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佼:悠遊跨界的通識家

談到「雜學」,演藝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黃子佼。從早期的主持、音樂、3C資訊、潮流、電影,到這幾年在設計、時尚、當代藝術領域強力曝光,多元興趣不只讓他「玩」得很開心,也幫助他結識新的人脈,開啟新的機會之窗。

黃子佼:悠遊跨界的通識家

儘管主流價值崇拜「專家」,但黃子佼一直樂於當「通識家」,不斷跨界悠遊於不同領域,「不管是經營生活或事業,我都認為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10幾歲時他喜歡聽音樂,努力收集卡帶、CD;20幾歲時愛上潮流,經常出國逛潮店,還引進品牌開店、寫專欄出書;30歲以後,則將重心移到當代藝術、攝影、時尚。多元興趣也讓他步上「愛買之路」,從家裡到工作室都擺滿收藏,粗估收藏品超過5千萬元。

養興趣,是對自己的投資
無論是興趣的培養,或雜學的鍛鍊,都是對自己的投資。黃子佼說,培養興趣不只花錢,更得投入大量時間心力。他笑稱自己是天生的「資訊焦慮」,所有新奇好玩的事,都渴望想知道;只要有興趣,就不惜代價鑽研。好比早年他喜歡日本流行音樂,主持東洋音樂節目,前後買了數千張原版CD。

近年黃子佼跨足電影,拍了短片和幾支微電影。觀眾對他「變身」電影導演感到驚訝,但其實他從學生時代就瘋迷電影,看過大量DVD,也長期閱讀學術性電影期刊。對他來說,每個興趣的建立,都不是即興為之,而是經過漫長的「打底」過程。

就像這幾年,他常在當代藝術展覽活動上露臉,從觀眾到買家,進而成為評審、顧問,主持很多藝術活動後,又擔任策展人,最後走上創作之路,開了攝影工作室,也辦了展覽。「外人看我在藝術圈發展是這3、4年的事,其實我早在10幾年前就開始耕耘,」黃子佼說。

與任何人聊天都能輕鬆上手
因為雜學,黃子佼的人脈不斷往外延伸,「多元興趣的最大好處,就是和所有人聊天都能輕鬆上手!」
即使肯定雜學有助於人際關係,但黃子佼強調,興趣衍生的人脈,應該是「附加價值」,而不是當初培養的「目的」。「若出發點是想要拓展人脈,而逼自己去涉獵,那會弄得很假,最後也會穿幫。」培養多元興趣,一定是要真心喜歡,投入才會深。

黃子佼:悠遊跨界的通識家

就像早年他到藝廊看展覽,旁人見他是藝人,都當他是一時興起、附庸風雅。長此以往才赫然發現,他對當代藝術的投入比想像中還要深,「好感度」馬上提高;不僅請他在藝術雜誌寫專欄,還邀他當展覽顧問、主持藝術活動,進而再到策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