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惠民:企業欲以「韌性」開創永續,應熟讀彼得.杜拉克
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導入最前瞻的管理思維。值此百年慶之際,繁體中文版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陽明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鍾惠民,與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起源於1970年成立的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1979年擴大為交大管理學院。由於緊鄰新竹科學園區,陽明交大管院特別強調與科技產業結合,成為有別於其他大學管院的最大特色。
現任院長鍾惠民,是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專長為財務管理、高等財務計量經濟學和衍生性商品等領域。浸淫企管領域多年,鍾惠民長年熟讀《哈佛商業評論》,盛讚本刊許多經典文章,經得起時間淬煉,值得反覆閱讀,在慶祝創刊一百週年的此刻,仍能持續指引企業未來發展之路。
與時俱進是不變真理
鍾惠民認為,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發表於1994年的經典文章〈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The Theory of Business)(www.hbrtaiwan.com/article/11194/the-theory-of-the-business),至今仍然值得熟讀,堪稱雋永。近來企業廣受疫情、天災,甚至地緣政治的影響,都可以從這篇文章找到方向。
〈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一文指出,經營理論有三大假設。第一是對組織所處環境的假設;第二是對組織使命的假設;第三是組織要有對核心能力的假設。
以第一項假設來說,組織所處環境包含政經社會、市場、顧客、技術。今天企業面臨的仍然是這些挑戰。例如2018中美貿易戰,讓身處全球供應鏈的台灣受到波及,產生一連串環境影響。
又如技術面,傳統上多指產業內部的技術提升或更新,但現今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端運算等科技,都是從外部而來,成為任何產業的挑戰。
鍾惠民進一步指出,現代企業強調永續經營,「韌性」(resilience,或譯復原力)是必要的特質,更值得參考〈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一文所強調的重點。
創造韌性的核心能力
台灣企業家本來就具備韌性,從80年代「一卡皮箱走天下」就已展現,飛到全世界各地參加各類秀展、商展,只要有做生意的機會,就可以看到台灣人的身影。
但現在台灣企業跟過往貿易導向的出口成長已大為不同。鍾惠民強調,聯發科可算是一個當代台灣韌性企業的代表。以手機晶片為主力產品的聯發科,面對生命週期很短的產品,幾乎每五、六年就是一個世代,在這樣的市場中,聯發科雖二度遭遇重擊,但都能夠敗部復活,重新再起,「這就是有一定的韌性和永續經營的能力。」
那麼,若要打造一個韌性的企業,回到杜拉克所強調的的核心能力,應該是什麼?
鍾惠民指出,因應環境的變化,必須推動各式轉型,例如數位轉型、接班轉型、低碳轉型、人才轉型等等。
以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鉅的旅遊業來說,轉型已是不得不為。除了將國際線轉型為國內旅遊外,也開始兼做餐飲、外送等服務,這牽涉到傳統旅行社的數位轉型,導入大數據,物聯網等數位化工具。
而台灣高科技產業,現在碰到的最大挑戰是低碳轉型。歐盟已提出「2050氣候中和」與「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55%」的目標,並於2021年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規範進口到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必須對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設定公平價格。
這對台灣最大的影響就是高科技產業,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可能在兩、三年內就會面臨到高額碳稅。身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過去所謂「高CP值」的「台灣製造」已經不再是勝利保證,還須善盡地球公民的義務,積極投入低碳轉型。
二代思維較利於轉型
在轉型議題中,二代接班轉型則屬於治理層面。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台灣家族企業傳承白皮書」中指出,未來計畫交由二代接班的比例為44%,但尚未考慮繼承問題的企業也高達33%。
鍾惠民認為,近五年來已看到愈來愈多二代接班成功的例子,通常二代接手後,也能加速數位轉型。例如像專營麵食類水餃、燒賣、餛飩自動化製作機械的安口食品,總經理歐陽志成接班後,已建構物聯網監控機器運作,提升服務品質。
目前安口產品銷售到全世界逾120國,疫情期間甚至逆勢成長,「數位化就是跳脫單純『賣機器』的思維,父親看到兒子做出成績,也只得服氣,」鍾惠民說。
現代企業決策過程更為艱難,但只要掌握決策理論,了解新科技和數位創新帶來的影響,打造韌性組織,就能讓企業走得更遠更久。
更多內容請見2022年4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企業目的必須來真的!〉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88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起源於1970年成立的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1979年擴大為交大管理學院。由於緊鄰新竹科學園區,陽明交大管院特別強調與科技產業結合,成為有別於其他大學管院的最大特色。
現任院長鍾惠民,是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專長為財務管理、高等財務計量經濟學和衍生性商品等領域。浸淫企管領域多年,鍾惠民長年熟讀《哈佛商業評論》,盛讚本刊許多經典文章,經得起時間淬煉,值得反覆閱讀,在慶祝創刊一百週年的此刻,仍能持續指引企業未來發展之路。
與時俱進是不變真理
鍾惠民認為,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發表於1994年的經典文章〈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The Theory of Business)(www.hbrtaiwan.com/article/11194/the-theory-of-the-business),至今仍然值得熟讀,堪稱雋永。近來企業廣受疫情、天災,甚至地緣政治的影響,都可以從這篇文章找到方向。
〈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一文指出,經營理論有三大假設。第一是對組織所處環境的假設;第二是對組織使命的假設;第三是組織要有對核心能力的假設。
以第一項假設來說,組織所處環境包含政經社會、市場、顧客、技術。今天企業面臨的仍然是這些挑戰。例如2018中美貿易戰,讓身處全球供應鏈的台灣受到波及,產生一連串環境影響。
又如技術面,傳統上多指產業內部的技術提升或更新,但現今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端運算等科技,都是從外部而來,成為任何產業的挑戰。
鍾惠民進一步指出,現代企業強調永續經營,「韌性」(resilience,或譯復原力)是必要的特質,更值得參考〈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一文所強調的重點。
創造韌性的核心能力
台灣企業家本來就具備韌性,從80年代「一卡皮箱走天下」就已展現,飛到全世界各地參加各類秀展、商展,只要有做生意的機會,就可以看到台灣人的身影。
但現在台灣企業跟過往貿易導向的出口成長已大為不同。鍾惠民強調,聯發科可算是一個當代台灣韌性企業的代表。以手機晶片為主力產品的聯發科,面對生命週期很短的產品,幾乎每五、六年就是一個世代,在這樣的市場中,聯發科雖二度遭遇重擊,但都能夠敗部復活,重新再起,「這就是有一定的韌性和永續經營的能力。」
那麼,若要打造一個韌性的企業,回到杜拉克所強調的的核心能力,應該是什麼?
鍾惠民指出,因應環境的變化,必須推動各式轉型,例如數位轉型、接班轉型、低碳轉型、人才轉型等等。
以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鉅的旅遊業來說,轉型已是不得不為。除了將國際線轉型為國內旅遊外,也開始兼做餐飲、外送等服務,這牽涉到傳統旅行社的數位轉型,導入大數據,物聯網等數位化工具。
而台灣高科技產業,現在碰到的最大挑戰是低碳轉型。歐盟已提出「2050氣候中和」與「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55%」的目標,並於2021年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計畫」(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規範進口到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必須對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設定公平價格。
這對台灣最大的影響就是高科技產業,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可能在兩、三年內就會面臨到高額碳稅。身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過去所謂「高CP值」的「台灣製造」已經不再是勝利保證,還須善盡地球公民的義務,積極投入低碳轉型。
二代思維較利於轉型
在轉型議題中,二代接班轉型則屬於治理層面。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台灣家族企業傳承白皮書」中指出,未來計畫交由二代接班的比例為44%,但尚未考慮繼承問題的企業也高達33%。
鍾惠民認為,近五年來已看到愈來愈多二代接班成功的例子,通常二代接手後,也能加速數位轉型。例如像專營麵食類水餃、燒賣、餛飩自動化製作機械的安口食品,總經理歐陽志成接班後,已建構物聯網監控機器運作,提升服務品質。
目前安口產品銷售到全世界逾120國,疫情期間甚至逆勢成長,「數位化就是跳脫單純『賣機器』的思維,父親看到兒子做出成績,也只得服氣,」鍾惠民說。
現代企業決策過程更為艱難,但只要掌握決策理論,了解新科技和數位創新帶來的影響,打造韌性組織,就能讓企業走得更遠更久。
更多內容請見2022年4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企業目的必須來真的!〉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