關係中有著許多台灣難以撼動的因素,台灣仍有一些行動選擇,有助於降低武力犯台的機率。
其中一項,是在軍備上投入更多人力及財力資源,打造一支精良、有規模的軍隊,顯示台灣能夠應戰。因此,卜睿哲認為,烏克蘭戰爭鼓勵台灣反思徵兵制度、強化軍備等議題,有著好的影響。
卜睿哲也提醒,如何有責任地配置有限的資源、建立理想制度依然是個難題。例如,目前的國防體系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入伍者?現代戰爭科技門檻較高,一般民眾無法靠短期訓練就成為可用的戰力,需要長遠性的布局。
不過,軍事衝突只是兩岸矛盾的徵象。卜睿哲指出,兩岸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這個政治問題又因為各方對現況的看法不同,而更加難解。他認為,「若對問題的本質缺乏共識,就很難在穩定情勢的共同目標下進行對話。」
再者,即使這個政治問題有好的解決方案,也勢必將是一條妥協性的出路。各方政府、領袖願不願意做出自己部分的讓步,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大眾、企業都應了解政經風險
要能準確地辨識、評估現況,並為可能的衝突做好準備,卜睿哲認為,台灣人應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面對的政治風險。他建議一般民眾可從三大面向切入,來建立更全面性的理解。
第一,是台灣的經濟及政治歷史。二戰以來,台灣不僅在數十年間創造了經濟奇蹟,從貧窮的農業社會轉型為中產階級社會,更完成了民主轉型。簡而言之,「無論是在經濟層面或是民主制度上,」卜睿哲說,「台灣都有很多可能失去的東西。」
第二,是中國對台的野心。中國期望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融入台灣,而這個制度香港實行的結果顯示,北京對真民主並無興趣。了解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的原因,以及那樣的設計與台灣目前運作的民主制度之間的差別,都是相當重要的。
第三,是美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卜睿哲認為,綜觀過往70年間,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整體來說是穩固的。近來幾任台灣政府亦能設定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這也有賴對美國、對美台關係發展歷程的正確認識。
企業方面,對於像台積電這樣規模的公司,直接招聘擁有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商業情報分析人才是個合理的決定。資源較有限的公司,也可以借助國內外的風險評估公司提供類似的顧問服務。
卜睿哲支持台灣企業加強對政經風險分析的投資。他也提醒,無論是內聘或外包,重點是確認人才是否適任,以及使用的分析評估方法是否周延。因為進行地緣政治風險評估絕非易事,不僅考量的因素眾多,也得理解這些因素彼此連動的關係。
美、中持續對立可能傷害台灣
確實,近年美、中關係因貿易戰、人權矛盾與地緣角力等因素越趨緊繃,台灣自處的條件也更加嚴峻。
在與中國對立感明顯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卸任後,與習近平相識已久的拜登,遺憾地未能扭轉美中關係惡化態勢。回顧2011年,身為歐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的拜登訪中時,便與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會面、一同前往四川。隔年習近平訪美時,拜登亦陪同他前往洛杉磯。
因此,對習近平來說,2020年勝選的拜登是一名比川普更加熟悉的美國總統,個性上可能也不如川普那樣難以預測。外界曾有一絲希望,認為在拜登政權下的美中關係能趨向緩和。
卜睿哲指出,這顯示了拜登無法僅憑一人之力,將雙邊關係推上另一條路。其中一個原因,是過去十年間美國社會對中國的觀感逐漸改變,認為兩國利益彼此衝突的看法變得更加強烈。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現任拜登政府中的部分資深成員,曾在歐巴馬政府中擔任過較低的職位。在歐巴馬第二任期間,美方認為中國較不願合作、更願意冒險。切身經歷過這段時期的官員可能認為,他們曾對中國釋出和解的善意,但成效不佳,還可能受到利用。如今,他們面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便更加戒慎,也更加懷疑中國意圖了。
但這也並非無法改變,更不代表美中沒有合作的空間。卜睿哲表示,「如果美國與中國走向恆常的衝突,將會是一大悲劇。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也會在這其中受傷。」
卸下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職務後,依然關心著台灣事務發展的卜睿哲,曾在2021年出版的專著《艱難的抉擇》(Difficult Choices)中分析台灣的挑戰及可以採取的行動。當時他便指出,美中的拉扯不一定對台灣有利。他期盼華府在調整政策時,不會犧牲台灣的利益。也建議台灣在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時,一定要正確地理解美國的利益與意圖。
台灣面臨著的是一場中長期的存亡挑戰,並且沒有太多犯錯的空間。卜睿哲說,「職業生涯中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或多或少地研擬這個問題。我覺得,我現在知道的還比之前更少了。」
卜睿哲
出生:1947年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專修中國政治與歷史)
經歷:美國亞洲學會委員、美國眾議院亞太小組委員會諮詢幕僚、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等要職,鑽研兩岸問題、東亞關係40餘年
現職: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客座資深研究員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9月號:https://bit.ly/3KYAt6p】
烏克蘭戰事於2月爆發以來,牽動國際經濟、政治、國防等諸多面向變動。各界對俄羅斯祭出前所未有的制裁規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顯著擴張,能源及糧食價格上揚增速通膨。台灣,也未能自外於這場衝突的廣泛影響。
部分分析認為,蒙受中國壓力的台灣是亞洲地區的衝突熱點,不無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可能性。各國對普京(Vladimir Putin)出兵的反制力度、以及這場戰事的收尾,可能都將影響中國政府應對台灣議題的方式。
在6月接受《遠見雜誌》視訊專訪時,卜睿哲表示,他能夠理解在面對大國進逼的背景中,將烏克蘭與台灣相提並論的理路。但卜睿哲並不認為台灣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對此,卜睿哲提出烏克蘭與台灣的五項不同之處。
首先,比起武力,中國仍以和平協商作為促成統一的主要途徑。
其次,就近期目標而論,中國政府更重視抑制台灣獨立、削減美國對台支持,勝過於強迫統一。
因此,在台灣不做挑釁的前提下,開戰的機會不大。
第三,卜睿哲認為中國對台策略,並非只在「武統」與「綏靖」兩者間擇一。還存在著第三條他稱為「非武力脅迫」的路線,這也是中國自2016年蔡英文就任以來對台執行的作法。
「非武力脅迫」指的是透過經濟、外交、武力展示、網路及社群媒體等諸多面向,打擊台灣社會的意志與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接受自己終將走向統一的命運。這雖然較為耗時且成效難料,但執行風險低上許多,也有機會透過分裂台灣加速統一進程。
拜登屢次失言有原因?
第四,是美國介入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姑且不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近來屢次「失言」表達軍事協防台灣的意願,卜睿哲認為美國干預已是中國長期以來的預設,也因此發揮了穩定的作用。
最後,是烏克蘭與台灣的地理性差異。不同於與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相隔著海峽,使得台海戰爭必須是一場兩棲性作戰。「兩棲性侵略是非常困難的。」卜睿哲舉例,「上一次歐洲強權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已是1066年的諾曼征服……難度就是如此地高。」
對北京來說,出兵台灣必須有極高的勝算支持,「嘗試後失敗,這不在考慮範圍中。」也因此,卜睿哲認為俄烏戰爭並沒有為台海情勢帶來根本上的改變。
台灣人自己不願上戰場,卻期待美國?
《遠見》於2021年底公布的新年度「台灣民心動向調查」中,超過半數(51.3%)受訪者表示,若兩岸爆發戰爭,不會願意親身或讓家人參戰。這在美國透露協防意願的對比中,顯得相當奇異。卜睿哲直言,「如果台灣人民沒有犧牲性命保衛家園的意願,能夠期望美國年輕男女為台灣與中國的戰爭捐軀嗎?」
不過,卜睿哲也提到,若中國真正發動攻擊,台灣民眾的反應不一定會與民調結果雷同。即便在兩岸關係中有著許多台灣難以撼動的因素,台灣仍有一些行動選擇,有助於降低武力犯台的機率。
其中一項,是在軍備上投入更多人力及財力資源,打造一支精良、有規模的軍隊,顯示台灣能夠應戰。因此,卜睿哲認為,烏克蘭戰爭鼓勵台灣反思徵兵制度、強化軍備等議題,有著好的影響。
卜睿哲也提醒,如何有責任地配置有限的資源、建立理想制度依然是個難題。例如,目前的國防體系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入伍者?現代戰爭科技門檻較高,一般民眾無法靠短期訓練就成為可用的戰力,需要長遠性的布局。
不過,軍事衝突只是兩岸矛盾的徵象。卜睿哲指出,兩岸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這個政治問題又因為各方對現況的看法不同,而更加難解。他認為,「若對問題的本質缺乏共識,就很難在穩定情勢的共同目標下進行對話。」
再者,即使這個政治問題有好的解決方案,也勢必將是一條妥協性的出路。各方政府、領袖願不願意做出自己部分的讓步,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圖/卜睿哲接受《遠見雜誌》獨家連線專訪。黃菁慧攝
大眾、企業都應了解政經風險
要能準確地辨識、評估現況,並為可能的衝突做好準備,卜睿哲認為,台灣人應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面對的政治風險。他建議一般民眾可從三大面向切入,來建立更全面性的理解。
第一,是台灣的經濟及政治歷史。二戰以來,台灣不僅在數十年間創造了經濟奇蹟,從貧窮的農業社會轉型為中產階級社會,更完成了民主轉型。簡而言之,「無論是在經濟層面或是民主制度上,」卜睿哲說,「台灣都有很多可能失去的東西。」
第二,是中國對台的野心。中國期望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融入台灣,而這個制度香港實行的結果顯示,北京對真民主並無興趣。了解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的原因,以及那樣的設計與台灣目前運作的民主制度之間的差別,都是相當重要的。
第三,是美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卜睿哲認為,綜觀過往70年間,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整體來說是穩固的。近來幾任台灣政府亦能設定符合美國利益的政策,這也有賴對美國、對美台關係發展歷程的正確認識。
企業方面,對於像台積電這樣規模的公司,直接招聘擁有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商業情報分析人才是個合理的決定。資源較有限的公司,也可以借助國內外的風險評估公司提供類似的顧問服務。
卜睿哲支持台灣企業加強對政經風險分析的投資。他也提醒,無論是內聘或外包,重點是確認人才是否適任,以及使用的分析評估方法是否周延。因為進行地緣政治風險評估絕非易事,不僅考量的因素眾多,也得理解這些因素彼此連動的關係。
美、中持續對立可能傷害台灣
確實,近年美、中關係因貿易戰、人權矛盾與地緣角力等因素越趨緊繃,台灣自處的條件也更加嚴峻。
在與中國對立感明顯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卸任後,與習近平相識已久的拜登,遺憾地未能扭轉美中關係惡化態勢。回顧2011年,身為歐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的拜登訪中時,便與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會面、一同前往四川。隔年習近平訪美時,拜登亦陪同他前往洛杉磯。
因此,對習近平來說,2020年勝選的拜登是一名比川普更加熟悉的美國總統,個性上可能也不如川普那樣難以預測。外界曾有一絲希望,認為在拜登政權下的美中關係能趨向緩和。
卜睿哲指出,這顯示了拜登無法僅憑一人之力,將雙邊關係推上另一條路。其中一個原因,是過去十年間美國社會對中國的觀感逐漸改變,認為兩國利益彼此衝突的看法變得更加強烈。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現任拜登政府中的部分資深成員,曾在歐巴馬政府中擔任過較低的職位。在歐巴馬第二任期間,美方認為中國較不願合作、更願意冒險。切身經歷過這段時期的官員可能認為,他們曾對中國釋出和解的善意,但成效不佳,還可能受到利用。如今,他們面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便更加戒慎,也更加懷疑中國意圖了。
但這也並非無法改變,更不代表美中沒有合作的空間。卜睿哲表示,「如果美國與中國走向恆常的衝突,將會是一大悲劇。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也會在這其中受傷。」
卸下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職務後,依然關心著台灣事務發展的卜睿哲,曾在2021年出版的專著《艱難的抉擇》(Difficult Choices)中分析台灣的挑戰及可以採取的行動。當時他便指出,美中的拉扯不一定對台灣有利。他期盼華府在調整政策時,不會犧牲台灣的利益。也建議台灣在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時,一定要正確地理解美國的利益與意圖。
台灣面臨著的是一場中長期的存亡挑戰,並且沒有太多犯錯的空間。卜睿哲說,「職業生涯中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或多或少地研擬這個問題。我覺得,我現在知道的還比之前更少了。」
卜睿哲
出生:1947年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專修中國政治與歷史)
經歷:美國亞洲學會委員、美國眾議院亞太小組委員會諮詢幕僚、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等要職,鑽研兩岸問題、東亞關係40餘年
現職: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客座資深研究員
圖/《艱難的抉擇:台灣對安全與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書,卜睿哲著,天下出版。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9月號:https://bit.ly/3KYAt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