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來台怎放行 台灣關鍵的抉擇
贊成派:不要怕競爭 反對派:後遺症難料
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同時,也應將「三限六不」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台灣應不應該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其實可能不是爭論焦點,重要是「開放的程度」如何?如果名額有限,適度的交流有其必要,但若大舉讓中國學生登台,勢必將衝擊台灣學生權益,在利弊之間如何衡酌,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台灣學生擔心的是門戶開得太大,已經緊縮的就業市場勢將更形慘烈。不過,也有許多大學力主開放,希藉此刺激台灣學生,兩派意見持續拉扯,台灣正面臨關鍵的抉擇。
陸生來台法案備受爭議,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強烈支持,幾已成為贊成派的代言人。李嗣涔站在開放立場,鼓勵學生的全球流動,提早適應全球化競爭市場。賴鼎銘認為,把學校打開,讓優秀學生進來,讓學生與學校從競爭中得到學習與成長,達到雙贏。
人才運用無國界
李嗣涔認為,教育不能閉鎖,開放才有活路,以免重蹈台灣早期汽車工業覆轍,因為政府過於保護,後來在全球化市場中被淘汰;反之電子產業,因為一開始就接受全球競爭的洗禮的現實,培養韌性,殺出一條血路。
他舉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為例,運用政策把世界優秀的人才引進、留下工作,創造強盛的國力。最近10年原本封閉的歐洲也逐漸跟進,放寬對外國學生的限制,顯見全球「取才」已經是大勢所趨。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認為身為大學校長,有責任幫老師尋找優秀的學生。他說,台灣的大學生有很多創意,只是讀書動機跟態度已經一代不如一代,許多教授面對現在的大學生,不怕被問倒,就怕他們不想學。他觀察到來台灣短期交流的中國學生,比台灣學生還要主動積極,他認為把兩地學生放在一起,會對台灣學生的學習風氣有一定的激勵與促進作用。
招收中國學生,對台灣教育環境有哪些直接幫助?李嗣涔認為,陸生可以彌補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招生不足的問題,維持學校生存。以中國目前的產業發展環境來看,對於技職體系特別需要,而台灣因長期受限於考試制度與社會價值觀,「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導致教育市場的失衡,讓許多優秀的技職院校面臨招生不足問題。他強調,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各種教育層次的學校與學生都能生存,不能只獨厚綜合大學。
中國每一年有1,000萬名高中畢業生,其中只有500萬人考得上大學,剩下的人沒有學校念;而考上的500萬人當中,又只有7,000人才能夠進入北大或清大就讀。中國人口多、競爭激烈,想「鯉魚躍龍門」及第功成光耀門楣,幾乎可遇不可求。台灣完整的教育制度與自由開放的學風,影響中國學生最多,也是吸引他們前來就讀的最大誘因。
賴鼎銘形容,他要找的目標,是在這500萬個落榜生當中,有某些科目表現別突出,且有興趣來台灣就讀的學生。他發現,許多陸生對台灣懷有憧憬,例如對台灣作家還有對娛樂文化的好奇。他們對台灣的想像,就是招生的最佳利器,過於保護,只會失去優勢。
今年來到世新大學當交換學生的中國生約有160名,這些來自延安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遼寧大學、煙台大學的學生,他們只讀1個學期,就得回到家鄉去。在學校,他們選修學分不受科系限制,跨系、跨院的現象很多,因此不會有一窩蜂的現象,也不會對特定的科系造成負擔,每一個單位分配到的陸生名額很有限,不會搶占本校學生的選修名額。
以世新大學為例,他們有一套「新鮮人守護神制度」作為這群中國學生的生活輔導跟管理辦法,由本校老師及學生擔任「守護神導師」,帶領一定名額的中國生,帶領他們認識學校、認識台灣。在本地生與陸生的交流活動中,雙方都獲益良多。
新聞系大三的劉又嘉,去年接了守護神助理的工作,她發現,中國學生很喜歡問有關台灣地理的問題,許多中國學生在跟著守護神導師和助理幾個月以後,會把他們「甩」掉,自己當起背包客,開始自助旅行台灣。
可刺激台灣學生
賴鼎銘認為,陸生主動性夠、自主性高、冒險精神強、包容性強、興趣多元,有勇氣主動探索台灣。劉又嘉也說,每次跟中國學生交談時,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邏輯結構,可能是過去受到的訓練背景,回答問題時習慣引經據典,課堂上的表現,經常嚇傻一堆台灣學生,卻也成為台灣學生學習的對象。賴鼎銘解釋,許多中國優秀的「一本生」,在高中時期讀的書非常多,下過扎實的功夫,才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
外界對於「開放」所抱持的最大疑慮,在於陸生會「稀釋教育資源」與「排擠工作機會」。賴鼎銘表示,就政策開放的2萬個名額來看,一所大學能分配到的名額非常有限。李嗣涔建議,對於中國生並不需要特別待遇,只要將中國生視為外籍生,沿用相關法律管理,將這些「外籍生」總量控制在一定人數,例如招收的所有外籍生當中,陸生只能占多少名額,其餘的就分給各國學生。
李嗣涔認為,開放陸生來台應與之後的人才政策有關,需要完整配套,依法辦事,才能吸引人才到台灣來。賴鼎銘也站在「楚材晉用」的立場表示支持。以美國為例,美國承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學歷,許多外國學生畢業後選擇滯留當地謀生,而美國的就業市場是個很殘酷的優勝劣敗的競爭環境。
台灣社會應該思考的是,營造了什麼樣的環境、有哪些誘因能夠吸引中國學生前來就讀並留下來就業,能夠留下來的人,必然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淘汰賽而「適者生存」。
在世界各國,教育與文化交流應通行無阻、並且互蒙其利。李嗣涔說,「只要想:你要不要世界一流的人才主動為你工作?還是你認為光靠自己就能夠跟世界競爭了?」如果真的害怕,賴鼎銘說,「那是否表示我們的態度應該再更主動積極一點呢?」
受教權與教育權恐受衝擊
不過,也有學者跳出來質疑,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承認中國學歷,到底是對誰有利?
招收中國學生來台,不可避免的就是必須面對中國學歷採認的問題。已經擱置十幾年的中國學歷採認問題,如今重起爐灶,不免再度引發爭議。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表示,回顧過去李登輝時代,當時教育部提出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時,被監察院糾正,原因包括:擔心採認的程序及範圍、台灣學生搶進中國就讀對私立大專院校衝擊太大、醫學業界的顧慮,以及涉及國家忠誠等問題,難道現在這些負面影響都已經不存在了嗎?
為了平息這些反對聲浪,教育部宣示採「三限六不」原則;「三限」指的是:限校、限量、限領域,「六不」則是:不涉及加分、不影響本地學生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得考證照、不得考公務員等,以保障台灣學子的就學權與工作權。
台生去中國 缺額恐變大
但薛化元認為,許多大學院校對於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的想法,似乎過於樂觀了!因為一旦政府承認中國高校學歷,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的意願便會增加,將會使台灣大專院校招生缺額再度擴大。
對此,暨南大學公共教授翁松燃也表示認同。他認為,光是籠統、空洞地祭出「三限六不」的配套措施是絕對守不住,不但無法提升台灣學生競爭力,台灣流出的學生將比流入的更多!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無論是學費支出、生活費都比台灣便宜,曾經就有學者試算,以中國廈門大學和台灣私立學校一學期的學費相比,廈大醫學院每人每學期要6,760元人民幣(約台幣31,588多元),而台灣私立大學學費將近50,000元,若加上生活費,整體支出遠比中國高出許多。學者不免質疑,台灣有什麼優勢,足以吸收中國優秀人才來台,而中國學生又憑什麼會選擇來台灣就讀?承認中國學歷,萬一造成中國的磁吸效應,反而讓私立大學更招收不到學生,後果將不堪設想。
香港經驗可借鏡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的翁松燃舉香港的例子說明,最近幾年,香港大學為了要搶招中國優秀學生不惜砸下重金,提供4年全額獎學金,也引發香港學子抗議的聲浪,大多數都認為「不公平」。據他的觀察,以「自費」方式到香港求學的中國學生,其人數並不多,因此,他對於政府提出開放政策,以吸引中國優秀人才來台就讀之看法,仍是持保留態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蘇峰山也認為,一旦採認中國學歷之後,中國也釋出「善意」,給予台灣學生各項優待,如輕易取得學位,屆時將會造成台生一窩蜂的西進。日前,中國才宣布,未來台灣學生只要學測成績到達頂標,中國123間大學就任君挑選,擺明是在搶台灣學生,中國頻頻出招,教育部若再不好好應戰,將來人才流出情況是「高出低進」,或者「高出低不進」都不是好事,他強調,每個決定都應審慎考慮。
國安與社會問題仍在
除此之外,反對派學者也歸納出幾點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將會衍生的「後遺症」:
第一、部分私立學校想藉招收中國學生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但最後可能使中國學生擠入排名較前段的學校而非私立學校,如此一來,也排擠到台灣學生就讀排名較前學校的機會。
第二、就國家安全及社會考量,政策上說陸生不能打工,但萬一陸生選修或蒐集跟國家安全及高科技有關的資料,或到相關地點參訪,該如何避免跟限制,成了另一個課題。
第三、政府雖說,中國學生在台校外不能打工,但可在校內工讀或任研究助理,此作法,相對會影響台灣本地生的權益。因為很多台灣學生都是靠校內打工來維持日常開銷。
第四、在「六不」中提到,政府不提供獎助學金,但私校或企業可提供,如此一來,原本可提供在台灣學子身上,卻必須轉移或分配部分到陸生身上,也造成資源排擠。
第五、採認中國學歷,涉及兩個層面,(1)承認中國學歷,陸生有可能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之潛在競爭,影響台灣學子就業機會。(2)承認台灣學生在中國的學歷,無疑幫助了去中國讀書的台生打開一扇大門,未來將損及台灣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機會。
據教育部統計,自1985年以來,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以上,具正式學籍人數已突破15,000人,目前台生在中國求學人數近7,000人左右。蘇峰山認為,一旦採認學歷,這些人拿著中國學歷回台執業,等於打壓了台灣學生的權益,對台灣學生來說,實在不公平!
他表示,過去中國為了吸收台生,大方釋出「優待」,不但學費較低,學位也取得容易,這些學生回台再取得如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等專業證照,相形之下,對台灣學生相當不公平。
不僅如此,台灣也有不少人,一年只去中國幾次,居然很快就能拿到中國知名大學的博士、碩士學歷,這種現象在台灣的政商法醫界都時有所聞,未來台灣若充斥著一堆「中國製」的假學歷,不但嚴重妨害台灣高等教育正常品質與未來發展,更威脅到國人就業,因此,政府應當好好評估。
第六、蘇峰山擔憂,未來企業將壓低本國勞工薪資!他說,很多企業願意雇用中國學生,其中雇用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薪資問題,未來台灣整個薪資結構勢必會下降。
恐怕連22K都不保
有企業認為,台灣學生競爭力、或勞動力不如中國,對此,蘇峰山認為,企業非常不負責任,也對台灣學生不公平。台灣學生不是怕競爭力,而是今天中國學生跟台灣學生是站在不對等的競爭力上,中國學生情願以薪資低取得台灣工作,對他們來說,待遇算是優渥。以中國上海一線城市而言,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台幣14,000元,台灣22 K的大學生,起碼還有22,000元,一旦陸生來台願意用更低的薪資受雇,對整個台灣勞動者都是個威脅。
蘇峰山強調,未來如果沒有法律加以嚴格限制,若被台灣資本家或企業拿來壓低白領階級的薪資,對台灣大學生及白領階級都是相當不利。他還說,政府推動陸生來台政策,初期雖採限量原則,相信未來必會隨著政治氛圍轉變政策逐步放寬,當政策逐步放寬後,其影響層面更難以想像。
他說,政府不思考到底台灣高等教育政策哪裡出了問題,反倒是熱衷於接受陸生來台,且不加保護自己學生,讓人質疑其理由在哪?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意義在哪?
蘇峰山激動地說,不要再說「開放可加強競爭力」等空洞白話,如何證明開放能提升競爭力?難道台灣學生真的無可救藥?只因為大人的偏見,孩子們有多焦心、有多憂慮,他們想要努力在社會求得生存空間,而學校給了孩子些什麼?「我們要照顧及保護自己的學生。」世界各國都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無條件歡迎,這不是對陸生特別歧視。
翁松燃也表示,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皆會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因此建議進行成效評估,擬定具體對策;同時,他也贊同「三限六不」必須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6月號-第398期】
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同時,也應將「三限六不」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台灣應不應該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其實可能不是爭論焦點,重要是「開放的程度」如何?如果名額有限,適度的交流有其必要,但若大舉讓中國學生登台,勢必將衝擊台灣學生權益,在利弊之間如何衡酌,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台灣學生擔心的是門戶開得太大,已經緊縮的就業市場勢將更形慘烈。不過,也有許多大學力主開放,希藉此刺激台灣學生,兩派意見持續拉扯,台灣正面臨關鍵的抉擇。
陸生來台法案備受爭議,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強烈支持,幾已成為贊成派的代言人。李嗣涔站在開放立場,鼓勵學生的全球流動,提早適應全球化競爭市場。賴鼎銘認為,把學校打開,讓優秀學生進來,讓學生與學校從競爭中得到學習與成長,達到雙贏。
人才運用無國界
李嗣涔認為,教育不能閉鎖,開放才有活路,以免重蹈台灣早期汽車工業覆轍,因為政府過於保護,後來在全球化市場中被淘汰;反之電子產業,因為一開始就接受全球競爭的洗禮的現實,培養韌性,殺出一條血路。
他舉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為例,運用政策把世界優秀的人才引進、留下工作,創造強盛的國力。最近10年原本封閉的歐洲也逐漸跟進,放寬對外國學生的限制,顯見全球「取才」已經是大勢所趨。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認為身為大學校長,有責任幫老師尋找優秀的學生。他說,台灣的大學生有很多創意,只是讀書動機跟態度已經一代不如一代,許多教授面對現在的大學生,不怕被問倒,就怕他們不想學。他觀察到來台灣短期交流的中國學生,比台灣學生還要主動積極,他認為把兩地學生放在一起,會對台灣學生的學習風氣有一定的激勵與促進作用。
招收中國學生,對台灣教育環境有哪些直接幫助?李嗣涔認為,陸生可以彌補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招生不足的問題,維持學校生存。以中國目前的產業發展環境來看,對於技職體系特別需要,而台灣因長期受限於考試制度與社會價值觀,「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導致教育市場的失衡,讓許多優秀的技職院校面臨招生不足問題。他強調,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各種教育層次的學校與學生都能生存,不能只獨厚綜合大學。
中國每一年有1,000萬名高中畢業生,其中只有500萬人考得上大學,剩下的人沒有學校念;而考上的500萬人當中,又只有7,000人才能夠進入北大或清大就讀。中國人口多、競爭激烈,想「鯉魚躍龍門」及第功成光耀門楣,幾乎可遇不可求。台灣完整的教育制度與自由開放的學風,影響中國學生最多,也是吸引他們前來就讀的最大誘因。
賴鼎銘形容,他要找的目標,是在這500萬個落榜生當中,有某些科目表現別突出,且有興趣來台灣就讀的學生。他發現,許多陸生對台灣懷有憧憬,例如對台灣作家還有對娛樂文化的好奇。他們對台灣的想像,就是招生的最佳利器,過於保護,只會失去優勢。
今年來到世新大學當交換學生的中國生約有160名,這些來自延安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遼寧大學、煙台大學的學生,他們只讀1個學期,就得回到家鄉去。在學校,他們選修學分不受科系限制,跨系、跨院的現象很多,因此不會有一窩蜂的現象,也不會對特定的科系造成負擔,每一個單位分配到的陸生名額很有限,不會搶占本校學生的選修名額。
以世新大學為例,他們有一套「新鮮人守護神制度」作為這群中國學生的生活輔導跟管理辦法,由本校老師及學生擔任「守護神導師」,帶領一定名額的中國生,帶領他們認識學校、認識台灣。在本地生與陸生的交流活動中,雙方都獲益良多。
新聞系大三的劉又嘉,去年接了守護神助理的工作,她發現,中國學生很喜歡問有關台灣地理的問題,許多中國學生在跟著守護神導師和助理幾個月以後,會把他們「甩」掉,自己當起背包客,開始自助旅行台灣。
可刺激台灣學生
賴鼎銘認為,陸生主動性夠、自主性高、冒險精神強、包容性強、興趣多元,有勇氣主動探索台灣。劉又嘉也說,每次跟中國學生交談時,可以感受到他們強烈的邏輯結構,可能是過去受到的訓練背景,回答問題時習慣引經據典,課堂上的表現,經常嚇傻一堆台灣學生,卻也成為台灣學生學習的對象。賴鼎銘解釋,許多中國優秀的「一本生」,在高中時期讀的書非常多,下過扎實的功夫,才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
外界對於「開放」所抱持的最大疑慮,在於陸生會「稀釋教育資源」與「排擠工作機會」。賴鼎銘表示,就政策開放的2萬個名額來看,一所大學能分配到的名額非常有限。李嗣涔建議,對於中國生並不需要特別待遇,只要將中國生視為外籍生,沿用相關法律管理,將這些「外籍生」總量控制在一定人數,例如招收的所有外籍生當中,陸生只能占多少名額,其餘的就分給各國學生。
李嗣涔認為,開放陸生來台應與之後的人才政策有關,需要完整配套,依法辦事,才能吸引人才到台灣來。賴鼎銘也站在「楚材晉用」的立場表示支持。以美國為例,美國承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學歷,許多外國學生畢業後選擇滯留當地謀生,而美國的就業市場是個很殘酷的優勝劣敗的競爭環境。
台灣社會應該思考的是,營造了什麼樣的環境、有哪些誘因能夠吸引中國學生前來就讀並留下來就業,能夠留下來的人,必然是經過一番激烈的淘汰賽而「適者生存」。
在世界各國,教育與文化交流應通行無阻、並且互蒙其利。李嗣涔說,「只要想:你要不要世界一流的人才主動為你工作?還是你認為光靠自己就能夠跟世界競爭了?」如果真的害怕,賴鼎銘說,「那是否表示我們的態度應該再更主動積極一點呢?」
受教權與教育權恐受衝擊
不過,也有學者跳出來質疑,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承認中國學歷,到底是對誰有利?
招收中國學生來台,不可避免的就是必須面對中國學歷採認的問題。已經擱置十幾年的中國學歷採認問題,如今重起爐灶,不免再度引發爭議。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表示,回顧過去李登輝時代,當時教育部提出採認中國學歷政策時,被監察院糾正,原因包括:擔心採認的程序及範圍、台灣學生搶進中國就讀對私立大專院校衝擊太大、醫學業界的顧慮,以及涉及國家忠誠等問題,難道現在這些負面影響都已經不存在了嗎?
為了平息這些反對聲浪,教育部宣示採「三限六不」原則;「三限」指的是:限校、限量、限領域,「六不」則是:不涉及加分、不影響本地學生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得考證照、不得考公務員等,以保障台灣學子的就學權與工作權。
台生去中國 缺額恐變大
但薛化元認為,許多大學院校對於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的想法,似乎過於樂觀了!因為一旦政府承認中國高校學歷,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的意願便會增加,將會使台灣大專院校招生缺額再度擴大。
對此,暨南大學公共教授翁松燃也表示認同。他認為,光是籠統、空洞地祭出「三限六不」的配套措施是絕對守不住,不但無法提升台灣學生競爭力,台灣流出的學生將比流入的更多!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無論是學費支出、生活費都比台灣便宜,曾經就有學者試算,以中國廈門大學和台灣私立學校一學期的學費相比,廈大醫學院每人每學期要6,760元人民幣(約台幣31,588多元),而台灣私立大學學費將近50,000元,若加上生活費,整體支出遠比中國高出許多。學者不免質疑,台灣有什麼優勢,足以吸收中國優秀人才來台,而中國學生又憑什麼會選擇來台灣就讀?承認中國學歷,萬一造成中國的磁吸效應,反而讓私立大學更招收不到學生,後果將不堪設想。
香港經驗可借鏡
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多年的翁松燃舉香港的例子說明,最近幾年,香港大學為了要搶招中國優秀學生不惜砸下重金,提供4年全額獎學金,也引發香港學子抗議的聲浪,大多數都認為「不公平」。據他的觀察,以「自費」方式到香港求學的中國學生,其人數並不多,因此,他對於政府提出開放政策,以吸引中國優秀人才來台就讀之看法,仍是持保留態度。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蘇峰山也認為,一旦採認中國學歷之後,中國也釋出「善意」,給予台灣學生各項優待,如輕易取得學位,屆時將會造成台生一窩蜂的西進。日前,中國才宣布,未來台灣學生只要學測成績到達頂標,中國123間大學就任君挑選,擺明是在搶台灣學生,中國頻頻出招,教育部若再不好好應戰,將來人才流出情況是「高出低進」,或者「高出低不進」都不是好事,他強調,每個決定都應審慎考慮。
國安與社會問題仍在
除此之外,反對派學者也歸納出幾點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將會衍生的「後遺症」:
第一、部分私立學校想藉招收中國學生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但最後可能使中國學生擠入排名較前段的學校而非私立學校,如此一來,也排擠到台灣學生就讀排名較前學校的機會。
第二、就國家安全及社會考量,政策上說陸生不能打工,但萬一陸生選修或蒐集跟國家安全及高科技有關的資料,或到相關地點參訪,該如何避免跟限制,成了另一個課題。
第三、政府雖說,中國學生在台校外不能打工,但可在校內工讀或任研究助理,此作法,相對會影響台灣本地生的權益。因為很多台灣學生都是靠校內打工來維持日常開銷。
第四、在「六不」中提到,政府不提供獎助學金,但私校或企業可提供,如此一來,原本可提供在台灣學子身上,卻必須轉移或分配部分到陸生身上,也造成資源排擠。
第五、採認中國學歷,涉及兩個層面,(1)承認中國學歷,陸生有可能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之潛在競爭,影響台灣學子就業機會。(2)承認台灣學生在中國的學歷,無疑幫助了去中國讀書的台生打開一扇大門,未來將損及台灣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機會。
據教育部統計,自1985年以來,台生赴中國就讀大學以上,具正式學籍人數已突破15,000人,目前台生在中國求學人數近7,000人左右。蘇峰山認為,一旦採認學歷,這些人拿著中國學歷回台執業,等於打壓了台灣學生的權益,對台灣學生來說,實在不公平!
他表示,過去中國為了吸收台生,大方釋出「優待」,不但學費較低,學位也取得容易,這些學生回台再取得如律師、建築師、會計師等專業證照,相形之下,對台灣學生相當不公平。
不僅如此,台灣也有不少人,一年只去中國幾次,居然很快就能拿到中國知名大學的博士、碩士學歷,這種現象在台灣的政商法醫界都時有所聞,未來台灣若充斥著一堆「中國製」的假學歷,不但嚴重妨害台灣高等教育正常品質與未來發展,更威脅到國人就業,因此,政府應當好好評估。
第六、蘇峰山擔憂,未來企業將壓低本國勞工薪資!他說,很多企業願意雇用中國學生,其中雇用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薪資問題,未來台灣整個薪資結構勢必會下降。
恐怕連22K都不保
有企業認為,台灣學生競爭力、或勞動力不如中國,對此,蘇峰山認為,企業非常不負責任,也對台灣學生不公平。台灣學生不是怕競爭力,而是今天中國學生跟台灣學生是站在不對等的競爭力上,中國學生情願以薪資低取得台灣工作,對他們來說,待遇算是優渥。以中國上海一線城市而言,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台幣14,000元,台灣22 K的大學生,起碼還有22,000元,一旦陸生來台願意用更低的薪資受雇,對整個台灣勞動者都是個威脅。
蘇峰山強調,未來如果沒有法律加以嚴格限制,若被台灣資本家或企業拿來壓低白領階級的薪資,對台灣大學生及白領階級都是相當不利。他還說,政府推動陸生來台政策,初期雖採限量原則,相信未來必會隨著政治氛圍轉變政策逐步放寬,當政策逐步放寬後,其影響層面更難以想像。
他說,政府不思考到底台灣高等教育政策哪裡出了問題,反倒是熱衷於接受陸生來台,且不加保護自己學生,讓人質疑其理由在哪?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意義在哪?
蘇峰山激動地說,不要再說「開放可加強競爭力」等空洞白話,如何證明開放能提升競爭力?難道台灣學生真的無可救藥?只因為大人的偏見,孩子們有多焦心、有多憂慮,他們想要努力在社會求得生存空間,而學校給了孩子些什麼?「我們要照顧及保護自己的學生。」世界各國都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無條件歡迎,這不是對陸生特別歧視。
翁松燃也表示,教育部應該嚴肅看待陸生來台的相關問題,畢竟招收中國學生來台就讀、採認中國學歷政策,皆會涉及到政治與社會許多面向,因此建議進行成效評估,擬定具體對策;同時,他也贊同「三限六不」必須入法,以維護台灣本地生的權益。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6月號-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