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老是失敗?醫師與邰智源揭真相:兩大荷爾蒙作祟!
【威傳媒記者李依如報導】
「越想瘦,反而越想吃?」這不是你意志力不夠,而是荷爾蒙在作祟!根據統計,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高達九成民眾自覺減重失敗,但真正尋求醫療協助僅14.7%。專家提醒,肥胖不是單純的生活習慣問題,而是涉及腸道訊號、壓力荷爾蒙與脂肪堆積等多重不可控因素。
曾出版食譜、被封為「全台最懂吃的男人」的邰智源,這次不再談美食,而是以肥胖症衛教大使的身分現身,與台灣肥胖醫學會聯手,呼籲大眾重新認識肥胖。他直言:「若BMI≧27,建議看醫生別再硬撐!」這句話來自他多年來親身與體重搏鬥的經驗。
邰智源分享,自己曾以為減肥只要少吃多動、靠意志力就能撐過去,甚至一度認為「看醫生減重是走捷徑」。但中年之後他發現,無論再怎麼運動、控制飲食,「肚子的肉就是瘦不下來」,而食慾壓抑越久越容易反彈,吃得更兇。「我也曾懷疑,是不是病得不輕?」

實際上,這些情況在醫學上都有解釋。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指出,減重過程中的兩大關鍵障礙,其實大多無法用意志力克服:
不可控因素一:腸道荷爾蒙失衡
人體飽足感來自腸道分泌的「腸泌素」,這種荷爾蒙在吃飽後會通知大腦停止進食。但當腸泌素分泌不足或傳遞失衡,大腦就無法正確收到「你飽了」的訊號,使人不知不覺吃得更多。這解釋了為什麼越想減重,反而越想吃,並不是你沒自制力,而是大腦沒有接到「停吃」的命令!
不可控因素二:壓力荷爾蒙促使脂肪堆積
壓力大會刺激「皮質醇」的分泌,這種壓力荷爾蒙不僅會增加食慾,還會讓脂肪特別容易堆積在腰腹部和內臟。這類「異位脂肪」一旦囤積過多,不但難以燃燒,更會大幅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根據國健署定義,BMI達24即為過重、27以上屬於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就要警覺內臟脂肪可能正在影響健康。林文元醫師呼籲,「肥胖症是慢性疾病,當BMI≧27,就應盡速就醫,找出專屬的健康處方,而不是持續責怪自己不夠努力。」

作為衛教大使,邰智源也親自拍攝宣導廣告,化身「肥胖指揮官」,用詼諧的方式向大眾解析肥胖背後的科學原因。他也不忘以自身經驗鼓勵民眾:「看醫生不是偷吃步,而是照顧自己的聰明方式!」他強調,愛吃是本能,控制體態才是修行,「我一直都很自律,但也認清一件事,有時候身體需要專業幫忙,千萬別一個人硬撐。」
醫學會呼籲,若你長期減重失敗、瘦不下腰、總是反覆復胖,不妨轉個念頭,與醫師合作、科學減重,比單靠意志力更有效也更健康。邰智源最後向大家喊話:「享受人生的前提,是顧好健康。別再獨撐了,該看醫生就看醫生!」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依如 李
- 更多社會新聞 »