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政治魚」斷生路,石化、機械也賺不到easy money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大動作經濟制裁。許多台商都在擔憂,究竟下一個會是誰?過去賺easy money(快錢)的時代,真的回不去了嗎?

「謠言已經傳很久,說中國接下來要斷午仔魚,8月底會是關鍵,」屏東縣佳冬一帶的午仔魚養殖戶,聊起中國6月的石斑魚禁令,都憂心忡忡。

過去,石斑魚因享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零關稅優惠,又有99%出口中國,導致政治上一風吹草動,就被率先抓出來開刀制裁,被外界戲稱「政治魚」。

近年,許多石斑魚養殖戶深怕再被修理,又看上午仔魚經濟價值,於是大量轉去養午仔魚。2017至2021年間,午仔魚在池放養量大幅成長66%、新放養量成長27%。

「午仔魚成第二隻石斑魚」,危及整個產業鏈

沒想到,如今午仔魚也面臨相同處境,「現在最怕的就是,午仔魚成為第二隻石斑魚。」一位漁產加工業者直言。

原因是,這些快速飆升的午仔魚,最大出口地同樣是中國,占出口總額高達99%。一旦再度被禁,這上千、上萬噸的午仔魚與石斑魚,究竟該去哪裡?

養殖業者頓時陷入沉默,因為石斑、午仔主要是華人在吃,一時半刻不可能找到堪比中國規模的外銷市場;內銷市場也杯水車薪,只能靠政策短暫支持。

更害怕的是,午仔魚和石斑魚,是台灣海水養殖業兩大重要魚種,一旦生路被斷,會是關乎整個產業存續的危機。

一位養殖業者指出,一來,如果午仔、石斑魚價格大跌又轉內銷,勢必連帶衝擊其他魚種售價;二來,這背後不單影響上千家養殖戶,而是從上游魚卵魚苗,到下游運班船,整條產業鏈遭殃,背後更代表無數就業人口和家庭受害。

「今年真的是最糟的一次,漁民欲哭無淚,沒辦法啊。」一位石斑魚出口商哀怨地說,現在,業界都在積極商討,如何改善藥檢、把關,試圖重新打開兩岸銷路、重返曾經美好光輝的年代。

只是,真的回得去嗎?

中國內部兩大未爆彈,將牽動兩岸貿易

「我覺得黃金期已經過了,台商再也沒辦法回到過去賺easy money(快錢)的年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研究員李淳不諱言。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除了中國大動作的耀武揚威,禁止台灣農產及食品進口,背後恐怕更代表,未來十年,美中兩大強權走向對峙、貿易秩序破壞,台灣處境也將更為艱難。

「這代表,將來大家會比誰拳頭大,變成以實力為基礎的經貿秩序,這對中小型國家都非常不好,不只台灣,」李淳直言。

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樊家忠也坦言,對中國來說,不可能放任美國踩台灣議題紅線,於是便以大規模軍演、經濟制裁反制,導致台商淪為兩強對抗風險下的海嘯第一排。

此外,中國內部的兩大未爆彈,恐怕也會牽動台商的兩岸貿易。

樊家忠分析,其一,現在中國正面臨經濟下行、負債過高的金融風險,很可能重演日本1990年代泡沫破滅後的經濟衰退;其二,中國政局明爭暗鬥,政治風險也相當高。不論哪種風險爆發,都將衝擊兩岸貿易台商。

但危機沒那麼快來,樊家忠認為,在中共解決金融、政治兩大風險前,理應不會有太大動作,起碼在中共二十大代表選舉落幕前,還有緩衝時間。

李淳則認為,將來中國可能減少正面經濟謀略(如ECFA),並加強負面謀略的制裁。所以,台灣的當務之急,是在下一波危機到來前,盤點產業集中度、供應鏈風險高低,並啟動轉型。

李淳認為,要評估產業風險高低,可從集中度和供應鏈角色來檢視。

好比說,雖然台灣出口中國第一大貨物是半導體產品,占總出口比重逾50%,但因競爭力強、取代性低,反倒是中國依賴台灣,不敢隨意制裁。

農產、機械業高風險,轉型勢在必行

反觀台灣農產、機械等,出口中國比重高、又仰賴中國ECFA讓利,且中國還能自產替代,被制裁危機相對高。一旦ECFA零關稅優惠取消,將影響台灣高達250億美元出口貨品,當中減免近10億美元的關稅優惠,也將不復存在。影響產業包含台灣的機械、石化塑膠、紡織、農產品等產業。

其中,機械是台灣出口中國第二大貨品。機械公會估計,若ECFA停止,將造成機械業每年5億美元損失。更擔心的是,萬一日、韓對手,還因RCEP等經貿協定享有零關稅優惠,一來一往,恐對台灣造成不小打擊。

「學理上面對風險,只有一招,就是分散風險,」樊家忠強調,台灣部分產業,如石化、紡織,早就發現苗頭不對,已將工廠、市場轉往東南亞,新南向依舊會是台商的一大機會。

圖/近年,鳳記抓準供應鏈重整商機,外銷美國比例快速成長,如今已接近總額四成,成功分散市場。陳之俊攝

一位紡織業者透露,公司早在十幾年前,就察覺中國政治風險、生產紅利觸頂危機,「我們在中國還非常好的時候,就開始轉移到東南亞。」

當時他們被笑笨、內部也爭論不休,甚至犧牲不少利潤。但該業者強調,提早轉向至少還有試錯空間,若拖到危及生存時,才一窩蜂出走,就太慢了。

台灣機械業也在積極轉型中。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坦言,早年,台灣機械業也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加上又有ECFA優惠,導致業者並未積極分散市場。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今年前六月,機械業轉型已初見成果,第一大出口市場轉向美國,占比達26.4%、年增42.3%,中國市場則退居第二。

魏燦文分析,其實早從美中貿易戰,全球製造業版圖就開始挪移,不再獨尊中國為世界工廠,再加上疫情斷鏈,各國都想在地生產,導致歐美、東南亞的機械設備需求快速上升。

台灣手腳快的機械業者看上商機,都趁機調整市場比重。以塑膠押出機大廠鳳記來說,近三年美國出口額成長近一倍,已達總銷售比例近40%。

魏燦文給業者兩大建議,其一是產業升級、提升競爭力,當產品附加價值高、難取代,就能抵抗外在不利因素;其二是培養外語人才、分散市場,務必趁現在商機轉向,抓住新市場商機。

針對部分轉型困難的中小業者,李淳建議,政府應多和產業溝通、輔導轉型。

台灣下一步?把握國際化機會

現在,台灣走在美中間的鋼索,看似被逼入窘境。不過,專家反倒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尤其裴洛西訪台後,有望替台灣創造「國際化」新機會。

樊家忠指出,這次美國透過裴洛西訪台開第一槍,其實背後隱含帶頭作用,其他國家官員會跟進來訪,進而促成更多雙邊經貿合作。

李淳也認為,雖然目前台灣要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恐怕無望,但歐盟印太合作戰略、美國印太經濟戰略等,參與門檻較CPTPP低,同時台灣又具備豐富新南向經驗,有望產生合作機會,「我們要自己創造條件,不能消極等人來邀我們,」李淳說。

樊家忠語重心長說,這次教訓是,政治風險確實存在,未來,分散供應鏈、市場、降低風險,已經成了所有台灣企業的必修課。

中國發布禁令後,台灣石斑魚無處可賣,僅少部分輸出香港及內銷市場。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9月號:https://bit.ly/3KYAt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