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故事銀飾 偶像劇飾品的原產地

飾品是打扮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快時尚」的風潮卻帶動不少台灣飾品業者從中國引進商品,有些不同店家甚至使用同一條供應鏈,導致商品無特色。創立於2009年的「Story+故事銀飾」(STORY ACCESSORY),卻開創了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路。

原本任職於知名金飾公司的馬瑞謙與劉怡汝,之所以毅然投入銀飾領域,是想解決台灣飾品不夠漂亮的問題,做出符合國人品味的首飾。從品牌名「Story+故事銀飾」也可知道,他們希望「一件作品、一個故事」,讓首飾是有意義的,能夠作為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媒介。

兩人以50萬起家,從電商開始穩健經營,不但成立自己的金工團隊,從設計到產出一條龍打造商品,更把團隊中的金工師傅推上檯面,創造一個有溫度的品牌。故事銀飾目前主要有四條產品線,包括影視文創、工藝文創、IP角色授權以及客製化商品。

在戲劇的帶動下,商品往往能創下銷售佳績。圖為紅透半邊天《想見你》劇中男女主角的定情戒指。故事銀飾提供


影視文創》搭上戲劇順風車,消費者搶著「想見你」

故事銀飾成立不久後,基於過去在飾品業的基礎,很快就有劇組找上門。十多年來,不少台灣知名電視劇裡的銀飾道具,均出自故事銀飾之手。例如2019年紅透半邊天的《想見你》劇中男女主角的定情戒指,更早之前的《青梅竹馬》、《我可能不會愛你》、《16個夏天》等,都可見到故事銀飾的精心之作。共同創辦人馬瑞謙說:「2015、2016年間,基本上國內10部戲裡面,有8部都有我們的產品。」

共同創辦人暨首席設計師劉怡汝表示,台灣戲劇習慣邊拍邊播,準備道具的時間非常短,可能三天後就需要一個戒指、一條項鍊。由於故事銀飾擁有自己的金工師,可以依照劇本需求,從無到有快速製作出劇組所需的產品,因而在業界建立起相當的競爭優勢。

道具開發後,夾帶戲劇魅力以及爆紅後的加持,後續的銷售往往勢不可擋。馬瑞謙回憶起2019年《想見你》一劇爆紅後,劇中的那對戒指賣了好幾千對,「我們的金工師每天晚上加班,都在做那對戒指,你可以想像那個效益。」更可觀的是,後續影響力不只有台灣,聲名甚至遠播港澳、中國。

工藝文創》賦予銀飾雋永的文化底蘊

除了影視商品,故事銀飾也展開新的嘗試。文創風盛行時,故事銀飾曾與「日星鑄字行」開展文創商品的合作。日星鑄字行是全世界唯一一家還存活,生產繁體字、鉛字的工廠,「如果收掉了,以後就沒有了。」

馬瑞謙認為這項合作已跳脫珠寶飾品的領域,將故事銀飾成為具有紀念意義的商品,「時代變遷,這些鉛字早已被電腦排版印刷取代,Story+將這些鑄字當作珠寶般鑲嵌在飾品中,讓這些商品不再只是飾品,而有了雋永的文化底蘊,無形中成了承載文化傳承的媒介。」

這項合作案還獲得文化部的補助,後續也延伸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很受中、港、澳消費者的喜愛,並曾受總統府委製成為贈送外賓的紀念品。

故事銀飾與日本知名授權品牌「三麗鷗」開啟了IP授權合作,創生了多款商品。故事銀飾提供


IP角色授權》實力受肯定,知名IP主動找上門

不過,文創商品往往叫好不叫座,故事銀飾於2013年開始與日本知名授權品牌「三麗鷗」開啟了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商品)授權合作,創生了多款商品,包括Hello Kitty、My Melody、布丁狗等。馬瑞謙說:「三麗鷗基本上所有的角色都在我們家。」

有了成功的IP授權經驗,越來越多知名IP也找上門。「現在比較紅的,像是白爛貓、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幾乎國內比較優秀的一些圖或IP,都與我們有合作。」近年來頗為風靡的鬼滅之刃、咒術迴戰等動漫作品,也均與Story+合作推出商品。

未來,IP授權仍將是故事銀飾的主力。馬瑞謙表示,IP授權有獨占性,且有固定的客群,這些客層往往影響其下一代,一個IP存在越久,其影響力會越大。然而,他也指出,要承接IP授權必須有相對的實力,尤其是強勢IP,如果無法達到對方的要求,往往繳了授權金,很可能一整年沒推出半件作品。

客製化商品》同中求異,創造產品獨特價值

早在2010、2011年,故事銀飾便推出客製化的服務,當時推出「一件訂製」,由消費者提供想法,故事銀飾協助達成。消費者甚至可以指定由哪位金工師打造,「你可以告訴我們你的故事、你想要的元素、你想要的風格,我們就會幫你從無到有去設計。」劉怡汝說。

然而,委製的產品五花八門,很可能會接收到很多天馬行空的案子,「改了無數次的圖,才做一個三、四千塊的東西。」劉怡汝認為,在台灣要維繫客製化服務,需要更高單價,或是使用更高價值的材質,否則會不敷成本。

目前「Story+故事銀飾」網站上的客製化服務主要為模組,消費者可以刻自己的名字,挑選不同的字型,以及項鍊顏色、款式。故事銀飾的生產線滿足了消費者尋求獨一無二的渴望,因此也有固定且穩定的銷售量。

拓展門市》站穩腳跟後再縮編

故事銀飾創辦約莫半年後,新光三越南西店主動找上門,提供了相對大的櫃位。櫃位布置好後,卻猶如「面積很大、菜很少的盤子」,因此故事銀飾加緊生產商品,也創造了每個月二、三十萬的業績。之後陸續拓點,開業第三、四年時快速擴張,最多時曾達到8個櫃點,之後還在台北東區開了一家自己的門市。

然而,劉怡汝表示,實體店並非故事銀飾最合適的商業模式,因為人力與成本負載很重,加上百貨公司式微,以及某些銷售人員會藏貨、管理不易等問題,最終決定裁撤,「之前在管理這些百貨櫃位的時候,也壓縮了很多設計的時間,所以合約到了就停,慢慢收到剩下兩間。」

目前故事銀飾主要實體店僅有台北的誠品西門店與高雄統一時代百貨,兩間門市均營運較久,分別有10年與8年,以便服務客人。

做出差異化》為銀飾市場鋪更遠的路

回首一路創業的艱辛,馬瑞謙認為,產品力是企業存活的關鍵,尤其疫情發生後,一些仰賴進口的店家,因為貨品無法進來而無以為繼,「這個品牌能存活這麼久,還是回歸到產品。要有自己的設計,有自己的產品,這個是關鍵中的關鍵。」

雖然馬瑞謙也曾想過要不要批一些合金飾品來賣,但最終還是回到初心,「產品推出前,必然要自我詢問:這個產品是我喜歡的、是我有能力做的、且是被市場需要的,以此來檢視一個產品值不值得推出。」此外,故事銀飾也會進行市調,馬瑞謙舉例,會從工作人員、第一線銷售人員、經銷商等處獲得市場反饋,也會透過社群去了解客群的輪廓;劉怡汝則表示,臉書上會有很多社團,她會加入各個社團,了解其族群的輪廓與喜好。相對謹慎的開發步調,使得故事銀飾的出錯率很低。

故事銀飾創辦人馬瑞謙(右)與首席設計師劉怡汝(左)。趙郁誠攝影

堅持開發自己的商品,雖然是一條漫長的路,卻相對穩健。劉怡汝語重心長地說:「飾品市場很大,應該把遠光放長遠一點。很多人從快時尚嚐到甜頭,無疑是對這個飾品市場進行提款,並形成惡性循環。先是價格競爭打壞市場;再者,不純的商品,導致消費者對銀飾的價格與品質有錯誤認知,從而排擠到真正銷售純銀飾品的品牌。」

此外,快時尚也使得產業缺乏前景。劉怡汝指出,批貨進來銷售比自己開發生產成本還要低,業者為何還要跟工廠下單,花時間、花成本去跟師傅溝通怎麼做?長此以往,導致很多金工師傅沒有訂單可接,艱辛度日,也直接影響年輕人投入的意願,覺得這行沒有未來,於是銀飾、金飾榮景不再,逐漸被視為一個夕陽產業。「然而,飾品其實是可以很長遠的,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把自己做好而已。」

秉持「堅持把自己做好」的理念,故事銀飾成立至今穩步成長,13年來合作過的影劇作品不下40部,且成為不少知名IP邀約合作的對象,如今已是飾品界IP授權聯名的第一品牌。馬瑞謙比喻說,「不敢講自己多大,但江湖上有一些名聲,我們比較像是少林、武當,不是巨鯨幫、海沙幫之流。」劉怡汝則務實地說:「我們在台灣銀飾算是堅持很久的,也算是剩下寥寥無幾、有自己製作商品的品牌。」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3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3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