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佼:悠遊跨界的通識家
談到「雜學」,演藝圈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黃子佼。從早期的主持、音樂、3C資訊、潮流、電影,到這幾年在設計、時尚、當代藝術領域強力曝光,多元興趣不只讓他「玩」得很開心,也幫助他結識新的人脈,開啟新的機會之窗。
儘管主流價值崇拜「專家」,但黃子佼一直樂於當「通識家」,不斷跨界悠遊於不同領域,「不管是經營生活或事業,我都認為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10幾歲時他喜歡聽音樂,努力收集卡帶、CD;20幾歲時愛上潮流,經常出國逛潮店,還引進品牌開店、寫專欄出書;30歲以後,則將重心移到當代藝術、攝影、時尚。多元興趣也讓他步上「愛買之路」,從家裡到工作室都擺滿收藏,粗估收藏品超過5千萬元。
養興趣,是對自己的投資
無論是興趣的培養,或雜學的鍛鍊,都是對自己的投資。黃子佼說,培養興趣不只花錢,更得投入大量時間心力。他笑稱自己是天生的「資訊焦慮」,所有新奇好玩的事,都渴望想知道;只要有興趣,就不惜代價鑽研。好比早年他喜歡日本流行音樂,主持東洋音樂節目,前後買了數千張原版CD。
近年黃子佼跨足電影,拍了短片和幾支微電影。觀眾對他「變身」電影導演感到驚訝,但其實他從學生時代就瘋迷電影,看過大量DVD,也長期閱讀學術性電影期刊。對他來說,每個興趣的建立,都不是即興為之,而是經過漫長的「打底」過程。
就像這幾年,他常在當代藝術展覽活動上露臉,從觀眾到買家,進而成為評審、顧問,主持很多藝術活動後,又擔任策展人,最後走上創作之路,開了攝影工作室,也辦了展覽。「外人看我在藝術圈發展是這3、4年的事,其實我早在10幾年前就開始耕耘,」黃子佼說。
與任何人聊天都能輕鬆上手
因為雜學,黃子佼的人脈不斷往外延伸,「多元興趣的最大好處,就是和所有人聊天都能輕鬆上手!」
即使肯定雜學有助於人際關係,但黃子佼強調,興趣衍生的人脈,應該是「附加價值」,而不是當初培養的「目的」。「若出發點是想要拓展人脈,而逼自己去涉獵,那會弄得很假,最後也會穿幫。」培養多元興趣,一定是要真心喜歡,投入才會深。
就像早年他到藝廊看展覽,旁人見他是藝人,都當他是一時興起、附庸風雅。長此以往才赫然發現,他對當代藝術的投入比想像中還要深,「好感度」馬上提高;不僅請他在藝術雜誌寫專欄,還邀他當展覽顧問、主持藝術活動,進而再到策展。
開啟意想不到的人生
雜學,讓黃子佼接觸到各界人士,帶來以前沒想過的工作。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初培養這些興趣的時候,你不會知道機會何時出現。」
就像10幾年前,黃子佼認識一位日文翻譯,兩人因為喜歡日本結緣,沒想到後來對方赴日發展,成為知名藝術家村上隆的重要助手。這位朋友知道黃子佼對當代藝術很有興趣,邀請他隨團赴日採訪,因而得以接觸到日本藝術核心人士,還結識幾位「大咖級」的台灣藝術圈朋友。
「生命中有很多『對』的朋友,可能是我們根本沒想過的,」黃子佼說,不要小看興趣,也不要小看朋友,「若當初認為對方只是個小翻譯,沒有真心來往,後來就不會衍生出這麼多好的結果。」
興趣衍生的效益,事先無從預料,但回饋有時比我們想像中還多。黃子佼有段時間主持一個深度訪談節目,有次製作單位在開錄前12小時,臨時告知要專訪村上隆,企製急得要死,好在黃子佼很早就接觸村上隆作品,對他的生平事蹟如數家珍,最後輕鬆完成任務。
跳脫原有的狹小世界
多元興趣開啟他不同面向的生活,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也讓的思考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框框。演藝圈的人有趣,潮流界的很酷,藝術圈的有氣質;黃子佼說,離開攝影棚走進藝廊,沒人聊是非,多元興趣讓他在忙碌工作之餘,有洗滌心靈的機會。隨時切換頻道,又是另一個精采的人生。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8月號(447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儘管主流價值崇拜「專家」,但黃子佼一直樂於當「通識家」,不斷跨界悠遊於不同領域,「不管是經營生活或事業,我都認為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10幾歲時他喜歡聽音樂,努力收集卡帶、CD;20幾歲時愛上潮流,經常出國逛潮店,還引進品牌開店、寫專欄出書;30歲以後,則將重心移到當代藝術、攝影、時尚。多元興趣也讓他步上「愛買之路」,從家裡到工作室都擺滿收藏,粗估收藏品超過5千萬元。
養興趣,是對自己的投資
無論是興趣的培養,或雜學的鍛鍊,都是對自己的投資。黃子佼說,培養興趣不只花錢,更得投入大量時間心力。他笑稱自己是天生的「資訊焦慮」,所有新奇好玩的事,都渴望想知道;只要有興趣,就不惜代價鑽研。好比早年他喜歡日本流行音樂,主持東洋音樂節目,前後買了數千張原版CD。
近年黃子佼跨足電影,拍了短片和幾支微電影。觀眾對他「變身」電影導演感到驚訝,但其實他從學生時代就瘋迷電影,看過大量DVD,也長期閱讀學術性電影期刊。對他來說,每個興趣的建立,都不是即興為之,而是經過漫長的「打底」過程。
就像這幾年,他常在當代藝術展覽活動上露臉,從觀眾到買家,進而成為評審、顧問,主持很多藝術活動後,又擔任策展人,最後走上創作之路,開了攝影工作室,也辦了展覽。「外人看我在藝術圈發展是這3、4年的事,其實我早在10幾年前就開始耕耘,」黃子佼說。
與任何人聊天都能輕鬆上手
因為雜學,黃子佼的人脈不斷往外延伸,「多元興趣的最大好處,就是和所有人聊天都能輕鬆上手!」
即使肯定雜學有助於人際關係,但黃子佼強調,興趣衍生的人脈,應該是「附加價值」,而不是當初培養的「目的」。「若出發點是想要拓展人脈,而逼自己去涉獵,那會弄得很假,最後也會穿幫。」培養多元興趣,一定是要真心喜歡,投入才會深。
就像早年他到藝廊看展覽,旁人見他是藝人,都當他是一時興起、附庸風雅。長此以往才赫然發現,他對當代藝術的投入比想像中還要深,「好感度」馬上提高;不僅請他在藝術雜誌寫專欄,還邀他當展覽顧問、主持藝術活動,進而再到策展。
開啟意想不到的人生
雜學,讓黃子佼接觸到各界人士,帶來以前沒想過的工作。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初培養這些興趣的時候,你不會知道機會何時出現。」
就像10幾年前,黃子佼認識一位日文翻譯,兩人因為喜歡日本結緣,沒想到後來對方赴日發展,成為知名藝術家村上隆的重要助手。這位朋友知道黃子佼對當代藝術很有興趣,邀請他隨團赴日採訪,因而得以接觸到日本藝術核心人士,還結識幾位「大咖級」的台灣藝術圈朋友。
「生命中有很多『對』的朋友,可能是我們根本沒想過的,」黃子佼說,不要小看興趣,也不要小看朋友,「若當初認為對方只是個小翻譯,沒有真心來往,後來就不會衍生出這麼多好的結果。」
興趣衍生的效益,事先無從預料,但回饋有時比我們想像中還多。黃子佼有段時間主持一個深度訪談節目,有次製作單位在開錄前12小時,臨時告知要專訪村上隆,企製急得要死,好在黃子佼很早就接觸村上隆作品,對他的生平事蹟如數家珍,最後輕鬆完成任務。
跳脫原有的狹小世界
多元興趣開啟他不同面向的生活,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也讓的思考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框框。演藝圈的人有趣,潮流界的很酷,藝術圈的有氣質;黃子佼說,離開攝影棚走進藝廊,沒人聊是非,多元興趣讓他在忙碌工作之餘,有洗滌心靈的機會。隨時切換頻道,又是另一個精采的人生。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8月號(447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