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演挑釁恐成新常態,一次看懂共軍犯台四套劇本
裴洛西離台後,中國連續四天軍演,打破許多武嚇規模先例。當解放軍機艦未來常伴台灣左右時,我們如何因應?
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旋風訪台,為日趨緊張的美中與兩岸關係,再刮起一場颶風。在這位美國總統繼位順序排名第二的政要離去後,中國大秀肌肉,四天軍演創下飛彈飛越台灣上空、軍艦闖入24海里等先例,多位專家判斷未來「台海中線默契」不再。
「台海確實面臨新的轉捩點,」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指出,中國這次的「圍台軍演」,共有四大展現,包括:一、聯合遠距火力打擊實力;二、跨台海中線實力;三、資訊戰實力;四、強大的信心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首次在台海使用火箭砲,並出動無人機頻繁進出台灣外島領空,這兩項作為,極可能成為未來新常態。
張延廷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統一台灣」,視為自己的歷史任務。外界普遍預期,習近平將在二十大連任,並對台灣施加更強的壓力,擺在台灣眼前的,是更嚴峻的戰略情勢。另外,台海中線這道防線失守後,台灣將失去戰略縱深,進而失去預警時間,這將對國軍造成莫大壓力。
中國軍演,模擬侵台行動劇本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觀察,解放軍這次軍演,是將部分武力犯台的計畫抽出來實體演練,對台灣的針對性極強。
從不同階段來看,這次中國軍演共有三大主軸:一是「聯合火力突擊作戰」,包括彈道飛彈、遠程火箭射擊;二是「聯合封鎖作戰」,透過機艦限制台灣海空軍的調動,藉此獲取西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權;三是「聯合登島作戰」,包括傷兵後送等演習,就是解放軍假想,未來在台海發生大規模海空戰時,必須面對的大量傷兵治療問題。
揭仲分析,中國在裴洛西訪台後,大動作舉行這樣的軍演,目的有三:首要目的為嚇阻華府,要求華府不要再採取其他被中方視為「一中紅線」的舉動,希望美國停止進一步深化跟台灣的政軍交流。
第二,中國在為期四天的軍演結束後,仍持續對台灣進行武力展示,軍機、軍艦繼續在台海中線附近活動,代表中國恐將這種武力展示長期化,推翻「中線默契」,以支持自身對台灣海峽法律戰的相關訴求。
因為中國將絕大部分的台灣海峽,視為自身的「經濟海域」,認為在這片海域擁有一定程度的「管轄權」,軍艦在這片海域的巡弋、執法船艦的執法,也就擴及台海中線以東的區域。
從軍演的劃設範圍上,六個演習區中,有三個演習區已劃設到台灣的領海基線內,代表中國不承認台灣有權宣告領空及領海。
至於第三個目的,不妨想得深一點。中國或許想藉由在台灣周邊維持高強度的武力展示,讓區域環境保持在高度緊張的狀態,迫使華府對北京讓步,也就是要美方承諾,限制日後跟台灣的政軍交流。
揭仲猜測,中國發起這樣的台海法律戰,除了反制美國及盟國艦艇常態通過台海外,更反映北京內心的深沉擔憂,「他們擔心美國的作戰艦艇,未來可能會找個理由就停靠台灣軍港,」因此,必須要事先做好法律戰的準備,不承認台灣有領空領海。
台灣少子化,軍事投資刻不容緩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分析,裴洛西訪台,為美中對抗帶來新的化學成分,預期美國對台態度將愈來愈清晰。另外,台海中線目前雖被中國片面認定失效,但是否成真,取決彼此之間的實力。
與1996年的台海危機相比,客觀來看,中國的軍事實力的確大為增加,但台灣也在進步,當時缺乏的飛彈防禦能力、源頭打擊能力,也都一一補足。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戰略環境,台灣在追求和平的前提下,不需過度悲觀,但必須掌握整體趨勢,做出相應的軍事投資,以實力墊高衝突的代價,進而促成和平。
蘇紫雲強調,必須加速評估恢復徵兵舊制,尤其在中國對台威脅劇增的狀況下,台灣人口結構正發生改變,逐漸走低的出生率,無法支持未來募兵制的運行。以一般民主國家的志願役招募率千分之二來算,未來台灣每年只有約6000多人投身軍旅,無法滿足台灣自身防衛的需求。
最後,是大力發展相關不對稱武器(軍事弱國對抗強國所儲備的武器),例如無人機、無人艦等,用相對較低的成本,來應對任何敵對國家的侵擾,進行消耗戰。
灰色行動頻繁,凸顯傳統武器重要
台海中線默契消失,背後代表的意義,是美中台三方對現狀的定義差異日增,使得三方都有改變現狀的誘因。「灰色地帶行動」頻頻上演,連帶讓彼此短兵相接的機率大增,行動又充滿不可預測性,導致未來不論是美中之間,或是兩岸,擦槍走火的機率都將直線飆升。
這意味著,過往中日軍機在東海上空對峙,雙方距離僅30公尺險些對撞的危局,或是美中軍機在南海碰撞的情形,未來都很有可能在台海發生。
面對未來這種「灰色地帶行動」的襲擾,揭仲認為,台灣必須針對不同區域,例如台海中線跟鄰接區、領海等,做好不同的應變計畫。相關單位也應盤點現行法規,特別是與國軍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相關的法律依據與執行程序,讓第一線人員在完整的法律授權、明確的行動程序,以及正當執行勤務之下,豁免相關法律與刑事責任。
值得檢討的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台灣預防中國進攻的策略一直捨棄交流對談,而是一味地增加武器採購,試圖拉高中國犯台的成本,但這是否真能達到嚇阻作用?值得商榷。
另外,就算武器不可能完全不採購,台灣對美的武器採購策略上仍有必須檢討之處。美方近來明顯貫徹只讓台灣持有不對稱武器的軍售政策,但從兩岸層出不窮的灰色地帶行動,過分強調不對稱武器系統,只有飛彈、水雷之類的武器,恐怕不如軍艦、軍機等傳統武器來得重要。
「我們總不能對越過中線的共艦發射飛彈吧?」揭仲說,從華府的角度來看,美國也不希望台灣只有射飛彈與不射飛彈兩個選項,這對華府也不是好事。因此,針對新情勢,台美之間的軍售政策,都需要全盤調整。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9月號:https://bit.ly/3KYAt6p】
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旋風訪台,為日趨緊張的美中與兩岸關係,再刮起一場颶風。在這位美國總統繼位順序排名第二的政要離去後,中國大秀肌肉,四天軍演創下飛彈飛越台灣上空、軍艦闖入24海里等先例,多位專家判斷未來「台海中線默契」不再。
「台海確實面臨新的轉捩點,」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指出,中國這次的「圍台軍演」,共有四大展現,包括:一、聯合遠距火力打擊實力;二、跨台海中線實力;三、資訊戰實力;四、強大的信心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首次在台海使用火箭砲,並出動無人機頻繁進出台灣外島領空,這兩項作為,極可能成為未來新常態。
張延廷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統一台灣」,視為自己的歷史任務。外界普遍預期,習近平將在二十大連任,並對台灣施加更強的壓力,擺在台灣眼前的,是更嚴峻的戰略情勢。另外,台海中線這道防線失守後,台灣將失去戰略縱深,進而失去預警時間,這將對國軍造成莫大壓力。
中國軍演,模擬侵台行動劇本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觀察,解放軍這次軍演,是將部分武力犯台的計畫抽出來實體演練,對台灣的針對性極強。
從不同階段來看,這次中國軍演共有三大主軸:一是「聯合火力突擊作戰」,包括彈道飛彈、遠程火箭射擊;二是「聯合封鎖作戰」,透過機艦限制台灣海空軍的調動,藉此獲取西太平洋的制海、制空權;三是「聯合登島作戰」,包括傷兵後送等演習,就是解放軍假想,未來在台海發生大規模海空戰時,必須面對的大量傷兵治療問題。
揭仲分析,中國在裴洛西訪台後,大動作舉行這樣的軍演,目的有三:首要目的為嚇阻華府,要求華府不要再採取其他被中方視為「一中紅線」的舉動,希望美國停止進一步深化跟台灣的政軍交流。
圖/林仕祥整理
第二,中國在為期四天的軍演結束後,仍持續對台灣進行武力展示,軍機、軍艦繼續在台海中線附近活動,代表中國恐將這種武力展示長期化,推翻「中線默契」,以支持自身對台灣海峽法律戰的相關訴求。
因為中國將絕大部分的台灣海峽,視為自身的「經濟海域」,認為在這片海域擁有一定程度的「管轄權」,軍艦在這片海域的巡弋、執法船艦的執法,也就擴及台海中線以東的區域。
從軍演的劃設範圍上,六個演習區中,有三個演習區已劃設到台灣的領海基線內,代表中國不承認台灣有權宣告領空及領海。
至於第三個目的,不妨想得深一點。中國或許想藉由在台灣周邊維持高強度的武力展示,讓區域環境保持在高度緊張的狀態,迫使華府對北京讓步,也就是要美方承諾,限制日後跟台灣的政軍交流。
揭仲猜測,中國發起這樣的台海法律戰,除了反制美國及盟國艦艇常態通過台海外,更反映北京內心的深沉擔憂,「他們擔心美國的作戰艦艇,未來可能會找個理由就停靠台灣軍港,」因此,必須要事先做好法律戰的準備,不承認台灣有領空領海。
台灣少子化,軍事投資刻不容緩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分析,裴洛西訪台,為美中對抗帶來新的化學成分,預期美國對台態度將愈來愈清晰。另外,台海中線目前雖被中國片面認定失效,但是否成真,取決彼此之間的實力。
與1996年的台海危機相比,客觀來看,中國的軍事實力的確大為增加,但台灣也在進步,當時缺乏的飛彈防禦能力、源頭打擊能力,也都一一補足。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戰略環境,台灣在追求和平的前提下,不需過度悲觀,但必須掌握整體趨勢,做出相應的軍事投資,以實力墊高衝突的代價,進而促成和平。
蘇紫雲強調,必須加速評估恢復徵兵舊制,尤其在中國對台威脅劇增的狀況下,台灣人口結構正發生改變,逐漸走低的出生率,無法支持未來募兵制的運行。以一般民主國家的志願役招募率千分之二來算,未來台灣每年只有約6000多人投身軍旅,無法滿足台灣自身防衛的需求。
最後,是大力發展相關不對稱武器(軍事弱國對抗強國所儲備的武器),例如無人機、無人艦等,用相對較低的成本,來應對任何敵對國家的侵擾,進行消耗戰。
灰色行動頻繁,凸顯傳統武器重要
台海中線默契消失,背後代表的意義,是美中台三方對現狀的定義差異日增,使得三方都有改變現狀的誘因。「灰色地帶行動」頻頻上演,連帶讓彼此短兵相接的機率大增,行動又充滿不可預測性,導致未來不論是美中之間,或是兩岸,擦槍走火的機率都將直線飆升。
這意味著,過往中日軍機在東海上空對峙,雙方距離僅30公尺險些對撞的危局,或是美中軍機在南海碰撞的情形,未來都很有可能在台海發生。
圖/國軍近距離監控解放軍艦,阻止對方越雷池一步。但側面觀察,相較解放軍來說,國軍艦艇已明顯老化。軍聞社提供
面對未來這種「灰色地帶行動」的襲擾,揭仲認為,台灣必須針對不同區域,例如台海中線跟鄰接區、領海等,做好不同的應變計畫。相關單位也應盤點現行法規,特別是與國軍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相關的法律依據與執行程序,讓第一線人員在完整的法律授權、明確的行動程序,以及正當執行勤務之下,豁免相關法律與刑事責任。
值得檢討的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台灣預防中國進攻的策略一直捨棄交流對談,而是一味地增加武器採購,試圖拉高中國犯台的成本,但這是否真能達到嚇阻作用?值得商榷。
另外,就算武器不可能完全不採購,台灣對美的武器採購策略上仍有必須檢討之處。美方近來明顯貫徹只讓台灣持有不對稱武器的軍售政策,但從兩岸層出不窮的灰色地帶行動,過分強調不對稱武器系統,只有飛彈、水雷之類的武器,恐怕不如軍艦、軍機等傳統武器來得重要。
「我們總不能對越過中線的共艦發射飛彈吧?」揭仲說,從華府的角度來看,美國也不希望台灣只有射飛彈與不射飛彈兩個選項,這對華府也不是好事。因此,針對新情勢,台美之間的軍售政策,都需要全盤調整。
面對中國層出不窮的「灰色行動」,台灣仍需一定數量的戰機、戰艦等傳統武器,提升防衛能力。圖為國軍漢光演習。葉慧麗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9月號:https://bit.ly/3KYAt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