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台軍演下的台商 / 禁運制裁黑名單,開啟「潘朵拉盒子」只差一步

身處詭譎變化的地緣政治漩渦,台商未來將面臨新一輪未知的考驗。

當中國大陸導彈飛過台灣上空,頓時讓大陸台商全體陷入一種微妙而尷尬的境地。

相當有感的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一連數日,一邊按讚大陸國台辦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一邊忙著全面清查因台灣食品暫停進口大陸而受損的廈門台商,腦細胞空前活躍運轉。

原因是大陸海關總署於8月1日突然公告,台灣未完成生產企業註冊更新的食品業者「暫停進口」,包含餅乾、飲料、罐頭與食材等。消息人士估計,約有3000多家業者受到衝擊,遠超過先前的預測。

而台灣出口食品運至大陸,最常走的就是小三通,台商集中於廈門與平潭等,光是廈門台商,就有12至15家受到這一次食品禁令的衝擊。

火燒眉毛的,還有在公告之際,剛好進入廈門港偌大碼頭、一櫃又一櫃的台灣食品及食材,正準備報關。時間點卡得如此狼狽。到底這些貨物在不在禁止進口的限制之內?貨主台商心中七上八下,成了標準的「貨在冏途」。

吳家瑩四處奔走,想辦法協調廈門商務局及廈門台辦的「領導」,與台商們召開座談會,企圖協調出解決之道,讓這些在禁令之前已抵達大陸的貨物可以放行。具體操作上,則以「食品禁令不溯及過往」的理由,與執法單位溝通。

「因為這些東西如果不報關出來,也不能退回到台灣去,若是銷毀,業者損失重大,」吳家瑩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事態積極展開斡旋,殫心竭慮之餘不禁感嘆:「只能盡量補救啦!」

圖/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連日忙著全面清查因台灣食品暫停進口大陸而受損的廈門台商。蘇義傑攝


裴洛西訪台,兩岸被迫提早攤牌

新公告的發布,正值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之際,引發各界聯想。檯面上,禁止台灣食品進口的理由是「業者未完成註冊更新」,私底下不無陸方藉此制裁的揣測。

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訪問台灣,距離打開兩岸「潘朵拉的盒子」只差一步,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定位被迫提早攤牌,按照彼此默契,或許原本還可以有10年、8年的緩衝時間。

「台商大家都普遍傻眼,裴洛西怎麼會做出訪台這種動作?」一位重量級台商不解,接著無奈道:「我們確實是沒有辦法想像,怎會做出這種決策?造成今天這麼難以處理的局面?」

從眾多台商的言語意見中也窺知一絲不安的氣氛,廈門地處大陸東部軍區,儘管街頭沒有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但是在兩岸之間的經濟往來,我們深刻感覺到已經開始發生影響了。」

兩岸人力資源專家、一勢諮詢聯合創辦人黃至堯,對於兩岸職場的變化嗅覺敏銳,他預測:「經濟制裁如果一直持續,就可以知道台灣哪些人準備失業了,估計下一波失業潮又將來襲。」

制裁台企,還有更大咖會上黑名單

除了2066筆台灣食品暫時停止進口大陸,還有一項「整肅行動」更令台商心生警惕──大陸國台辦公開點名4家支持台獨的台灣公司,列入兩岸往來的黑名單。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於8月3日宣布,將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定調為「台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採取一系列的制裁措施,禁止其與中國大陸組織、企業、個人合作,並「依法懲治」任何有提供資助、或服務這兩個基金會的組織、企業、個人。

意外的是,其中,捐款給這兩個組織的宣德能源、凌網科技、天亮醫療和天眼衛星科技4家企業亦被「點名」,禁止大陸企業團體或個人與其交往,並禁止公司負責人登陸。

在大陸經營工廠20餘年的資深台商研判,就算只有捐款300元台幣給「台獨頑固分子」或關聯機構,北京也能充分掌握情資。

「被點到的這4家台資企業,也不是說今天裴洛西訪台以後,國台辦才去蒐集的資料,」這位台商說:「很多在大陸賺了錢又回去支持台獨的台企,其實大陸這邊都有一本帳。」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分析,制裁這4家台企的經貿意義其實不大,但北京真正的意圖是希望對其它的企業產生寒蟬效應。台灣九合一選舉即將在11月26日投票,藍綠白對決,北京自然期待藉此針對金援台獨的企業產生它所期待的嚇阻效果。

「它的效應會影響選舉結果嗎?我不覺得。但是會不會影響到企業家對政治人物的捐贈?百分之百一定會!」張五岳說。

杜絕台商當「雙面人」「變色龍」,北京這一次做得更加細致,甚至不排除加碼。

「肯定還有下一批台商會上這份黑名單,」對大陸統戰作為知之甚深的一位台商毫不遲疑說。

張五岳則認為,北京心知肚明制裁台企是一把刀的雙刃,固然一定會有更多台企被制裁,也一定會掂量制裁的效果。至於下一波針對台企的制裁,會不會選擇規模更大、更有影響力的對象開刀?則取決於北京方面的判斷跟考量。

「會不會進一步把矛頭指向大企業?我覺得非常有可能,如果北京老是針對那些出口大陸微不足道的公司,我相信多數企業應該會無感的,」這位曾替各陣營籌劃兩岸政策的兩岸關係專家說。

對台經濟施壓,精準打擊

細思中國大陸施予台灣的經濟壓力,可謂「精準打擊」。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21年兩岸貿易額成長至3283.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則達到1652.3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5%,預計2022全年上看3400億美元,進一步增長。

而被禁止進口的食品及農產品進出口金額,近200億美元,在兩岸經貿往來當中占總體比例較小,制裁力道算是某種程度的「收斂」。而且危機解除有管道,台企至少還可以登記註冊補件,循陸方要求也許就能過關。

或可推斷,因食品禁入令真正受到傷害的是中小企業台商,以及中南部的農漁民,一則與大陸自身戰略發展相關大力扶持的產業如半導體等,或是「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無關,二來劍指綠營的票倉。

換個角度看也不禁感嘆,這場台海危機經貿制裁的最後,仍舊是小民埋單。一句老生常談:「若是政治家,考慮的是老百姓的利益,若是政客,完全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莫非正是台灣此刻的寫照?

大國博弈,考驗台商的經營智慧

觀察家認為,夾在中美兩國的競合博奕之間,台灣產業最好的辦法是模糊自己的定位,在國家認同上「打糊塗戰」。

「台灣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最好就是當一個騎牆派,」法國里昂商學院全球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中心聯席主任唐秋勇給出的建議是:「讓中美都要你,輕易不會動你,因為一旦動了你,對中美雙方都沒有好處。」

身處詭譎變化的地緣政治漩渦之中,無論是拒當「雙面人」和「變色龍」,抑或是設法勝任一個左右逢源的要角,對台商而言,未來都將面臨一輪未知的新考驗。

中國海關總署8月1日突然公告,台灣未完成生產企業註冊更新的食品業者「暫停進口」,初估有3000多家業者受到衝擊。此為資料照,蘇義傑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9月號:https://bit.ly/3KYAt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